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美援朝”四个字,在中国人心里重若千钧。
\n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以志愿军歼敌1.5万余人宣告胜利,粉碎了“联合国军”于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历经2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我们赢得了这场正义之战的伟大胜利。
\n明天是第75个抗美援朝纪念日。75年,足够遥远,远到亲历者渐少;75年,又如此之近,近到其精神依然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巨大能量。抗美援朝,对今天的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n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浴血奋战。黎民 摄/新华社发
\n01
\n铭记历史,是为了捍卫和平、开创未来
\n“立国之战!”
\n这是我们对这场打出了中华民族尊严、打出了新中国国威的战争的永恒铭记。
\n先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值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
\n刚从战火中获得新生的中国,又要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决高下,谈何容易?!身处恶劣复杂的战场环境,面对强大凶狠的作战对手,志愿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
\n再把视线聚焦于当下:今年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山河无恙,见证英雄安息;国庆中秋假期,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热映,在影片结尾,观众见证了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场景,让“和平”二字有了更深沉的重量。
\n纪念,是为了更深切地懂得和平的代价与价值。历史的叩问,今天依然在耳边回响:75年前,我们面临的是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生存考验;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卡脖子”式的科技围堵与战略挤压。
\n但历史的经验也在告诉我们:敢于斗争才能赢得尊严,善于斗争才能维护和平。历史也一次次地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n
2025年9月13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记者 潘昱龙 摄/新华社
\n02
\n传承精神,是为了坚定信念、强壮筋骨
\n“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弥足珍贵,一定能够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n尽管时代不停变化,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核却始终不曾改变。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我,又该如何理解它的“伟大”?
\n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出自无数个普通人具体而微的抉择,源自他们对脚下土地最深沉的爱、对家园亲人最质朴的守护。这种将个人存亡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使命感,让“爱国”成为中国人刻进骨子里的信仰。
\n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重庆铜梁区的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里,保存有邱少云生前唯一的一封家书,信中写道:“为了让所有的受苦人都像我们一家过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个啥子么!”志愿军将士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一道道用血肉铸就的钢铁长城,是何等的壮怀激烈!
\n守望相助的国际主义精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用鲜血凝结成了伟大战斗友谊。历史的启示发人深省: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武装到牙齿”的对手也会在团结的力量面前一败涂地,“不可战胜的神话”终将在正义的铁拳下化为乌有,恃强凌弱、倒行逆施、侵略扩张,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
\n
这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内展出的志愿军战士王泉的家书(2025年9月10日摄)。记者 潘昱龙 摄/新华社
\n03
\n汲取智慧,是为了掌握主动、赢得发展
\n75年前的那场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更淬炼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生存智慧。
\n然而,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明显抬头,保护主义卷土重来……世界依然充满危机与挑战。
\n尊严与和平,从来不是谁的恩赐。唯有发扬当年“钢少气多”的骨气,保持战略清醒,增强斗争本领,才能在惊涛骇浪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才能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闯出一条新路。
\n坚持战略引领。战略清醒,则方向笃定。当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作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重大决策,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在残酷的国际环境中赢得了主动。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仍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n发扬斗争艺术。志愿军将士面对陌生的战场和敌人,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把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今天的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面对围堵、遏制、打压,我们既要理直气壮地敢于斗争、勇于碰硬,又要讲究方法策略,善于斗争,进而有效应对重大挑战、解决重大矛盾。
\n凝聚团结伟力。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雄辩地证明,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团结亿万群众不断走向胜利。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要求我们在新征程上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只争朝夕、顽强奋斗,凝聚起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磅礴力量。
\n砥砺前行,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n75年前的号角,至今仍在我们的血脉中鸣响。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有新的“松骨峰”“长津湖”,让我们接好历史的接力棒,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n原标题:那一战,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合法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