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存的壓力讓越來越多的國內光伏企業開始投資下游的光伏電站來尋找新出路。
進入9月以來,作為國內A股最大的光伏企業海潤光伏(600401.SH)就屢屢出招,該公司先宣布將斥資4.9億元來建設兩個總計40兆瓦的光伏電站,隨后又表示將和國電電力合資成立項目公司,投資建設共計69兆瓦光伏電站,投資金額達10億元。
9月19日,海潤光伏CEO楊懷進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的行情下,賣組件遠不如建電站賺錢,今后該公司重心將全面轉向電站開發,“電站建得越多越好”。而楊懷進所想也代表了國內大多光伏企業的想法,阿特斯、英利、尚德等公司近期來紛紛加入到電站的開發中,從國內到海外,皆可見光伏企業在電站領域的身影。
建電站逆境突圍
投資電站時,一般采購逆變器等產品可以先預付部分貨款,可待完工或出售后再還款,海潤光伏無須付太多現金。
楊懷進素有“光伏教父”之稱,曾先后參與創辦了無錫尚德、南京中電光伏、晶澳太陽能以及海潤光伏4家上市光伏企業,不過即便是教父也難以用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光伏行業的寒冬期,到目前為止,在海內外的所有光伏上市公司均已陷入虧損境地。
海潤光伏也不例外,8月中旬,海潤光伏公布了2012年上半年營收報告,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等主要財務指標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現負增長,財報顯示,公司201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5.41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則虧損1.34億元,而上年同期凈利為2.30億元。
雖與無錫尚德、賽維LDK等企業動輒幾十億元的虧損相比,海潤光伏虧損尚小,但楊懷進卻已在去年下半年帶領公司開始全面轉型,重心已移到光伏行業下游的電站開發。他向記者表示,與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企業相比,在國內A股上市的海潤光伏融資相對容易,這些融來的錢均會用于光伏電站的開發。
為投資電站,海潤光伏今年來資本運作頻頻。今年5月,該公司擬定向增發不超過5.03億股,發行底價7.56元/股,融資約38億元,分別用于投入羅馬尼亞光伏電站項目、晶硅電池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等,其中光伏電站擬耗資19.8億元;今年7月,海潤光伏擬向國家開發銀行申請不超過4800萬歐元中長期借款,以滿足在海外光伏電站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
9月,海潤光伏又投資2.46億元在甘肅金昌建造一個20兆瓦光伏電站,隨即在新疆柯坪縣也準備投資建設一個20兆瓦的光伏電站,投資為2.47億元。據楊懷進向記者表示,這個項目的資金并不是上述融資而來,而是皆來自公司自有資金。
江蘇一家光伏組件企業高管向記者表示,在如今行業低谷之際,諸如尚德、賽維這樣的巨頭都開始裁員減產,現金流嚴重緊張,而拿出近5億元投資電站已屬于大手筆,而且從目前來看,這兩個電站為海潤光伏獨資所建,更是面臨建好后的銷售風險。“這兩個電站在建設之前肯定已經有企業愿意出資購買了,不然以楊懷進的謹慎性格不會這么冒進。”
據記者多方了解,這兩座光伏電站的背后買家可能為招商新能源集團,該公司為招商局集團旗下專業的新能源公司,近年來在光伏產業上屢有動作。
