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化石能源為主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建設以智能電網為基礎、特高壓電網為關鍵、清潔能源為根本的我國能源互聯網,將全面促進清潔發展,保障能源安全,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內生發展動能,應對復雜國際形勢將發揮重要作用,是一舉多得的戰略性舉措,需要在“十四五”加大力度推進實施。
▲劉振亞,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新世紀以來,化石能源資源和氣候環境約束日益趨緊,以綠色低碳為方向的新一輪能源革命正在全球蓬勃興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世界能源發展大勢,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在2015年9月聯合國發展峰會上倡議“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講話,明確滿足電力需求總體目標,突出清潔和綠色發展方式,為我們深刻把握能源互聯網的本質內涵提供了根本遵循。能源互聯網不是現有各類能源系統的組合,而是能源系統發展演進的高級形態。
隨著化石能源退出歷史舞臺,以太陽能、風能、水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將成為主導。清潔能源資源豐富,且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存在天然不均衡性、隨機性、波動性,必須轉化為電能,依托互聯電力系統大范圍配置,才能實現高效開發利用。因此,能源互聯網是清潔主導、電為中心、互聯互通的現代新型能源體系,是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大范圍配置、高效利用的基礎平臺,實質就是“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
我國能源互聯網是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是推動我國能源轉型的根本途徑。當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復雜國際形勢,能源電力行業要在保安全、促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關鍵要以新發展理念和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指引,加快我國能源變革轉型,推動經濟復蘇和高質量發展,于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十四五”是我國能源轉型的關鍵期和窗口期,加快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將根本扭轉化石能源增長勢頭,全面促進清潔發展,保障能源安全,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內生發展動能,應對復雜國際形勢將發揮重要作用,是利在當下、惠及長遠、一舉多得的戰略性舉措。
綠色低碳轉型是世界能源發展大勢
當今世界,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資源匱乏、貧困健康等問題日益嚴峻,嚴重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問題的根源,是長期以來人類對化石能源的過度消耗和依賴,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是世界能源發展大勢所趨。
這是能源系統升級的發展方向。從薪柴到煤炭、石油、天然氣,再到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能源碳含量逐漸下降,對環境影響逐漸減小,能源系統總體從高碳向低碳發展。面對全球性挑戰,能源將朝著更清潔、更友好、更高品質、可持續的方向不斷升級。
這是能源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技術進步是能源轉型的關鍵驅動力。蒸汽機、發電機、內燃機、電動機,每一次技術革命都開創了能源發展新的時代,帶來能源利用形式的重大變革和效率的大幅提升。隨著特高壓、智能電網、清潔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將推動人類進入清潔能源時代。
這是破解資源匱乏困局的必由之路?;茉凑既蛞淮文茉聪M比重超過80%,按目前開發強度,已探明煤炭和油氣儲量只能分別開采100多年和50多年。全球清潔能源資源豐富,太陽能、風能、水能理論蘊藏量超過100萬億千瓦,僅開發萬分之五就能滿足世界各國能源需求。清潔能源將成為解決資源匱乏問題、實現能源永續供應的“巨大寶庫”。
這是應對氣候環境危機的治本之策。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形勢很嚴峻。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已比工業革命前升高1.1℃,按此趨勢,到本世紀中葉左右,全球溫升將超過2℃安全閾值,導致不可逆轉的巨大災難。工業革命以來,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累計達2.2萬億噸,占溫室氣體總量的70%以上。必須從源頭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加快清潔發展,實現能源系統全面“脫碳”,根本解決全球氣候環境危機。
