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投資者建言
"國內企業要想在海外投資,一定要和當地經驗豐富的公司合作,不要擔心成本,成本可以通過收益反推回來。在項目承建階段,投入的資本相對會多一點。中國有很多企業在海外做項目過橋的融資,我們也和多家企業有過很成功的合作。這樣的周期基本上是三到六個月時間,最后項目轉讓,投資者退出。就持有電站而言,如果一個公司一年的資金回報率達到10%就很可觀了。由于國網對并網相對比較苛刻,投資人一是希望發出的電能百分百被接收,二是希望投資回報率達到10%左右。若這兩點不能滿足,投資就是失敗的行為??偠灾?,我相信未來會有大量的公司到海外投資,投資的時候要避免風險,實實在在的測算投資回報率,以及在整個過程中盡量不要出現法律的風險。"王學軍董事長言語諄諄,對海外電站投資者提出了發自內心的忠告。
中國組件和中國資本聯合投資
近年來,隨著我國能源需求不斷增長,中國企業也加快了海外能源擴展步伐。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時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年均增長均超過30%。2011年受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以及歐美等國經濟疲軟影響,企業投資決策稍顯保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有所下降。從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交易量和交易額來看,資源類行業(能源和采礦)一直居各行業之首。
在近一年半的時間里,光伏電站的投資成本下降了60%。隨著上游產能過剩,利潤被擠壓、轉移到產業鏈下游,光伏企業到海外建光伏電站正在成為一種趨勢。而且持有光伏電站的投資回報率不斷在上升,建設并持有光伏電站已成為企業資產保值的方式。因此,除了民營光伏企業對在海外建電站積極性很高,一些央企也在考慮進入該領域。受益于此,為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光伏電站'牽線'的拜爾能源近兩年發展迅速,其營業收入、資產規模等指標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都超過100%,而這正是整個光伏行業發生變化的一個縮影,多家企業近期都宣布在海外建設光伏電站。目前,除了尚德、阿特斯等少數企業,其他民營光伏企業基本上都與BaySolarAG洽談了在海外建光伏電站的事情"包括很有實力的央企,我們也在積極想辦法與之合作。央企在海外投資有很多盲點,國際化程度也不太高,因此我們合作的空間很大。與央企,我們一貫是只合作不抗衡。"
面對當前光伏企業內外交困的局面,國家也愿意支持企業通過海外直接投資來轉移過剩產能。我國的光伏產品銷售90%以上依賴國際市場,通過海外直接投資,企業不僅緩解了當前產能過剩和歐美反傾銷帶來的雙重壓力,而且拓展了海外市場,可謂一舉兩得。我國的能源公司都是一些大型公司,走向海外也是公司發展的必然選擇,將來會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海外能源擴張中來。
國內投資拭目以待
BaySolar AG 在海外投建了大量光伏電站項目,卻始終未在國內開發此類項目,原因還是國內的市場不成熟。
"國內光伏市場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有政策的補貼扶持,也很難。
當今中國的光伏行業,沒有退出渠道。不管是體量大的荒漠型電站還是近期提倡的分布式電站電價都比較尷尬,補貼措施也還處于比較混亂的時期。對于投資者而言,國內的市場雖然啟動了很多政策,包括國家政策補貼和電網企業的并網許諾,但王學軍董事長認為,光伏產業的根本問題并沒有解決掉。目前,國內市場仍存在三個問題。
最主要的是電網的并網電量問題。投資電站的電量能不能保證100%全額收購,這不能由電網企業決定,應該由政府部門強制執行。在德國投資光伏電站,電網也有可能只收購80%,但是,國家規定不能收購的20%的部分電網仍須付款,而中國這一點就無法保證。作為新興能源主要投資者的民營企業大多力有未逮。
其次是在國內投資光伏電站成本過高。目前國內對新能源的貸款利率超過7%,如此的高利率令很多投資人望而卻步。"如果降到4%或者5%左右,我覺得就可以回來投資新能源了。"
接著是政策的保障無期限。以去年8月份施行的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為例,這個價格可以隨時調整,從每度1元錢改為0.9元。作為政策,必須要保證在1元錢政策區間進入投資的企業15年或20年的投資回報期保持這個電價不變,保證投資人能回收成本,這是底線。
同時,國內投資電站生意模式與國外差異也較大,尤其是相互之間墊資嚴重。此外,所使用產品設備以為價格越低越好,由此造成很多公司不注重質量,從而導致電站運行階段無法預計收益期限。
