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尤其是2014年以來,德州市大力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節能、中廣核、漢能、協鑫等一大批知名企業相繼落戶德州,借助本地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光伏項目全面“開花”,光伏發電逐步呈現集聚效應。如今,從廠房到居民樓,從魚塘、農田到蔬菜大棚,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光伏發電設施。據統計,目前已建大型光伏發電項目54個,總裝機容量達632兆瓦,位居全省前列。
日前,位于陵城區丁莊鎮,由德信泰和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的光伏電站正式并網發電。這批裝機容量達49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正以每年發電8000萬度的效率,并入國家電網。
在全市,像德信泰和這樣的大型光伏發電項目,僅今年上半年并網發電的就有15個,裝機容量達154兆瓦。
近年來,尤其是2014年以來,我市大力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節能、中廣核、漢能、協鑫等一大批知名企業相繼落戶德州,借助本地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光伏項目全面“開花”,光伏發電逐步呈現集聚效應。
如今,從廠房到居民樓,從魚塘、農田到蔬菜大棚,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光伏發電設施。據統計,目前已建大型光伏發電項目54個,總裝機容量達632兆瓦,位居全省前列。
被激發的“陽光潛能”
“全年日照大于2660小時,日照率61%,太陽總輻射量為每平方米5229兆焦,處于全國的較高值區。”市發改委能源交通科負責人介紹,我市無論是日照小時數,還是太陽總輻射量,均屬全國太陽能光照資源豐富地區,完全能夠滿足光伏發電系統的設計要求,適合建立大型光伏發電站。
目前,這一曾經沉睡的潛能,正在被不斷涌現的光伏項目所激發。“我們是山東第一個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項目。”說這話的,是中節能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德州項目的負責人。
這一“國字號”光伏企業,從2010年落地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就出手不凡。
總裝機容量10兆瓦、年可發電1300萬度……項目的投產,不僅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據測算,該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4712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可達1.21萬噸。
肇始于此,我市光伏產業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光伏+”開始進入更多領域。“大棚裝光伏,種菜又發電。”在德信泰和光伏電站項目現場,項目負責人王善亮向記者闡釋著“光伏+大棚”后產生的新價值。
過去,大型光伏發電站因占地面積大,透光率低,土地資源不能夠充分有效利用,發展受限;現在,采用新型的光伏太陽板,安裝在溫室大棚上方,既不影響室內植物采光,又不耽誤發電,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可謂一舉多得。“我們將建400個光伏溫室大棚,每個大棚上方都要鋪設太陽能電池板。”王善亮對這一產業的前景自信滿滿。
這只是我市光伏發電項目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光伏發電的另一種形式——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在廠房屋頂“拓荒”,不僅不占地,還為企業開辟了新的用電渠道,降低了用電成本,越來越受到企業的歡迎。目前,僅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景津集團、樂華陶瓷、寶雅新能源等眾多企業都已經在自家寬闊的廠房屋頂上,鋪滿了太陽能電池組件。
備受重視的光伏投資寶地
種種跡象表明,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愿意將德州列入投資的寶地,推動著我市光伏產業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光照資源好、起步早、企業準入門檻低、政府服務到位,在眾多光伏企業看來,這些因素都是吸引光伏發電項目落地的優勢。
在全國循環經濟示范縣的平原,這些優勢正轉化成實實在在的項目。
早在2012年,平原就吸引了中國風電集團前來簽約,投資5億元建設了40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之后,中興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協鑫集團、中節能等光伏企業紛紛前來投資。龍頭企業的落地,使平原光伏產業集聚效應顯現,產業規模持續壯大。
截至目前,平原并網發電的大型光伏發電項目已達6個,總裝機容量150兆瓦,在全省縣市區中位居首位。
平原縣考核辦主任張培志,已接連引進了3個光伏發電項目,在他看來,平原能夠將光伏企業招引進來,與縣委、縣政府決策層注重培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的經濟新動能息息相關。