這是實現能源經濟高效發展的重要途徑。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發展推動清潔能源發電成本快速下降,沙特、阿聯酋、智利、葡萄牙等國光伏項目,墨西哥等國風電項目國際中標上網電價已低于0.14元/每千瓦時,而煤電等化石能源受資源與環境因素制約,發電成本將持續升高。預計2025年前,光伏和陸上風電競爭力將全面超過化石能源。推動全球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大范圍配置,將發揮清潔能源互補性強、經濟性好的優勢,為各國提供充足經濟的綠色能源。
總之,從歷史規律、技術創新、現實需求等方面看,清潔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是世界的潮流、時代的呼喚,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全球許多國家出臺清潔發展和去煤控油政策,加快清潔能源項目投資建設,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呈加速發展態勢。比利時、瑞典等10多個國家煤電已全部退出,26個歐盟成員國承諾2020年以后不再新建燃煤電站,荷蘭、挪威、英國、法國等國已宣布禁售燃油車時間表。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25.3億千瓦,占總裝機比重34.7%,新增裝機1.8億千瓦,占全球新增發電容量的72%;可再生能源投資達到2800億美元,連續5年超過2500億美元,是化石能源發電投資的3倍。當前,受疫情影響,化石能源產業遭受嚴重沖擊,這也為能源轉型提供了契機。發展清潔能源將成為“后疫情時期”最具效益的綠色投資,為促進各國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更高質量復蘇發揮重要作用。
破解我國能源發展困局亟需加快變革轉型
新世紀以來,我國能源需求持續攀升,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消費國和碳排放國,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供需矛盾突顯,能源安全、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油氣受制于人。我國石油、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約27%,受資源條件限制,生產與消費缺口持續擴大,對外依存度分別達72%、43%,保障油氣安全壓力巨大。特別當前逆全球化抬頭、油價巨幅震蕩、中美摩擦加劇,油氣對外依存度過高將對國家安全帶來重大挑戰。
煤電問題突出。我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約58%,一半以上用于發電,探明儲量只能開采50年。煤電裝機超過10.4億千瓦,占全球的一半,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僅4400小時,遠低于韓國的6200小時,按5500小時的設計標準,相當于2億千瓦裝機是無效投資,產能明顯過剩。2019年以來,我國新投產和在建煤電約1.2億千瓦,接近歐盟國家現有煤電總和(1.4億千瓦)。在全球30多個國家都在加快退煤的情況下,我國煤電裝機不降反升,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圖1 2010~2019年我國與全球其他國家凈新增煤電裝機情況
清潔發展受限。我國清潔能源豐富,但資源與需求逆向分布,發展大容量、遠距離、低損耗特高壓輸電是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和大范圍配置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特高壓電網建設總體滯后,資源配置能力不足,嚴重制約清潔能源發展。如清潔能源富集的“三北”地區(東北、西北、華北),外送能力僅6500萬千瓦,不到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的32%,遠不能滿足送出需要。
碳減排形勢嚴峻。2019年我國碳排放占全球總量的28%,人均排放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6%,兌現2030年減排承諾任務非常艱巨。延續當前路徑,我國不僅無法實現減排目標,還將面臨煤電等基礎設施先建后拆、資產擱淺的巨大損失。研究表明,當前每增加1億千瓦煤電裝機,未來將擠壓3億千瓦清潔能源發展空間,到2050年累計增加碳排放150億噸,相當于2019年我國碳排放的1.5倍,而且煤電機組被迫提前退役還將造成超過3000億元的資產損失。
總體看,化石能源為主的發展方式是導致我國能源安全和碳排放問題的根源。破解困局,關鍵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統攬全局的思維和勇于變革的魄力,突破傳統能源發展路徑束縛,深入推進“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實現能源體系的根本改變。
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是推動能源變革轉型的根本途徑