眼下,光伏行業整體不好過,不論是制造企業還是投資者,對國內光伏市場發展前景心存疑慮,不敢貿然有所作為。光伏市場的發展雖不明朗,但走向仍樂觀。
對此,王學軍董事長表示,"在光伏領域,很多人有誤解,說行業現在過剩了,到底應不應該再繼續做?我個人認為,這主要取決于國家政策、金融環境以及傳統能源的價格走勢。目前的現狀,是產能過剩和政策變化等綜合因素造成的。產能過剩是一個市場問題,如果不是一些企業在2010年市場火爆之時,不顧市場需求盲目擴產,也不會造成行業'寒冬'。但是這個產業'寒冬',不一定就是壞事情:不健康的企業被淘汰掉,這是市場的選擇。地方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只能說,地方政府是產能過剩的推手,罪魁禍首還是在資本的貪婪和企業家的盲目。既然是市場經濟,就必然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經過這一段的苦痛,就會誕生一批更成熟的企業家,也會誕生一批更冷靜的地方政府。"
未來光伏仍有非常大的增量。從2011年以來光伏行業進入黯淡的"過冬期"。這個時期中國企業應該找到好的立足點,明確發展策略。光伏制造端的很多企業,現在海外擴張多實在做虧本買賣,每瓦僅賺三四分錢。而產業鏈下游的投建,整個系統的工程,在德國這樣利潤非常少的國家,也有可以接受的利潤。因此,找到適合企業自身的競爭籌碼,進行差異化競爭是很重要。
王學軍董事長預測,"從最近接觸多家機構和公司蠢蠢欲動的狀況來看,光伏下游受到全球追捧成為可能。2013年是一個從補貼到平價上網的過渡期,太陽能光伏電站作為固定收益資產的認知期,今年估計37GW~43GW,而2014或將爆發,規模超過50GW。相信如果國內能制定相關政策,讓光伏電站發的電能完全并入電網,同時降低光伏電站的融資成本的話,國內光伏電站的發展可能會更快。同時,伴隨著BP、施耐德、西門子等國際巨頭退出光伏領域,驗證了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到,未來能源的供給,將會是一種扁平化的結構,除了巨型傳統大型國際公司,還會有數以千計的中小型公司。大型公司在這樣的競爭中不再具備壟斷的技術和成本優勢。"
專業的團隊,海外市場本地化的經驗,高效的海外融資能力,對各方資本的開放心態,對商業道德的信守,和對投資人回報率的至上追求,這讓BaySolarAG在同業中獨樹一幟,也讓這家公司成為業界值得關注的一顆新星。
"國內企業要想在海外投資,一定要和當地經驗豐富的公司合作,不要擔心成本,成本可以通過收益反推回來。在項目承建階段,投入的資本相對會多一點。中國有很多企業在海外做項目過橋的融資,我們也和多家企業有過很成功的合作。這樣的周期基本上是三到六個月時間,最后項目轉讓,投資者退出。就持有電站而言,如果一個公司一年的資金回報率達到10%就很可觀了。由于國網對并網相對比較苛刻,投資人一是希望發出的電能百分百被接收,二是希望投資回報率達到10%左右。若這兩點不能滿足,投資就是失敗的行為??偠灾?,我相信未來會有大量的公司到海外投資,投資的時候要避免風險,實實在在的測算投資回報率,以及在整個過程中盡量不要出現法律的風險。"王學軍董事長言語諄諄,對海外電站投資者提出了發自內心的忠告。
中國組件和中國資本聯合投資
近年來,隨著我國能源需求不斷增長,中國企業也加快了海外能源擴展步伐。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時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年均增長均超過30%。2011年受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以及歐美等國經濟疲軟影響,企業投資決策稍顯保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有所下降。從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交易量和交易額來看,資源類行業(能源和采礦)一直居各行業之首。
在近一年半的時間里,光伏電站的投資成本下降了60%。隨著上游產能過剩,利潤被擠壓、轉移到產業鏈下游,光伏企業到海外建光伏電站正在成為一種趨勢。而且持有光伏電站的投資回報率不斷在上升,建設并持有光伏電站已成為企業資產保值的方式。因此,除了民營光伏企業對在海外建電站積極性很高,一些央企也在考慮進入該領域。受益于此,為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光伏電站'牽線'的拜爾能源近兩年發展迅速,其營業收入、資產規模等指標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都超過100%,而這正是整個光伏行業發生變化的一個縮影,多家企業近期都宣布在海外建設光伏電站。目前,除了尚德、阿特斯等少數企業,其他民營光伏企業基本上都與BaySolarAG洽談了在海外建光伏電站的事情"包括很有實力的央企,我們也在積極想辦法與之合作。央企在海外投資有很多盲點,國際化程度也不太高,因此我們合作的空間很大。與央企,我們一貫是只合作不抗衡。"
