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證監會信息顯示,山東東岳未來氫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岳氫能”)上市輔導已終止,其輔導狀態由“輔導備案”變為“撤回輔導備案”。
然而一天后,該事件出現反轉。
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消息,3月12日,東岳氫能在山東證監局重新進行了IPO輔導備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重啟IPO,東岳氫能更換上市輔導機構,將原先的輔導券商中信建投更換為中信證券。
此外,在備案報告中可以看到,東岳氫能的簡稱也由上一次備案時的“未來氫能”變成了“未來材料”。
算上本次更換輔導券商,這已經是東岳氫能第三次進行IPO備案。
三闖IPO,東岳氫能屢敗屢戰。
公開信息顯示,山東東岳未來氫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曾用名:山東東岳未來氫能材料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7年,位于山東省淄博市,是一家以從事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為主的企業。依托東岳集團氟硅材料產業園區和完整的“氟、硅、膜、氫”產業鏈和產業群配套支持,東岳氫能掌握了大量全球先進技術。
企查查顯示,東岳氫能注冊資本44285.6671萬元,簡介內容為:山東東岳未來氫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氫能“核芯”技術與產業化的開拓引領者,歷經科研攻關,掌握了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核心自主產權,打破國際壟斷,對我國氫能汽車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氫能觀察回顧這家“氫能第一膜”、氫能獨角獸企業幾次IPO歷程,為業內氫能企業提供一些借鑒。
破產導致實控變更的第一次
2020年10月,東岳氫能首次啟動A股IPO輔導,計劃沖刺科創板,輔導機構為中信建投證券。
經過一系列輔導流程,到2022年5月,東岳氫能完成首次上市輔導。
然而,萬事俱備之時,卻出現了一個重大“事故”,導致東岳氫能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上市計劃被迫暫停。
這個事故就是“新華聯控股破產”。新華聯控股是傅軍創立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業務涵蓋文旅、化工、礦業等多個領域,曾擁有13家控股或參股上市公司。2019年后,受房地產調控和債務壓力影響,集團陷入嚴重財務危機。2022年8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受理其破產重整申請,2023年 4月裁定對新華聯控股及旗下五家子公司(包括新華聯礦業、新華聯融資租賃等)實施實質合并重整。
重整過程中,新華聯控股通過轉讓東岳集團、東岳硅材等上市公司股權引入新的投資者,而其通過東岳集團間接控制的東岳氫能,便在此期間受到沖擊。傅軍由此失去對東岳集團的控制,東岳系創始人張建宏影響力增強,進而影響東岳氫能股權結構。
2022年7月28日,東岳集團全資控股的東岳氟硅科技集團與淄博齊魯基石創業投資合伙企業(下稱“齊魯基石創投”)簽署股權轉讓協議,以5.38億元的價格向后者轉讓3433萬股東岳氫能的股份。據悉,齊魯基石創投由張建宏控制,此次轉讓前,東岳集團方面合計控制東岳氫能35.17%股權并為單一最大股東,張建宏控制約26.19%股權,轉讓完成后,張建宏將控制東岳氫能36.19%的股權,東岳集團方面的股權比例將降至27.27%。
由于股權的多次變動,公司治理架構需要重新調整,東岳氫能在風波中被迫終止第一次IPO進程。
迫于手續及認知不足而停滯的第二次
2023年9月,東岳氫能在山東證監局完成IPO輔導備案,試圖再次沖擊科創板上市,輔導機構仍為中信建投證券。
完成備案備案后,自2023年9月到2024年12月期間,中信建投對東岳氫能完成了5期輔導,重點協助東岳氫能公司架構治理以及募投項目可行性等。
據東岳未來氫能官網介紹,2018年,該公司啟動建設500噸/年ETFE項目;2022年,其經技改擴產達3000噸/年的規模,建成高度自動化及數字化的生產裝置,實現ETFE產品的大規模本土化發展;2022年底,東岳未來氫能啟動1萬噸ETFE及2000噸PPVE裝置項目一期工程。