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能源安全新戰略、構建國內和全球能源互聯網等有關要求的重要舉措,是新發展理念在能源領域的創新實踐,將從能源生產、消費、市場等環節協同發力,轉變以煤、油、氣為主體的能源格局,打造清潔主導、電為中心、互聯互通的新型能源體系,開辟綠色、低碳、可持續的能源發展新道路。
生產環節,以清潔主導轉變能源生產方式。我國太陽能、風能、水能技術可開發量分別超過100億、35億、6億千瓦,完全能夠滿足我國未來能源需求。發揮清潔能源資源優勢,加快清潔替代,推動以水、風、光等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實現能源供給革命的必然要求。重點要大力開發西部太陽能發電、“三北”風電、西南水電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能源和海上風電,安全高效發展核電,配套建設抽水蓄能和電化學等儲能系統,以風光水儲協同保障能源供應,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煤電要嚴控總量、優化布局、調整定位,加快轉型。壓減東中部低效煤電,新增全部布局到西部和北部地區,煤電裝機在2025年前達峰(11億千瓦),并逐步壓減和退出。煤電功能定位由主體電源逐步轉變為調節電源,更好促進清潔能源發展。
消費環節,以電為中心轉變能源消費方式。電能是優質高效的二次能源,經濟價值相當于等當量煤炭的17.3倍、石油的3.2倍,電能消費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能源強度下降3.7%。加快電能替代,推動以電代煤、以電代油、以電代氣、以電代柴,形成電能為主的能源消費格局,將大幅提高我國能效水平,降低油氣進口依賴度,是實現能源消費革命的根本途徑。應在工業、交通、商業、農業、生活等各用能領域全面實施電能替代,提高能源消費品質和效率,讓煤油氣等資源回歸工業原材料屬性,創造更大價值。同時,依托充足經濟的清潔能源發電,推動電制氫氣、甲烷等燃料和原材料,培育綠色循環新型產業,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2035年前,電制燃料和原材料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到2050年,電解水制氫年產量達到6500萬噸,電制甲烷年產量達到500億立方米。
市場環節,以大電網大市場實現能源大范圍優化配置。電網既是能源輸送的高效載體,也是市場配置的重要平臺。基于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高壓技術創新,我國正在建設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配置能力最強的特高壓交直流混合電網,為保障能源安全、推動清潔發展發揮了關鍵作用。面對更大規模“西電東送、北電南供”需要,亟需加快建設以智能電網為基礎、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的全國能源優化配置平臺,形成西部為送端、東部為受端的兩大同步電網,全面提高配置能力和安全水平,滿足清潔能源大規模接入、輸送和消納需要,根本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和“窩電”等問題。同時,依托大電網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促進能源跨區跨省交易和經濟高效配置。在主要立足國內前提下,加強國際能源合作,積極推動我國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緬甸、老撾等周邊國家電力互聯,利用國際資源,豐富能源供應體系,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
表2 中國特高壓工程列表
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將大幅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根本解決能源安全問題,總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增量替代。2025年前,煤電裝機規模達峰,總量控制在11億千瓦,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潔能源提供,基本扭轉化石能源增長勢頭。第二步存量替代。2035年前,煤電逐步退出,降到9億千瓦以下;油、氣年消費量達峰并穩步降低,減少進口達到1億噸、500億立方米;清潔能源和電能比重加快提升,達到47%、41%;能源自給率達到88%。第三步全面轉型。2050年前,我國能源互聯網全面建成,能源發展方式實現根本轉變。屆時,煤電將降到4億千瓦以下,每年減少油、氣進口4億噸、1500億立方米,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從目前的22%提高到74%,能源自給率從目前的80%提高到95%,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比目前分別降低60%、68%,跨區跨省資源配置能力超過7.4億千瓦,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安全、清潔、高效、可持續的能源保障。
表3 中國能源變革轉型發展階段性目標
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價值巨大、意義深遠
我國能源互聯網涉及領域廣、帶動力強,為我國應對當前風險挑戰提供了破局之策。能夠推動重大前沿技術突破,培育和壯大一批高科技企業,既有利于穩定經濟基本盤,又將有力促進我國高質量發展,是振興經濟、留住青山、贏得未來的重要舉措。
