當下,補貼拖欠問題正成為制約光伏發電、風電、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最大障礙。
欠補影響大
據《法制日報》報道,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在寧夏開展可再生能源法執法檢查。檢查期間,上至各級政府,下至相關企業談及可再生能源發展遇到的問題時,首當其沖指向了——補貼拖欠。
從相關報道中可以發現,目前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問題十分嚴重,給相關企業帶來了一定運營壓力。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常務副主席張超超在向全國人大可再生能源執法檢查組作匯報時說,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滯后,是寧夏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遇到的主要問題。由于國家補貼尚未完全到位,目前寧夏新能源項目拖欠補貼資金約200億元,其中納入國家前七批補貼目錄的項目拖欠140億元,尚未納入補貼目錄的2016年3月后并網項目拖欠60億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可持續發展。
此前,財政部于2018年6月15日發布第七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從上推算,寧夏納入第七批目錄的項目已欠補15個月,而2016年3月后并網項目拖欠補貼最長已超3年。
在光伏發電領域,經過2018年“5.31新政”突踩急剎車沖擊,繼而補貼拖欠問題久久未決,令部分頭部企業感到壓力山大,即便是在2019年下半年光伏市場集中爆發的市況下,這一壓力也未能有效緩解。
欠補致“國進民退”
2018年以來,光伏業 “國進民退”現象頻現確認了這一點。
愛康集團兜售電站資產,南京鋼鐵注資中天電光伏,水發集團入股興業太陽能,與光伏民企開啟“賣賣賣”模式相對應的是,財大氣粗的央企、國企按下“買買買”快捷鍵,加碼對優資光伏資產——光伏電站滲透與布局。其中,全球最大的民營光伏電站運營商——協鑫新能源擬向中國華能集團出售大部分股權,不失為補貼拖欠情況下,國資加碼光伏發電業務的寫照之一。據報,在寧夏新能源項目被拖欠約200億元補貼資金中,欠協鑫新能源的補貼多達95億元,幾乎占寧夏地區欠補總額的一半。
785億元余量補貼待發
寧夏補貼拖欠近200億元,協鑫新能源被欠95億元,僅是當下可再生能源欠補問題的一個縮影。目前,全國其他省市區、其他光伏、風電等可生能源企業同樣面臨“火已點著,就等米下鍋”的尷尬現實。
2019年6月中旬,《財政部關于下達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財建〔2019〕275號)發布,下發內蒙古、吉林和浙江等11個省市(區)可再生能源補貼共計81億元。其中,光伏30.8億元,光伏扶貧3718萬元,自然人分布式4843萬元,光伏電站及工商業分布式29.9726億元。
據了解,在這撥付給地方電網的81億元補貼之中,內蒙古獨占71億元,全部為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轄區范圍內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撥付給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范圍內的暫未對外公開。
盡管據傳分配給兩大電網的可再生能源補貼也已下發,但從寧夏方面稱納入國家前七批補貼目錄的項目拖欠140億元的情況來看,785億元(866億-81億)的余量補貼并未落實到位。
此前,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的信息,2019年預期能收上來的866億元補貼,預期分配給光伏、風電、生物質、獨立系統的補貼額度分別為411億元、405億元、42億元和7億元,共計866億元。其中,預期分配給國家電網的補貼額度最高為724億元,預期分配給南方電網和獨立電網的補貼分別為58億元和83億元。
第八批申報“難產”
據悉,財政部預計下發866億元的可再生能源補貼,補貼范圍是第一批至第七批納入補貼的可再生能源項目,覆蓋2006年及以后年度核準(備案),2016年3月底前并網,尚未納入前六批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的項目。
也就是說,部分地區進入前七批補貼目錄的企業、自然人未拿到2019年補貼資金之外,還有2016年4月1日并網的項目沒有進入第八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或也陷入欠補的境地。
據了解,關于第八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市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2019年初,財政部曾在部委新政討論會上表示,今年新增補貼規模內的光伏項目將不拖欠補貼。因此,市場上也就有了沒有第八批補貼目錄申請之說。
此外,市場上曾一度傳出第八批目錄申報工作將于1月份啟動。不過,時至今日,仍未見有關組織申報第八批目錄的任何消息。
補貼總額度或達3萬億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前七批補貼目錄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并不占大頭。據中電聯數據,進入前七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的光伏電站規模共計約50GW,風電進入補貼目錄的裝機量約140GW,還有部分生物質項目未進目錄。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18559萬千瓦,全國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9300萬千瓦。這意味著目前仍有135.59GW光伏項目(占比73.05%),53GW的風電項目(占比27.46%)和部分生物質項目沒有進入補貼目錄。
一邊是補貼缺口越拉越大,長期欠補問題時有發生,另一邊有一大批可再生能源項目需要納入補貼目錄,可見欠補問題已愈發突出,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形勢也越發嚴峻。
按照“以收定支”的撥付機制,我國每近900億的可再生能源附加收入基本可以覆蓋可再生能源補貼。但若將前述光伏、風電、生物質項目全部納入補貼,實際上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到2018年底就已擴大到2000億元以上,根本入不敷出。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測算,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的征收額度已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截至2018年底,補貼拖欠已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不包括2019年以后的新增補貼。20年后,補貼全部退出,從2013年算起25年合計約3萬億元補貼資金,其中光伏約占1.8萬億元。
行業領袖支招
對于巨大的補貼缺口,業內人士曾多次建議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但相關提議與國家減稅降費,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的政策相背離,而一直停留于提議層面。
2019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建議,通過增加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等措施,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缺口問題,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他建議,一是適當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的征收標準,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由現行0.019元/千瓦時提高到0.029元/千瓦時,用能企業電費多支出2%左右,對當前企業減負和工商業用戶降電價影響有限。二是加大征收力度,應收盡收。
不止曹仁賢,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也提過同樣的建議,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由目前0.019元/千瓦時上調至0.03元/千瓦時,并保證全部電量足額征收。
啟動綠色證書交易制度是解決可再生能補貼資金來源的渠道。不過,從目前來看,綠證交易并不活躍。支持綠色能源,爭做認購先鋒!綠證認購平臺官方數據顯示,截止目前已有2150名認購者,共認購33302個綠證!
