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入滇”主題宣傳活動5日走進國家電投集團云南國際電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云南國際”)。記者獲悉,其“生態修復+光伏”示范項目開創了全國石漠化生態修復與光伏發電相結合的新發展模式——“光伏+集水灌溉+生態修復”,助力云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云南省地處高原,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具有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云南省也是全國石漠化最嚴重的省份之一,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成為該省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國家電投云南國際滇中代表處主任趙東介紹,國家電投云南國際作為入滇央企,助力云南省打造“綠色能源牌”,將光伏發電項目與云南石漠化區域生態修復有機結合,在石漠化問題較為突出的昆明市東川區建成全國首個“光伏發電+集水灌溉+生態修復”微型樣板(1.04MW)項目。
據悉,該示范項目于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總裝機容量1.0297兆瓦,每年可提供131.6萬度清潔電能,實現自給自足、余電利用的“生態-能源循環”體系。
趙東表示,“這個項目的經濟價值除了光伏發電帶來的清潔能源,更重要地是對生態的修復和土地的再利用,助推石漠化區域提升生態健康水平,實現區域生態健康、協調發展、土地集約化的多重發展目標,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操作的工程范式。”
東川“生態修復+光伏”示范項目運行管理人員范書豪介紹,此項目由光伏板集雨、水窖儲水、旱季滴灌、分區綠植(養殖)、綠色發電五大系統工程組成,創新性利用集水槽、引水管等光伏組件收集雨水。其水窖和高位水池年總蓄水量可達700多立方米,在旱季能通過覆蓋全場的灌網滴灌系統為區域生態系統提供“保命水”。
除此之外,該項目充分利用光伏陣列的阻風固沙與遮陰增濕作用,因地制宜種植耐旱植物、農作物,試養殖高原鵝,光伏陣列在減少蒸發、保水蓄水的同時保持了植被生長所需的基本光照,加速植物群落自然演替和生態修復進程,促進土壤改良和局地小氣候改善。
圖為位于昆明市東川區的“生態修復+光伏”示范項目現場?!×_婕 攝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板下設置的5G氣象站能夠自動監測采集溫度、濕度、風速等環境參數,為旱季滴灌系統提供數據,管理人員可通過手機端操作即可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管理。
目前,以該項目為基礎和樣板,總投資約12億元的東川區280MW生態治理及修復光伏項目正全力推進。趙東表示,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4.63億度清潔電能,與燃煤電廠相比,該項目每年可節約標煤14.58萬噸,減少900多噸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有效產生固碳造氧效果,推動云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貢獻。(完)
云南省地處高原,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具有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云南省也是全國石漠化最嚴重的省份之一,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成為該省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國家電投云南國際滇中代表處主任趙東介紹,國家電投云南國際作為入滇央企,助力云南省打造“綠色能源牌”,將光伏發電項目與云南石漠化區域生態修復有機結合,在石漠化問題較為突出的昆明市東川區建成全國首個“光伏發電+集水灌溉+生態修復”微型樣板(1.04MW)項目。
據悉,該示范項目于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總裝機容量1.0297兆瓦,每年可提供131.6萬度清潔電能,實現自給自足、余電利用的“生態-能源循環”體系。
趙東表示,“這個項目的經濟價值除了光伏發電帶來的清潔能源,更重要地是對生態的修復和土地的再利用,助推石漠化區域提升生態健康水平,實現區域生態健康、協調發展、土地集約化的多重發展目標,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操作的工程范式。”
東川“生態修復+光伏”示范項目運行管理人員范書豪介紹,此項目由光伏板集雨、水窖儲水、旱季滴灌、分區綠植(養殖)、綠色發電五大系統工程組成,創新性利用集水槽、引水管等光伏組件收集雨水。其水窖和高位水池年總蓄水量可達700多立方米,在旱季能通過覆蓋全場的灌網滴灌系統為區域生態系統提供“保命水”。
除此之外,該項目充分利用光伏陣列的阻風固沙與遮陰增濕作用,因地制宜種植耐旱植物、農作物,試養殖高原鵝,光伏陣列在減少蒸發、保水蓄水的同時保持了植被生長所需的基本光照,加速植物群落自然演替和生態修復進程,促進土壤改良和局地小氣候改善。
圖為位于昆明市東川區的“生態修復+光伏”示范項目現場?!×_婕 攝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板下設置的5G氣象站能夠自動監測采集溫度、濕度、風速等環境參數,為旱季滴灌系統提供數據,管理人員可通過手機端操作即可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管理。
目前,以該項目為基礎和樣板,總投資約12億元的東川區280MW生態治理及修復光伏項目正全力推進。趙東表示,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4.63億度清潔電能,與燃煤電廠相比,該項目每年可節約標煤14.58萬噸,減少900多噸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有效產生固碳造氧效果,推動云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