推動產業升級和投資就業。能源互聯網聚集了新能源、新材料、特高壓、儲能、電動汽車、5G、大數據等“新基建”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是世界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將有力推動這些領域技術創新和高端裝備制造,促進產業鏈升級、價值鏈提升,打造經濟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在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經濟持久穩定增長中發揮“火車頭”作用。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能源互聯網投資可達9萬億元,其中電源、電網投資分別為7萬億、2萬億元,增加就業崗位900萬個,帶動相關市場主體發展,穩企業、穩投資、保就業作用顯著。
圖2 中國能源互聯網重點攻關技術
降低全社會用能成本。我國已逐步進入光伏、風電平價上網時代,預計2025年西部和北部地區清潔能源發電成本將低于0.3元/千瓦時,通過特高壓送至東中部地區經濟性顯著。依托能源互聯網,統籌利用資源差、時間差、價格差,推動清潔能源規?;_發和經濟高效配置,到2035年、2050年將使全社會平均度電價格降低0.06元、0.12元,每年減少用能成本7000億、1.7萬億元,讓企業和千家萬戶用上清潔電、便宜電,讓全體人民共享能源變革的紅利。
大幅減少碳排放。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加快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將推動能源系統與碳脫鉤、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根本解決發展與減排的矛盾,以較低成本、較小代價、更快速度實現減排目標。2025年,我國碳排放達峰(97億噸),2035年、2050年減少到67億、30億噸,較峰值下降30%、70%,兌現減排承諾,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占據主動。
改善生態環境與健康。我國能源互聯網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助推器,在減少環境污染、節約水資源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到2035年、2050年,每年可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1500萬、2700萬噸;節約淡水700億、1400億噸。我國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將顯著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污染引發的各種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促進區域協同發展。通過加快西部、北部清潔能源集約化開發和大規模外送,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將有力帶動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全面振興,擴大投資就業,促進邊遠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目前,西部地區每年通過特高壓電網外送電力約3000億千瓦時,僅售電收入就超過850億元,對于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作用顯著。
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本質是全球能源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內容。歷史上煤炭革命、油氣革命、電氣革命,都是西方發起和主導,相關國家由此成為世界強國。新的歷史條件下,以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為契機,引領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在世界上舉起綠色低碳發展的中國旗幟,將彰顯我國責任擔當,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有力促進“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把握“十四五”戰略機遇期,推動我國能源互聯網建設新突破
“十三五”以來,我國電力行業開拓進取、砥礪奮進,取得巨大發展成就。電力規模大幅提升,截至2019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年發電量達到20.1億千瓦、7.2萬億千瓦時,較2015年分別增長32%、27%。清潔發展成效顯著,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到3.6億、2.1億、2億千瓦,較2015年分別增長12%、60%、365%,規模和增速均居世界第一。技術裝備創新突破,攻克超超臨界機組、第三代核電、大容量風機、高效率太陽能電池、±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等世界領先的核心技術,投運全球首個具有網絡特性的柔性直流電網示范工程,建成“十交十四直”24個特高壓工程。國際合作加快推進,我國電力企業海外業務遍布全球五大洲,境外資產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傮w看,“十三五”我國立足技術創新,加快提質增效,電力工業在規模、結構、安全、效益等方面邁上新臺階,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也為“十四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015-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及增速
