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1月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為4.98GWh,同比暴增282%。
1月PACk有裝機量的企業共88家,TOP20廠家總裝機量為4446.83MWh,占比89.18%。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裝機量占比達到了近五成,遠遠甩開第三名捷新動力??梢姡^部集中的效應在電池PACK領域同樣適用。
本文來源:起電鋰電大數據 微信公眾號ID:weixin-lddsj 作者:龍宗慧
1月裝機量TOP20的企業中與車企相關的(包括直接或間接投資)11家,即比亞迪、捷新動力、長城汽車、南京創源天地、江淮華霆、蔚來(包括蘇州正力蔚來和蔚然(南京儲能))、重慶長安、威馬汽車、悅達新能源、銀隆、蕪湖奇達;與電池廠相關的7家,即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比克、多氟多、捷威動力、卡耐、欣旺達。國資委控股PACK廠1家,即安馳新能源。真正獨立的第三方民營PACK廠只有1家,即普萊德。
出于降低成本、配合下游企業做更深入的服務從而深度捆綁的目的,PACK組裝需求量較大的電池廠紛紛籌建或已經自建PACK廠,這對獨立第三方PACK廠來說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此外,一方面客戶對PACK的安全性、一致性、輕量化、高溫散熱性等性能要求不斷提升,導致PACK廠研發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車企本著降低成本的目的,要求PACK廠不斷降價,利潤被不斷壓縮。
電池廠和車企在資金上更為雄厚,為了滿足PACK廠人才的需求高薪挖角,第三方PACK廠用工荒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夾縫中生存的獨立第三方PACK廠就像“庶出的孩子”一樣,如果不能與電池企業以及車企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他們將腹背受敵。
目前第三方民營PACK廠“自救”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像普萊德一樣“求嫁”,通過與車企、電池廠的資本合作或借助大股東的強大資本力量迅速壯大。第二條,像欣旺達一樣向上延伸,從而形成電芯、電池一條龍的產業鏈。
下面是1月PACK排名TOP20:
來源:起點研究院(SPIR)
相比12月榜單,1月新進長城汽車、南京創源天地、重慶長安、威馬汽車、多氟多、悅達新能源、捷威動力、卡耐、蕪湖齊達、安馳新能源、欣旺達等11家。比亞迪以1373.2MWh的裝機量位居榜首,寧德時代以1115.31MWh排名第二,上個月排名第八的捷新動力1月以296.9MWh排名第三。名次有所上升的還有江淮華霆和蔚來。
捷新動力:受益于上汽榮威銷量大增
捷新動力注冊于2010年4月29日,最開始是上汽與美國A123共同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萬向集團收購美國A123之后變更為上汽與萬向集團的合資企業,上汽持股51%,萬向集團持股49%。目前公司人員約230余人,其中研發、制造及工程技術人員約占1/3。
捷新動力設有上海和南京兩大制造基地,上海工廠目前擁有一條模組自動化生產線,產線節拍8JPH年產能達60000臺;另外還有兩條可兼容PHEV和EV生產的PACK自動化生產線;產線節拍PHEV可達11JPH,EV可達7JPH的柔性化混線生產能力;PACK線年產能最大可達120000臺制造能力。
2018年12月18日,捷新動力電池包銷量達到10萬臺,其中PHEV車型搭載的動力電池包銷量為67810臺,占比67.74%;EV車型搭載的動力電池包銷量為32298臺,占比32.26%。
捷新動力目前共有5款量產新能源車型項目,其中EV車型搭載PACK項目三款(AS26、EP22&EP21),PHEV車型搭載PACK項目2款。1月裝機電池包訂單全部來自上汽榮威,此外上汽名爵也是其大客戶。
目前,捷新動力已部署規劃VDA模組自動化生產線,為后續多平臺車型配套生產提供高性能、高能量密度的優質VDA模組產品。
南京創源天地:深度捆綁金龍客車 未來考慮向整車廠開放
南京創源天地成立于2011年,是開沃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開沃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開沃集團是由創維創始人黃宏生2010年主導創立并開啟新能源汽車產業版圖的核心落子。目前開沃新能源擁有南京金龍88%的股權,同時還設立了深圳、武漢、西安、青島、呼和浩特等5達輻射全國的整車基地。2017年正式進軍乘用車市場,商乘并舉。
當前,南京創源天地的動力電池在南京金龍大中型客車中的配裝率已經過半,在南京金龍純電動物流車中的配裝率也達到50%。1月南京創源天地的裝機量全部來自南京金龍開沃牌客車,其在PACK輕量化以及電機電控一體化整合等方面有相當的技術儲備,接下來也會向其他整車企業開放,助力車企不斷優化成本。
按照開沃汽車董事長黃宏生的規劃,開沃預計在2025年實現大客車年產銷2萬臺,主營業務收入200億元;輕型車年產銷20萬臺,主營業務收入200億元;乘用車年產銷50萬臺,主營業務收入600億元;零部件主營業務收入200億元,全年總收入突破1200億元。
為配合未來的純電動車產能,2018年3月5日,創源動力南京生產基地項目開工儀式正式啟動,基地項目規劃用地約500畝,項目總投資40億,2018年計劃投資8億元,建設集辦公、生產、研發的多功能綜合體,投資打造新能源動力三電(電池系統、電機、電控)研發生產產業基地。