近年來,為了創建全國循環經濟示范縣,平原一直致力于培植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發展新模式,光伏產業被列入重點發展領域,還曾聘請國家發改委及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專家編制完善了新能源產業規劃,同時細化招商任務,將新能源招商具體到項目、到責任人。“為了讓光伏項目盡快落地,我們積極配合做好全程服務。”張培志說,今年1月份并網的晟合電力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廠房屋頂上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從開工到并網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期間項目招商負責人盯在現場,遇到難題第一時間協調解決。
平原縣發改局局長石院告訴記者,光伏項目落地平原,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能快速地融入全縣的產業鏈條,盡快地實現經濟價值。
據介紹,去年,平原縣全縣工業用電量德州排名第一,快速發展的經濟實體,急需源源不斷的能源供給。
這意味著,光伏電不出縣,就能被“吃干凈”,可大大降低光伏企業輸電過程中的損耗。
光伏發電前景看好
不可否認,我市光伏產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從數據看,目前,光伏發電量僅占全市總發電量的3.5%。
究其原因,光伏發電項目還存有一些發展瓶頸。首先在場地選擇上就有諸多限制條件。如要建地面光伏電站,雖然項目審批權限已經下放到縣市區,但國家每年有限定的指標。而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對屋頂承重力有嚴格要求,想要選擇合適的廠房并非易事。最初晟合電力屋頂光伏發電項目,投資方中興新能源原本將場地選擇在一家服裝廠,但最終因廠房承重達不到標準而擱淺。
其次,成本高也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大因素。光伏發電是生存在補貼之上的行業,利潤高低取決于補貼和各地電價水平,且從目前來看,補貼力度逐步下降。光伏企業在享受國家補貼的基礎上,尚需五六年才能收回成本,如果沒有了補貼,原本只有25年運營期限的光伏電站基本無利可圖。
隨著技術進步,光伏發電與煤電之間的成本價格差距正在縮小。據中節能項目負責人介紹,2010年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第一個項目時,成本價每瓦20元左右;今年在平原并網發電的農光互補項目,成本價已降到了每瓦5元左右,且設備相較之前更為先進。
近年來,國家也在逐步減少補貼金額,并在有些地區推行競價上網的模式,倒逼光伏企業降低成本。
業內專家認為,隨著技術進步,估計在10年以后,光伏發電就可以具備全面與煤電競爭的能力。預計到2040年,我國的太陽能發電可以占到全國發電總量的10%,達到1.2萬億度,替代煤炭5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億噸。

中國風電集團投資的4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
日前,位于陵城區丁莊鎮,由德信泰和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的光伏電站正式并網發電。這批裝機容量達49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正以每年發電8000萬度的效率,并入國家電網。
在全市,像德信泰和這樣的大型光伏發電項目,僅今年上半年并網發電的就有15個,裝機容量達154兆瓦。
近年來,尤其是2014年以來,我市大力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節能、中廣核、漢能、協鑫等一大批知名企業相繼落戶德州,借助本地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光伏項目全面“開花”,光伏發電逐步呈現集聚效應。
如今,從廠房到居民樓,從魚塘、農田到蔬菜大棚,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光伏發電設施。據統計,目前已建大型光伏發電項目54個,總裝機容量達632兆瓦,位居全省前列。
被激發的“陽光潛能”
“全年日照大于2660小時,日照率61%,太陽總輻射量為每平方米5229兆焦,處于全國的較高值區。”市發改委能源交通科負責人介紹,我市無論是日照小時數,還是太陽總輻射量,均屬全國太陽能光照資源豐富地區,完全能夠滿足光伏發電系統的設計要求,適合建立大型光伏發電站。
目前,這一曾經沉睡的潛能,正在被不斷涌現的光伏項目所激發。“我們是山東第一個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項目。”說這話的,是中節能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德州項目的負責人。
這一“國字號”光伏企業,從2010年落地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就出手不凡。
總裝機容量10兆瓦、年可發電1300萬度……項目的投產,不僅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據測算,該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4712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可達1.21萬噸。