“十四五”是我國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期,是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能源變革轉型的關鍵期。我國電力需求將持續增長,預計到2025年全社會用電量、最大負荷將達9.2萬億千瓦時、15.7億千瓦,年均增速4.4%、4.8%。面對保障供應和加快轉型雙重壓力,解決煤電問題,開發清潔能源、建設特高壓電網等各項任務非常緊迫。如不在“十四五”加快轉型,我國能源安全、碳排放、環境污染等問題將更加嚴峻。“十四五”絕不能走化石能源先建后拆、先排后治的老路,必須加快建設清潔主導、電為中心、互聯互通的我國能源互聯網,實現從化石能源為主向清潔能源主導的“直線式”轉型??偟乃悸肥?,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和能源安全新戰略,嚴格控制煤電,全面推進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推廣應用儲能,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根本扭轉“一煤獨大”格局,通過風-光-水-儲-輸協同,滿足新增能源需求,為“十四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
01、嚴控煤電規模
按照“控制總量、優化布局”思路,下決心控煤減煤,“十四五”期間我國煤電新增5500萬千瓦(包括特高壓配套3100萬千瓦和在建2400萬千瓦),退出低效機組4000萬千瓦,凈增裝機1500萬千瓦,到2025年總裝機控制在11億千瓦,實現煤電規模達峰和布局優化。
削減東中部煤電。“十四五”東中部不再新建煤電,同時加快退出3500萬千瓦低效機組,到2025年東中部煤電裝機占比從2020年的56%下降至52%,新增電力需求主要由區外受電和本地清潔能源滿足。
新建煤電布局到西部北部。有序推進山西、陜北、錫盟、鄂爾多斯、寧東、哈密、準東等大型煤電基地集約高效開發,與當地風電、太陽能發電打捆,通過特高壓大電網向東中部地區輸送。
推進煤電靈活性改造。提高煤電機組調峰能力,“十四五”煤電累計改造規模超過2.2億千瓦,推動煤電機組由電量型向電力型轉變。
02、加快清潔能源開發
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水風光多種類型協同,加快開發西部北部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發電和海上風電。到2025年實現清潔能源裝機17億千瓦,裝機和發電量占比分別達57%和45%。
加快開發水電。以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為重點,加快開發金沙江、雅礱江水電基地,投運烏東德、白鶴灘等大型水電站,“十四五”新增常規水電5600萬千瓦,2025年水電總裝機達到3.9億千瓦。
大力發展風電。建設新疆哈密、甘肅酒泉、內蒙古等“三北”地區大型風電基地,穩步開發廣東、江蘇、山東、福建等海上風電,積極推進分布式風電,“十四五”新增陸上風電2.9億千瓦、海上風電2400萬千瓦,2025年風電裝機達到5.4億千瓦。
大力發展太陽能發電。建設青海海南、青海格爾木、新疆哈密等大型太陽能發電基地,在東中部地區加快發展分布式太陽能發電,“十四五”新增太陽能發電3.2億千瓦,202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5.6億千瓦。
03、加強電網建設
加快構建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智能電網,全面提高電網安全水平、配置能力和運行效率,促進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大范圍配置和高效利用,更好支撐“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
盡快建成堅強特高壓骨干網架。加快建設特高壓交流同步電網,在東部形成“三華”同步電網,在西部形成川渝特高壓交流主網架,大幅提升電網配置能力和抵御嚴重故障能力。統籌推進西部北部大型能源基地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建設,新建雅中-江西、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金上-湖北、陜北-湖北、甘肅-山東、新疆-重慶等特高壓直流工程。到2025年,跨區跨省輸電規模達到3.6億千瓦。
高質量發展配電網。以保障供電安全、提升服務質量為目標,加快構建可靠性高、互動性好、經濟高效的中心城市電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大型城市建成世界一流現代化配電網。完善配電網結構,合理劃分供區范圍,提高負荷轉供能力,全面消除薄弱環節,優化電力營商環境。圍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新型小鄉鎮、中心村電網和農業生產供電設施升級改造,補齊鄉村配電網短板。