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招商新能源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原與楊懷進關系頗好,8月底,李原與中國科技發展集團總裁廖凌祥等一起去海潤光伏江陰市總部密會了楊懷進,三方還簽訂了200兆瓦的電站合作開發協議,其中,招商新能源作為電站的投資運營者,中國科技作為技術服務提供商將在未來3年內與海潤光伏共同開發國內外光伏電站項目。
海潤光伏的腳步仍未停止。9月17日,該公司又宣布將與國電下屬四家子公司成立合資的項目公司,將投資10億元建設69兆瓦的光伏電站,海潤光伏持股35%,出資額度為20%,為此該公司需出資6963.04萬元。
對此,上述江蘇光伏組件企業高管則表示,投資電站時,一般采購逆變器等產品可以先預付部分貨款,可待完工或出售后再還款,因此,海潤光伏無須付太多現金,而它也能用組件產品來折算成現金。
該高管認為,楊懷進轉向下游投資光伏電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能消化自己的組件產品,來刺激銷售;另一方面則是因建電站有合理利潤可圖,這也能為今年的財務報表減少虧損數額。
向下生長
做光伏電站,雖然需要不菲的投資,但只要內部收益率達到8%以上就能盈利。
在楊懷進看來,國內的電池組件企業把業務延伸向下游的電站業務已成行業趨勢。據記者了解,到目前為止,海潤通過股權收購、全資投資或者合作等方式投資光伏電站共計416.26兆瓦,已有兩家電站并網運營,初步已實現收益540萬元。
“做光伏電站是目前行業唯一的出路。”楊懷進向記者表示,他認為,今年以來,幾乎所有賣組件的企業都在虧本賺吆喝,即便這樣有的企業還是銷路困難,而做光伏電站,雖然需要不菲的投資,但只要內部收益率達到8%以上就能盈利,這在行業寒冬的今天尤為重要。
據記者了解,今年以來,海潤光伏已經并網的大部分電站,都會陸續出售,出售價格基本能保持10%的凈利潤,而暫時未出售的電站,已開始享受補貼,回收周期將在8年到10年左右。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也正如此眾多光伏企業紛紛擠入下游的電站開發領域,無錫尚德今年投資或合資開發的電站有近百兆瓦;天華陽光董事長蘇維利也向本報記者透露,該公司在全球的光伏電站安裝量將達到650兆瓦,其中南美洲就將達到100兆瓦;而阿特斯8月底剛銷售出一個位于加拿大光伏電站,賣了4800萬美元。
阿特斯一位人士向記者表示,該公司去年在電站領域的收益僅有10%,而今年已猛增到25%,為此,阿特斯在今年上半年就已在美國收購了11座,裝機量從2兆瓦到29兆瓦不等,總量為122兆瓦的光伏電站項目,而今這些項目已經陸續開工。
但常州天華新能源公司總裁謝瀟拓則認為,光伏電站雖然盈利,但目前已出現盲目跟風現象,需警惕風險和泡沫。“國內的光伏電站收購方主要為國有電力公司、基金投資公司等,但如今的勢頭是,電力公司已經逐漸減少從賣方手上收購電站,而是轉向自己投資建設,而基金公司等也因電站稍顯緩慢的回報率而變得越來越謹慎。”
謝瀟拓表示,目前投資建設光伏電站主要有三類公司,一是大型國有電力公司,二是光伏組件企業,三則是自由投資者,而其中電力公司因為財大氣粗毫無風險和壓力;而光伏組件企業則往往選擇和電力公司合作,或在建造電站前就已和買方簽訂購買協議,因此風險也不大;最為危險的則是那些對光伏行業涉世不深的投資客,“如果電站賣不出去,很可能會血本無歸”。
“另一個也需要警惕,電站正在成為光伏企業們的新戰場。”謝說,他認為國內的企業很可能把組件的價格戰帶到光伏電站的銷售中去,為了盡快出手,難免再次大打價格戰,到那時,我國光伏產業將再次陷入新的怪圈之中。
不過,楊懷進則認為,經過光伏產能過剩的洗禮和沖擊,國內光伏企業已經逐漸趨于理性,而且建設光伏電站需要大批投資,因此就目前而言,電站領域企業們蜂擁而入進行價格戰的可能性不大,“至少我在投資光伏電站的時候,為了保證利潤,對項目評估、項目選擇、工程設計、運營維護等都有極高的要求,因為在這樣一個光伏寒冬期,已經不允許企業再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