多地啟動專項核查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深化能源“四個革命,一個合作”頂層設計中的關鍵一環。當前,可再生能源欠補久拖不決,補貼缺口也越擴越大,也需要頂層優化,修訂、制訂相關政策、法規予以妥善解決。
前不久,全國最高權力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啟動可再生能源法執法檢查。檢查組將分赴新疆、吉林、甘肅、青海、寧夏、河北等6個省(區)進行檢查,同時委托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浙江、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12個省(區)人大常委會分別對本行政區域內可再生能源法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據了解,此次全國人大啟動的可再生能源法執法專項檢查從8月28日開始,將一直持續到10月底。與此同時,吉林省可再生能源專項核查組、國網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先后發布《關于請配合財政部開展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專項核查工作的通知》,積極組織區域內可再生能源執法專項檢查。
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在寧夏開展可再生能源法執法檢查,陪同檢查的國家能源局副局長亦到現場指導工作。
不畏浮云遮望眼
從中可見,全國人大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深度關切可再生能源欠補問題。業內人士預計,全國人大此次專項檢查之后,2019年可再生能源補貼余額撥付的時間窗口或會打開,第八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申報工作也會隨之啟動。
至于補貼缺口不斷擴大,擴大補貼資金來源等問題,相信也會提上全國人大的議事日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對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前景,太陽能小編深信,未來定會乘風破浪,直掛云帆濟滄海!
欠補影響大
據《法制日報》報道,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在寧夏開展可再生能源法執法檢查。檢查期間,上至各級政府,下至相關企業談及可再生能源發展遇到的問題時,首當其沖指向了——補貼拖欠。
從相關報道中可以發現,目前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問題十分嚴重,給相關企業帶來了一定運營壓力。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常務副主席張超超在向全國人大可再生能源執法檢查組作匯報時說,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滯后,是寧夏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遇到的主要問題。由于國家補貼尚未完全到位,目前寧夏新能源項目拖欠補貼資金約200億元,其中納入國家前七批補貼目錄的項目拖欠140億元,尚未納入補貼目錄的2016年3月后并網項目拖欠60億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可持續發展。
此前,財政部于2018年6月15日發布第七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從上推算,寧夏納入第七批目錄的項目已欠補15個月,而2016年3月后并網項目拖欠補貼最長已超3年。
在光伏發電領域,經過2018年“5.31新政”突踩急剎車沖擊,繼而補貼拖欠問題久久未決,令部分頭部企業感到壓力山大,即便是在2019年下半年光伏市場集中爆發的市況下,這一壓力也未能有效緩解。
欠補致“國進民退”
2018年以來,光伏業 “國進民退”現象頻現確認了這一點。
愛康集團兜售電站資產,南京鋼鐵注資中天電光伏,水發集團入股興業太陽能,與光伏民企開啟“賣賣賣”模式相對應的是,財大氣粗的央企、國企按下“買買買”快捷鍵,加碼對優資光伏資產——光伏電站滲透與布局。其中,全球最大的民營光伏電站運營商——協鑫新能源擬向中國華能集團出售大部分股權,不失為補貼拖欠情況下,國資加碼光伏發電業務的寫照之一。據報,在寧夏新能源項目被拖欠約200億元補貼資金中,欠協鑫新能源的補貼多達95億元,幾乎占寧夏地區欠補總額的一半。
785億元余量補貼待發
寧夏補貼拖欠近200億元,協鑫新能源被欠95億元,僅是當下可再生能源欠補問題的一個縮影。目前,全國其他省市區、其他光伏、風電等可生能源企業同樣面臨“火已點著,就等米下鍋”的尷尬現實。
2019年6月中旬,《財政部關于下達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財建〔2019〕275號)發布,下發內蒙古、吉林和浙江等11個省市(區)可再生能源補貼共計81億元。其中,光伏30.8億元,光伏扶貧3718萬元,自然人分布式4843萬元,光伏電站及工商業分布式29.9726億元。

據了解,在這撥付給地方電網的81億元補貼之中,內蒙古獨占71億元,全部為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轄區范圍內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撥付給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范圍內的暫未對外公開。
盡管據傳分配給兩大電網的可再生能源補貼也已下發,但從寧夏方面稱納入國家前七批補貼目錄的項目拖欠140億元的情況來看,785億元(866億-81億)的余量補貼并未落實到位。
此前,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的信息,2019年預期能收上來的866億元補貼,預期分配給光伏、風電、生物質、獨立系統的補貼額度分別為411億元、405億元、42億元和7億元,共計866億元。其中,預期分配給國家電網的補貼額度最高為724億元,預期分配給南方電網和獨立電網的補貼分別為58億元和83億元。

第八批申報“難產”
據悉,財政部預計下發866億元的可再生能源補貼,補貼范圍是第一批至第七批納入補貼的可再生能源項目,覆蓋2006年及以后年度核準(備案),2016年3月底前并網,尚未納入前六批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的項目。
也就是說,部分地區進入前七批補貼目錄的企業、自然人未拿到2019年補貼資金之外,還有2016年4月1日并網的項目沒有進入第八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或也陷入欠補的境地。