1月PACk有裝機量的企業共88家,TOP20廠家總裝機量為4446.83MWh,占比89.18%。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裝機量占比達到了近五成,遠遠甩開第三名捷新動力??梢姡^部集中的效應在電池PACK領域同樣適用。
本文來源:起電鋰電大數據 微信公眾號ID:weixin-lddsj 作者:龍宗慧
1月裝機量TOP20的企業中與車企相關的(包括直接或間接投資)11家,即比亞迪、捷新動力、長城汽車、南京創源天地、江淮華霆、蔚來(包括蘇州正力蔚來和蔚然(南京儲能))、重慶長安、威馬汽車、悅達新能源、銀隆、蕪湖奇達;與電池廠相關的7家,即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比克、多氟多、捷威動力、卡耐、欣旺達。國資委控股PACK廠1家,即安馳新能源。真正獨立的第三方民營PACK廠只有1家,即普萊德。
出于降低成本、配合下游企業做更深入的服務從而深度捆綁的目的,PACK組裝需求量較大的電池廠紛紛籌建或已經自建PACK廠,這對獨立第三方PACK廠來說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此外,一方面客戶對PACK的安全性、一致性、輕量化、高溫散熱性等性能要求不斷提升,導致PACK廠研發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車企本著降低成本的目的,要求PACK廠不斷降價,利潤被不斷壓縮。
電池廠和車企在資金上更為雄厚,為了滿足PACK廠人才的需求高薪挖角,第三方PACK廠用工荒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夾縫中生存的獨立第三方PACK廠就像“庶出的孩子”一樣,如果不能與電池企業以及車企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他們將腹背受敵。
目前第三方民營PACK廠“自救”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像普萊德一樣“求嫁”,通過與車企、電池廠的資本合作或借助大股東的強大資本力量迅速壯大。第二條,像欣旺達一樣向上延伸,從而形成電芯、電池一條龍的產業鏈。
下面是1月PACK排名TOP20:

來源:起點研究院(SPIR)
相比12月榜單,1月新進長城汽車、南京創源天地、重慶長安、威馬汽車、多氟多、悅達新能源、捷威動力、卡耐、蕪湖齊達、安馳新能源、欣旺達等11家。比亞迪以1373.2MWh的裝機量位居榜首,寧德時代以1115.31MWh排名第二,上個月排名第八的捷新動力1月以296.9MWh排名第三。名次有所上升的還有江淮華霆和蔚來。
捷新動力:受益于上汽榮威銷量大增
捷新動力注冊于2010年4月29日,最開始是上汽與美國A123共同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萬向集團收購美國A123之后變更為上汽與萬向集團的合資企業,上汽持股51%,萬向集團持股49%。目前公司人員約230余人,其中研發、制造及工程技術人員約占1/3。
捷新動力設有上海和南京兩大制造基地,上海工廠目前擁有一條模組自動化生產線,產線節拍8JPH年產能達60000臺;另外還有兩條可兼容PHEV和EV生產的PACK自動化生產線;產線節拍PHEV可達11JPH,EV可達7JPH的柔性化混線生產能力;PACK線年產能最大可達120000臺制造能力。
2018年12月18日,捷新動力電池包銷量達到10萬臺,其中PHEV車型搭載的動力電池包銷量為67810臺,占比67.74%;EV車型搭載的動力電池包銷量為32298臺,占比32.26%。
捷新動力目前共有5款量產新能源車型項目,其中EV車型搭載PACK項目三款(AS26、EP22&EP21),PHEV車型搭載PACK項目2款。1月裝機電池包訂單全部來自上汽榮威,此外上汽名爵也是其大客戶。
目前,捷新動力已部署規劃VDA模組自動化生產線,為后續多平臺車型配套生產提供高性能、高能量密度的優質VDA模組產品。
南京創源天地:深度捆綁金龍客車 未來考慮向整車廠開放
南京創源天地成立于2011年,是開沃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開沃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開沃集團是由創維創始人黃宏生2010年主導創立并開啟新能源汽車產業版圖的核心落子。目前開沃新能源擁有南京金龍88%的股權,同時還設立了深圳、武漢、西安、青島、呼和浩特等5達輻射全國的整車基地。2017年正式進軍乘用車市場,商乘并舉。
當前,南京創源天地的動力電池在南京金龍大中型客車中的配裝率已經過半,在南京金龍純電動物流車中的配裝率也達到50%。1月南京創源天地的裝機量全部來自南京金龍開沃牌客車,其在PACK輕量化以及電機電控一體化整合等方面有相當的技術儲備,接下來也會向其他整車企業開放,助力車企不斷優化成本。
按照開沃汽車董事長黃宏生的規劃,開沃預計在2025年實現大客車年產銷2萬臺,主營業務收入200億元;輕型車年產銷20萬臺,主營業務收入200億元;乘用車年產銷50萬臺,主營業務收入600億元;零部件主營業務收入200億元,全年總收入突破1200億元。
為配合未來的純電動車產能,2018年3月5日,創源動力南京生產基地項目開工儀式正式啟動,基地項目規劃用地約500畝,項目總投資40億,2018年計劃投資8億元,建設集辦公、生產、研發的多功能綜合體,投資打造新能源動力三電(電池系統、電機、電控)研發生產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