然而,2024年后,監管部門對氫能企業的技術路徑、經營獨立性及募投項目合規性審查力度加大。由于1萬噸ETFE及2000噸PPVE裝置等項目環評、能評及安評手續不完善,需重新論證項目必要性及合規性;同時,部分項目已使用自有資金建設,且下游市場需求變化導致產能規劃調整,需重新測算投資收益,東岳氫能IPO進展再次受阻。
此外,與第一次IPO所遇的問題相似的是,創始人張建宏在2024年9月陸續退出北京旭日(北京旭日興隆科技發展中心)、齊魯基石創投等股東合伙企業,將權益轉讓給張珂,這使得東岳氫能股權變動頻繁,一系列操作引發監管部門對實控人穩定性的質疑。
中信建投表示,除募投項目手續不完善問題外,東岳氫能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于發行審核動態和最新的資本市場法規、監管政策等相關知識的學習還需進一步加強。
經歷一年多的輔導,東岳氫能仍為解決上述問題,以至于迎來撤回備案輔導的失敗結局。
極限反轉的第三次
第二次終止的第二天,東岳氫能更換輔導券商再戰IPO。極限操作令人震驚。
面對氫能產業尚處于商業化初期階段的尷尬境地,東岳氫能的盈利備受壓力,下游需求不足、長時間依賴政府補貼,緩兵之計并不能解決長期需求。
東岳氫能迅速轉向中信證券重啟輔導的操作顯示出了其迫切的上市需求。作為國內氫能領域核心材料的“獨角獸”企業,東岳氫能面臨著極大的行業競爭壓力和技術研發投入壓力。氫能產業是一個十分“燒錢”的產業,質子交換膜技術壁壘極高,東岳氫能也需要更多資金來穩定各方支出。
在最新的輔導備案信息中,公司由此前的無控股股東變更為第一大股東是北京旭日興隆科技發展中心(有限合伙)(下稱北京旭日),張建宏合計控制公司35.50%的表決權,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企查查顯示,東岳氫能目前共有41位股東,其中,北京旭日以 22.02% 持股比例位居第一大股東,淄博金融控股、東岳集團分別以 12.75%、10.03% 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二、第三大股東。
同屬東岳集團的上市公司東岳硅材,是其第六大股東,持股比例5.1744% 。在其機構股東中,眾多國有控股或國有獨資機構身影閃現,如淄博齊魯基石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中金資本等。
最新的輔導報告顯示,張建宏通過控制北京旭日、齊魯基石創投、淄博曉望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分別控制東岳氫能22.02%、9.81%和 3.67%的股份,合計控制該公司35.50%的表決權,為該公司實際控制人。
然而,在2024年9月東岳氫能股權變動過程中,張建宏將在北京旭日的35.94%的出資份額全部轉讓給張珂;此外,持有東岳氫能2.3018%股份的淄博景氫碩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下稱淄博景氫碩),張建宏原有的出資比例為36.56%,張建宏也于2024年9月將該部分出資比例全部轉讓給了張珂,使后者出資比例達到37.06%。
這意味著,由于張建宏的轉讓,張珂很有可能會成為東岳氫能最大的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但根據輔導報告顯示,張建宏仍通過北京旭日直接持有東岳氫能22.02%的股份。
氫能觀察分析,張建宏雖然將北京旭日(35.94%)和淄博景氫碩(36.56%)的股份份額轉讓給張珂,但張珂只有LP(有限合伙)份額和權力,而張建宏仍然享有GP(普通合伙人)份額。重大決策的實際控制權仍然掌握在張建宏的手中,換句話來說,張建宏通過一番操作鞏固了自己對東岳氫能的實際掌控權。
對于股份轉讓的原因,綜合分析來看,張建宏不僅可以以較低成本維持控制權,同時優化東岳氫能股權結構,維持控制權穩定,以此來滿足IPO過程中的監管要求,并且不可忽視的是,東岳氫能目前股東仍有41位,股東結構本身就比較復雜和分散,整體控制權存在多方制衡的可能。
綜上來看,東岳氫能的IPO進程勢必又將十分坎坷。對于股權結構如此復雜的問題,雖然并非影響IPO的決定性因素,但仍需解決“股權及控制權是否清晰穩定”“張建宏股權轉讓的背景與關聯關系”等一系列問題。
此外,在第二次的IPO過程中,中信建投所給出的關于募投項目及管理層認知兩大問題和建議仍需在第三次中繼續努力。至于第三次能否成功,目前來看還是有諸多難題和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