據了解,關于第八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市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2019年初,財政部曾在部委新政討論會上表示,今年新增補貼規模內的光伏項目將不拖欠補貼。因此,市場上也就有了沒有第八批補貼目錄申請之說。
此外,市場上曾一度傳出第八批目錄申報工作將于1月份啟動。不過,時至今日,仍未見有關組織申報第八批目錄的任何消息。
補貼總額度或達3萬億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前七批補貼目錄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并不占大頭。據中電聯數據,進入前七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的光伏電站規模共計約50GW,風電進入補貼目錄的裝機量約140GW,還有部分生物質項目未進目錄。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18559萬千瓦,全國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9300萬千瓦。這意味著目前仍有135.59GW光伏項目(占比73.05%),53GW的風電項目(占比27.46%)和部分生物質項目沒有進入補貼目錄。
一邊是補貼缺口越拉越大,長期欠補問題時有發生,另一邊有一大批可再生能源項目需要納入補貼目錄,可見欠補問題已愈發突出,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形勢也越發嚴峻。
按照“以收定支”的撥付機制,我國每近900億的可再生能源附加收入基本可以覆蓋可再生能源補貼。但若將前述光伏、風電、生物質項目全部納入補貼,實際上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到2018年底就已擴大到2000億元以上,根本入不敷出。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測算,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的征收額度已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截至2018年底,補貼拖欠已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不包括2019年以后的新增補貼。20年后,補貼全部退出,從2013年算起25年合計約3萬億元補貼資金,其中光伏約占1.8萬億元。

行業領袖支招
對于巨大的補貼缺口,業內人士曾多次建議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但相關提議與國家減稅降費,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的政策相背離,而一直停留于提議層面。
2019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建議,通過增加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等措施,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缺口問題,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他建議,一是適當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的征收標準,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由現行0.019元/千瓦時提高到0.029元/千瓦時,用能企業電費多支出2%左右,對當前企業減負和工商業用戶降電價影響有限。二是加大征收力度,應收盡收。
不止曹仁賢,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也提過同樣的建議,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由目前0.019元/千瓦時上調至0.03元/千瓦時,并保證全部電量足額征收。
啟動綠色證書交易制度是解決可再生能補貼資金來源的渠道。不過,從目前來看,綠證交易并不活躍。支持綠色能源,爭做認購先鋒!綠證認購平臺官方數據顯示,截止目前已有2150名認購者,共認購33302個綠證!

多地啟動專項核查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深化能源“四個革命,一個合作”頂層設計中的關鍵一環。當前,可再生能源欠補久拖不決,補貼缺口也越擴越大,也需要頂層優化,修訂、制訂相關政策、法規予以妥善解決。
前不久,全國最高權力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啟動可再生能源法執法檢查。檢查組將分赴新疆、吉林、甘肅、青海、寧夏、河北等6個省(區)進行檢查,同時委托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浙江、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12個省(區)人大常委會分別對本行政區域內可再生能源法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據了解,此次全國人大啟動的可再生能源法執法專項檢查從8月28日開始,將一直持續到10月底。與此同時,吉林省可再生能源專項核查組、國網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先后發布《關于請配合財政部開展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專項核查工作的通知》,積極組織區域內可再生能源執法專項檢查。
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在寧夏開展可再生能源法執法檢查,陪同檢查的國家能源局副局長亦到現場指導工作。
不畏浮云遮望眼
從中可見,全國人大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深度關切可再生能源欠補問題。業內人士預計,全國人大此次專項檢查之后,2019年可再生能源補貼余額撥付的時間窗口或會打開,第八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申報工作也會隨之啟動。
至于補貼缺口不斷擴大,擴大補貼資金來源等問題,相信也會提上全國人大的議事日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對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前景,太陽能小編深信,未來定會乘風破浪,直掛云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