面對當前光伏企業內外交困的局面,國家也愿意支持企業通過海外直接投資來轉移過剩產能。我國的光伏產品銷售90%以上依賴國際市場,通過海外直接投資,企業不僅緩解了當前產能過剩和歐美反傾銷帶來的雙重壓力,而且拓展了海外市場,可謂一舉兩得。我國的能源公司都是一些大型公司,走向海外也是公司發展的必然選擇,將來會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海外能源擴張中來。
國內投資拭目以待
BaySolar AG 在海外投建了大量光伏電站項目,卻始終未在國內開發此類項目,原因還是國內的市場不成熟。
"國內光伏市場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有政策的補貼扶持,也很難。
當今中國的光伏行業,沒有退出渠道。不管是體量大的荒漠型電站還是近期提倡的分布式電站電價都比較尷尬,補貼措施也還處于比較混亂的時期。對于投資者而言,國內的市場雖然啟動了很多政策,包括國家政策補貼和電網企業的并網許諾,但王學軍董事長認為,光伏產業的根本問題并沒有解決掉。目前,國內市場仍存在三個問題。
最主要的是電網的并網電量問題。投資電站的電量能不能保證100%全額收購,這不能由電網企業決定,應該由政府部門強制執行。在德國投資光伏電站,電網也有可能只收購80%,但是,國家規定不能收購的20%的部分電網仍須付款,而中國這一點就無法保證。作為新興能源主要投資者的民營企業大多力有未逮。
其次是在國內投資光伏電站成本過高。目前國內對新能源的貸款利率超過7%,如此的高利率令很多投資人望而卻步。"如果降到4%或者5%左右,我覺得就可以回來投資新能源了。"
接著是政策的保障無期限。以去年8月份施行的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為例,這個價格可以隨時調整,從每度1元錢改為0.9元。作為政策,必須要保證在1元錢政策區間進入投資的企業15年或20年的投資回報期保持這個電價不變,保證投資人能回收成本,這是底線。
同時,國內投資電站生意模式與國外差異也較大,尤其是相互之間墊資嚴重。此外,所使用產品設備以為價格越低越好,由此造成很多公司不注重質量,從而導致電站運行階段無法預計收益期限。
眼下,光伏行業整體不好過,不論是制造企業還是投資者,對國內光伏市場發展前景心存疑慮,不敢貿然有所作為。光伏市場的發展雖不明朗,但走向仍樂觀。
對此,王學軍董事長表示,"在光伏領域,很多人有誤解,說行業現在過剩了,到底應不應該再繼續做?我個人認為,這主要取決于國家政策、金融環境以及傳統能源的價格走勢。目前的現狀,是產能過剩和政策變化等綜合因素造成的。產能過剩是一個市場問題,如果不是一些企業在2010年市場火爆之時,不顧市場需求盲目擴產,也不會造成行業'寒冬'。但是這個產業'寒冬',不一定就是壞事情:不健康的企業被淘汰掉,這是市場的選擇。地方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只能說,地方政府是產能過剩的推手,罪魁禍首還是在資本的貪婪和企業家的盲目。既然是市場經濟,就必然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經過這一段的苦痛,就會誕生一批更成熟的企業家,也會誕生一批更冷靜的地方政府。"
未來光伏仍有非常大的增量。從2011年以來光伏行業進入黯淡的"過冬期"。這個時期中國企業應該找到好的立足點,明確發展策略。光伏制造端的很多企業,現在海外擴張多實在做虧本買賣,每瓦僅賺三四分錢。而產業鏈下游的投建,整個系統的工程,在德國這樣利潤非常少的國家,也有可以接受的利潤。因此,找到適合企業自身的競爭籌碼,進行差異化競爭是很重要。
王學軍董事長預測,"從最近接觸多家機構和公司蠢蠢欲動的狀況來看,光伏下游受到全球追捧成為可能。2013年是一個從補貼到平價上網的過渡期,太陽能光伏電站作為固定收益資產的認知期,今年估計37GW~43GW,而2014或將爆發,規模超過50GW。相信如果國內能制定相關政策,讓光伏電站發的電能完全并入電網,同時降低光伏電站的融資成本的話,國內光伏電站的發展可能會更快。同時,伴隨著BP、施耐德、西門子等國際巨頭退出光伏領域,驗證了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到,未來能源的供給,將會是一種扁平化的結構,除了巨型傳統大型國際公司,還會有數以千計的中小型公司。大型公司在這樣的競爭中不再具備壟斷的技術和成本優勢。"
專業的團隊,海外市場本地化的經驗,高效的海外融資能力,對各方資本的開放心態,對商業道德的信守,和對投資人回報率的至上追求,這讓BaySolarAG在同業中獨樹一幟,也讓這家公司成為業界值得關注的一顆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