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中英工程技術綠色低碳發展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來自中國、英國的專家學者通過在線視頻方式,為綠色低碳發展建言獻策。
本次論壇由科技部、中國工程院、英國皇家工程院共同舉辦,論壇上兩國專家學者分別從理論研究和應用創新領域,交流了中英雙方在應對脫碳挑戰,實現凈零排放目標上的政策制定建議及具體應對措施。
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在主旨演講中介紹,截止2020年底,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到2.8億、2.5億千瓦,占世界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的34%和33%,均居世界首位。過去10年,中國清潔能源裝機占比由27%增長到43%,煤電裝機占比歷史上首次降至50%以下。
舒印彪指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能源電力技術深度融合,數字化、智慧化進程明顯加快,虛擬電廠、智慧電廠、綜合能源服務等快速發展,電力系統運行效率和可靠性、靈活性持續提升。過去1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9.4%提高到15.9%,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從21.3%提高到27%,增速是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3.6倍和2.4倍。
舒印彪介紹了電力系統在減碳上的三步走計劃,其中2021-203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提升至49%,電力碳排放量2030年前達到峰值;2031-2050年,電力需求增速逐步放緩,新能源裝機達到40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提升至75%,電力行業碳排放量呈加速下降趨勢;2051-2060年,新能源裝機達到50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提升至90%,電力行業碳排放降至零。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潘家華教授認為,在制定促進零碳轉型的政策,采取相關行動時,不要僅僅為了減排而減排,更要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贏。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祥琬院士指出,要實現世界的碳中和,需要科技支撐,中英兩國的工程院可以共同組織選定專題,求同存異,攜手推進人類文明往前走。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吉姆·麥克唐納表示,中英兩國在低碳合作方面有悠久的歷史,面對低碳減排的國際目標,雙方需要共同面對環境挑戰,推動新的知識共享機制建立,工程界人士也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加強國際合作,促進產業發展和經濟復蘇。
據了解,雙方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開展中英工程界在能源轉型、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系列會議和合作,利用工程系統思維,促進脫碳目標實現。
本次論壇由科技部、中國工程院、英國皇家工程院共同舉辦,論壇上兩國專家學者分別從理論研究和應用創新領域,交流了中英雙方在應對脫碳挑戰,實現凈零排放目標上的政策制定建議及具體應對措施。
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在主旨演講中介紹,截止2020年底,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到2.8億、2.5億千瓦,占世界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的34%和33%,均居世界首位。過去10年,中國清潔能源裝機占比由27%增長到43%,煤電裝機占比歷史上首次降至50%以下。
舒印彪指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能源電力技術深度融合,數字化、智慧化進程明顯加快,虛擬電廠、智慧電廠、綜合能源服務等快速發展,電力系統運行效率和可靠性、靈活性持續提升。過去1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9.4%提高到15.9%,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從21.3%提高到27%,增速是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3.6倍和2.4倍。
舒印彪介紹了電力系統在減碳上的三步走計劃,其中2021-203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提升至49%,電力碳排放量2030年前達到峰值;2031-2050年,電力需求增速逐步放緩,新能源裝機達到40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提升至75%,電力行業碳排放量呈加速下降趨勢;2051-2060年,新能源裝機達到50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提升至90%,電力行業碳排放降至零。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潘家華教授認為,在制定促進零碳轉型的政策,采取相關行動時,不要僅僅為了減排而減排,更要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贏。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祥琬院士指出,要實現世界的碳中和,需要科技支撐,中英兩國的工程院可以共同組織選定專題,求同存異,攜手推進人類文明往前走。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吉姆·麥克唐納表示,中英兩國在低碳合作方面有悠久的歷史,面對低碳減排的國際目標,雙方需要共同面對環境挑戰,推動新的知識共享機制建立,工程界人士也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加強國際合作,促進產業發展和經濟復蘇。
據了解,雙方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開展中英工程界在能源轉型、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系列會議和合作,利用工程系統思維,促進脫碳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