肇始于此,我市光伏產業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光伏+”開始進入更多領域。“大棚裝光伏,種菜又發電。”在德信泰和光伏電站項目現場,項目負責人王善亮向記者闡釋著“光伏+大棚”后產生的新價值。
過去,大型光伏發電站因占地面積大,透光率低,土地資源不能夠充分有效利用,發展受限;現在,采用新型的光伏太陽板,安裝在溫室大棚上方,既不影響室內植物采光,又不耽誤發電,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可謂一舉多得。“我們將建400個光伏溫室大棚,每個大棚上方都要鋪設太陽能電池板。”王善亮對這一產業的前景自信滿滿。
這只是我市光伏發電項目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光伏發電的另一種形式——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在廠房屋頂“拓荒”,不僅不占地,還為企業開辟了新的用電渠道,降低了用電成本,越來越受到企業的歡迎。目前,僅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景津集團、樂華陶瓷、寶雅新能源等眾多企業都已經在自家寬闊的廠房屋頂上,鋪滿了太陽能電池組件。
備受重視的光伏投資寶地
種種跡象表明,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愿意將德州列入投資的寶地,推動著我市光伏產業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光照資源好、起步早、企業準入門檻低、政府服務到位,在眾多光伏企業看來,這些因素都是吸引光伏發電項目落地的優勢。
在全國循環經濟示范縣的平原,這些優勢正轉化成實實在在的項目。
早在2012年,平原就吸引了中國風電集團前來簽約,投資5億元建設了40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之后,中興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協鑫集團、中節能等光伏企業紛紛前來投資。龍頭企業的落地,使平原光伏產業集聚效應顯現,產業規模持續壯大。
截至目前,平原并網發電的大型光伏發電項目已達6個,總裝機容量150兆瓦,在全省縣市區中位居首位。
平原縣考核辦主任張培志,已接連引進了3個光伏發電項目,在他看來,平原能夠將光伏企業招引進來,與縣委、縣政府決策層注重培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的經濟新動能息息相關。
近年來,為了創建全國循環經濟示范縣,平原一直致力于培植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發展新模式,光伏產業被列入重點發展領域,還曾聘請國家發改委及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專家編制完善了新能源產業規劃,同時細化招商任務,將新能源招商具體到項目、到責任人。“為了讓光伏項目盡快落地,我們積極配合做好全程服務。”張培志說,今年1月份并網的晟合電力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廠房屋頂上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從開工到并網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期間項目招商負責人盯在現場,遇到難題第一時間協調解決。
平原縣發改局局長石院告訴記者,光伏項目落地平原,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能快速地融入全縣的產業鏈條,盡快地實現經濟價值。
據介紹,去年,平原縣全縣工業用電量德州排名第一,快速發展的經濟實體,急需源源不斷的能源供給。
這意味著,光伏電不出縣,就能被“吃干凈”,可大大降低光伏企業輸電過程中的損耗。
光伏發電前景看好
不可否認,我市光伏產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從數據看,目前,光伏發電量僅占全市總發電量的3.5%。
究其原因,光伏發電項目還存有一些發展瓶頸。首先在場地選擇上就有諸多限制條件。如要建地面光伏電站,雖然項目審批權限已經下放到縣市區,但國家每年有限定的指標。而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對屋頂承重力有嚴格要求,想要選擇合適的廠房并非易事。最初晟合電力屋頂光伏發電項目,投資方中興新能源原本將場地選擇在一家服裝廠,但最終因廠房承重達不到標準而擱淺。
其次,成本高也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大因素。光伏發電是生存在補貼之上的行業,利潤高低取決于補貼和各地電價水平,且從目前來看,補貼力度逐步下降。光伏企業在享受國家補貼的基礎上,尚需五六年才能收回成本,如果沒有了補貼,原本只有25年運營期限的光伏電站基本無利可圖。
隨著技術進步,光伏發電與煤電之間的成本價格差距正在縮小。據中節能項目負責人介紹,2010年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第一個項目時,成本價每瓦20元左右;今年在平原并網發電的農光互補項目,成本價已降到了每瓦5元左右,且設備相較之前更為先進。
近年來,國家也在逐步減少補貼金額,并在有些地區推行競價上網的模式,倒逼光伏企業降低成本。
業內專家認為,隨著技術進步,估計在10年以后,光伏發電就可以具備全面與煤電競爭的能力。預計到2040年,我國的太陽能發電可以占到全國發電總量的10%,達到1.2萬億度,替代煤炭5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