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初霧霾最重的那些天,李河君也像眾人一樣感到嗓子痛、咳嗽、全身乏力。當年1月,全國27個城市因霧霾出現急診人數爆炸性增長。這一年,“霧霾”首次成為年度關鍵詞。
陽光灑向人間,讓人們享受著溫暖、公平和美好,但霧霾卻遮去了陽光,讓人感到沮喪、無奈和病痛,如同一邊站著上帝,一邊站著魔鬼。不幸的是,這個魔鬼卻是人為造成的。
霧霾讓人痛心疾首,李河君則從自身所處的產業角度感到責任重大。2009年,李河君在數年為之奮斗的金安橋水電站建成運轉之后,又進一步涉足薄膜太陽能發電產業。水電、太陽能發電以及風電在環保的概念上都是“清潔能源”。之所以說霧霾是“人禍”,是因為產生霧霾的原因主要來自于人類對于化石能源使用。人類要發展,離不開能源,但是,如果能夠一定程度地降低化石能源的依賴,而采用清潔能源,霧霾自然就會減少。
雖然李河君很早以前就確定了以清潔能源事業為畢生的追求,但是由于全國大范圍的霧霾現象,讓李河君覺得利用清潔能源造福人類的的使命感變得更加迫切。在2013年3月召開的“兩會”上,“霧霾”成為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他的提案中講到:“美國政府規劃,2025年美國電力總量的1/4將來自太陽能。德國預計到2020年,太陽能將占全國電力需求的35%。”他認為拋開太陽能發電在經濟上收益不論,從改善民生的角度,只有更多地使用太陽能,才能逐漸減少大氣的污染,還我們以藍天。
李河君這幾年一直在能源替代、人類使用新的可持續性清潔性能源的問題上建言獻策。在2014的“兩會”上,李河君提出: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不應是用來彌補電力缺口的補充能源,而應是燃煤火電的替代能源。但目前新能源優先發電的理念還沒有形成共識,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棄光棄風棄水的“三棄”等問題,造成環境污染嚴峻形勢依然如故。2016年的“兩會”,李河君給出一系列的提案,希望通過工業廠房屋頂、農業大棚、分布式能源的建設,徹底實現綠色能源的應用。
夢想會讓人擁有勇氣和力量。
2009年,正值全球光伏產業一片低迷,業內從業者對行業的前景缺乏信心。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水電出身的李河君卻看好太陽能發電是人類新能源的發展方向。從產業的落腳點上,他又獨獨看中業界一致摒棄的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這也讓無數的“行家里手”覺得不可思議,認為李河君“瘋了”,是個“傻子”。但是,在確定好自己的戰略方向之后,這個被稱為“瘋子”的李河君出手了。他一口氣就連續收購全球四家在薄膜太陽能發電領域規模和技術領先的公司,一舉讓他旗下的漢能集團成為這個領域全球規模最大的企業,擁有1300多項發明專利。公司完成了一個戰略大轉型,使漢能一舉成為規模、技術皆領先全球的薄膜發電企業,同時也讓中國在薄膜發電技術領域領先了一把。
“漢能大了,霧霾就少了”,這是李河君在2014年時喊出來的一句口號。這句話口氣不小,表現出李河君一貫的“狂人風格”,但另一方面,卻也簡單直接地反映出李河君的志向。如果說“陽光”是生命之源,與上帝同在,那么,依靠太陽能發電,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則是巧妙地借助了“上帝之手”,撥云弄霧,驅散霧霾。
2015年,漢能薄膜發電遭遇股市異常之變,當年虧損嚴重,但即便如此,也未能阻止李河君“夸父追日”般的夢想。在這個最困難的一年,李河君投入太陽能發電技術研發的費用仍然超過8億多港幣,令人驚嘆。
2016年7月,李河君又做了一件轟動業界的事情,他推出四款可商用的全太陽能動力汽車,連蘋果公司的庫克在參觀完樣車后都為之稱奇。太陽能在汽車產業的運用將是革命性的,不僅在減少排污、改善環境方面有著巨大作用,更是實現了人類移動的充分自由化。
國家能源局《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底,全國太陽能發電并網裝機確保實現1.1億千瓦以上”,實現這種目標意味著什么?
“每25瓦太陽能薄膜發電相當于地球上多種了一棵樹”,漢能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這樣表達光伏作為清潔能源的價值。按照這樣的說法,粗略地估計1.1億千瓦的太陽能發電運用價值,相當于貢獻了40億棵樹,如果按照每平方米一棵樹來計算,竟相當于貢獻了8個大興安嶺森林。
陽光灑向人間,讓人們享受著溫暖、公平和美好,但霧霾卻遮去了陽光,讓人感到沮喪、無奈和病痛,如同一邊站著上帝,一邊站著魔鬼。不幸的是,這個魔鬼卻是人為造成的。
霧霾讓人痛心疾首,李河君則從自身所處的產業角度感到責任重大。2009年,李河君在數年為之奮斗的金安橋水電站建成運轉之后,又進一步涉足薄膜太陽能發電產業。水電、太陽能發電以及風電在環保的概念上都是“清潔能源”。之所以說霧霾是“人禍”,是因為產生霧霾的原因主要來自于人類對于化石能源使用。人類要發展,離不開能源,但是,如果能夠一定程度地降低化石能源的依賴,而采用清潔能源,霧霾自然就會減少。
雖然李河君很早以前就確定了以清潔能源事業為畢生的追求,但是由于全國大范圍的霧霾現象,讓李河君覺得利用清潔能源造福人類的的使命感變得更加迫切。在2013年3月召開的“兩會”上,“霧霾”成為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他的提案中講到:“美國政府規劃,2025年美國電力總量的1/4將來自太陽能。德國預計到2020年,太陽能將占全國電力需求的35%。”他認為拋開太陽能發電在經濟上收益不論,從改善民生的角度,只有更多地使用太陽能,才能逐漸減少大氣的污染,還我們以藍天。
李河君這幾年一直在能源替代、人類使用新的可持續性清潔性能源的問題上建言獻策。在2014的“兩會”上,李河君提出: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不應是用來彌補電力缺口的補充能源,而應是燃煤火電的替代能源。但目前新能源優先發電的理念還沒有形成共識,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棄光棄風棄水的“三棄”等問題,造成環境污染嚴峻形勢依然如故。2016年的“兩會”,李河君給出一系列的提案,希望通過工業廠房屋頂、農業大棚、分布式能源的建設,徹底實現綠色能源的應用。
夢想會讓人擁有勇氣和力量。
2009年,正值全球光伏產業一片低迷,業內從業者對行業的前景缺乏信心。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水電出身的李河君卻看好太陽能發電是人類新能源的發展方向。從產業的落腳點上,他又獨獨看中業界一致摒棄的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這也讓無數的“行家里手”覺得不可思議,認為李河君“瘋了”,是個“傻子”。但是,在確定好自己的戰略方向之后,這個被稱為“瘋子”的李河君出手了。他一口氣就連續收購全球四家在薄膜太陽能發電領域規模和技術領先的公司,一舉讓他旗下的漢能集團成為這個領域全球規模最大的企業,擁有1300多項發明專利。公司完成了一個戰略大轉型,使漢能一舉成為規模、技術皆領先全球的薄膜發電企業,同時也讓中國在薄膜發電技術領域領先了一把。
“漢能大了,霧霾就少了”,這是李河君在2014年時喊出來的一句口號。這句話口氣不小,表現出李河君一貫的“狂人風格”,但另一方面,卻也簡單直接地反映出李河君的志向。如果說“陽光”是生命之源,與上帝同在,那么,依靠太陽能發電,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則是巧妙地借助了“上帝之手”,撥云弄霧,驅散霧霾。
2015年,漢能薄膜發電遭遇股市異常之變,當年虧損嚴重,但即便如此,也未能阻止李河君“夸父追日”般的夢想。在這個最困難的一年,李河君投入太陽能發電技術研發的費用仍然超過8億多港幣,令人驚嘆。
2016年7月,李河君又做了一件轟動業界的事情,他推出四款可商用的全太陽能動力汽車,連蘋果公司的庫克在參觀完樣車后都為之稱奇。太陽能在汽車產業的運用將是革命性的,不僅在減少排污、改善環境方面有著巨大作用,更是實現了人類移動的充分自由化。
國家能源局《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底,全國太陽能發電并網裝機確保實現1.1億千瓦以上”,實現這種目標意味著什么?
“每25瓦太陽能薄膜發電相當于地球上多種了一棵樹”,漢能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這樣表達光伏作為清潔能源的價值。按照這樣的說法,粗略地估計1.1億千瓦的太陽能發電運用價值,相當于貢獻了40億棵樹,如果按照每平方米一棵樹來計算,竟相當于貢獻了8個大興安嶺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