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通信技術與電力系統深度融合,更好適應清潔能源開發和電能替代需要。大力構建智能互動、開放共享、協同高效的現代電力服務平臺,促進“源-網-荷-儲”協調發展,滿足各類分布式發電、用電設施接入以及用戶多元化需求。深挖需求側響應潛力,通過加強需求側智能管理,提升靈活調節能力,實現5%左右的最大用電負荷“削峰”,降低峰谷差,更好滿足能源消納需要。
04、加快電能替代
推進工業、交通、農業、生活等領域電能替代,大幅提高電氣化水平,形成電為中心的能源消費格局。到2025年,各領域替代電量超過6000億千瓦時,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從目前的25%提高到32%。
推進工業電氣化。在水泥、鋼鐵、有色金屬等高耗能行業,推廣應用電加熱回轉窯、電爐煉鋼熱泵、感應電爐等技術和設備。在陶瓷、造紙、紡織等行業,推廣使用電窯爐、熱泵、電鍋爐替代燃煤鍋爐。在原材料領域,大力推進電制氫氣、甲烷等產業。到2025年我國工業領域年替代電量達到3400億千瓦時。
加快電動交通發展。大力推進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加強電動船舶技術研發與產業培育,加快建設電動汽車充電樁、港口岸電、機場橋載電源等配套設施。到2025年我國交通領域年替代電量達到1100億千瓦時。
推動農業和生活領域電能替代。推廣應用電排灌、電動聯合收割機等大型作業機械,提高農業電氣化和智能化水平。有序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和電采暖等惠民工程,推動以電炊具、電鍋爐、電暖氣、空調等替代散燒煤和燃煤鍋爐,提升用能效率。到2025年我國農業和生活領域年替代電量達到950億千瓦時。
05、科學發展儲能
加快儲能技術推廣應用,把儲能融入電力系統發、輸、用各環節,加強統籌規劃和科學布局,提升系統靈活性和調節能力,保障電力可靠供應。
加快發展電源側儲能。加快電化學儲能在風能、太陽能電站應用,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壓縮空氣等長時間、大容量儲能,在西部北部地區適當開發光熱發電,多措并舉提升新能源發電穩定性和電能質量。到2025年,力爭電源側電化學儲能達到3000萬千瓦。
科學配置電網側儲能。加快河北、山東、浙江、福建、安徽、河南、廣東等省份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十四五”投產抽水蓄能3600萬千瓦以上,2025年裝機達6800萬千瓦。因地制宜開展常規水電機組擴容和抽蓄改造,進一步提高調節能力。適量布局電化學儲能,形成以抽水蓄能為主、電化學儲能為輔的電網側儲能體系。發揮互聯電網“時空儲能”作用,優化電網調控,完善市場機制,實現多種能源廣域配置和高效互補。
創新發展用電側儲能。到2025年,我國電動汽車保有量有望達到5000萬輛,形成規模約20億千瓦時的巨大儲能系統。應以合理價格機制引導電動汽車參與電網調峰,提高用戶側靈活響應水平。探索新型儲能模式,積極推廣清潔電制氫、甲烷等燃料和原材料,豐富儲能體系和能源供應方式。
06、強化科技創新
實現“十四五”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必須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按照“自主創新、示范先行、中國引領”的發展思路,加強技術攻關,搶占全球能源技術創新制高點,在以綠色低碳為方向的新一輪能源革命中贏得主動。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統籌制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依托重大能源電力項目,加快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重大工程技術創新。要在“卡脖子”問題上下功夫,加快自主研發相關技術和裝備,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安全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突破重大關鍵技術。推動清潔能源發電技術創新,研發低風速、大容量風機和高效率、低成本光伏材料,提高新能源開發利用效率;積極推進第四代核電、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和受控核聚變技術研發,提高核電安全性和經濟性。推動特高壓大容量海底電纜、特高壓柔性直流、超導輸電等先進技術與裝備實現突破,提升電網高效配置資源能力。發展能源互聯網智能控制、大容量虛擬同步機等新技術,提升清潔能源大規模接入條件下電網安全性和靈活性。加快智慧城市、智能家居、電動汽車、電力需求側響應等領域技術創新,提高終端用能效率。
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建立健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整合各方資源,共享前沿信息、研發設施和科研成果,推動重大技術研發、重大裝備研制、重大示范工程和技術創新平臺四位一體,在“十四五”加快將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優勢。
07、推進市場建設和企業轉型
“十四五”是全面推進電力市場建設的關鍵期,是加快電力企業轉型的機遇期,要以我國能源互聯網為平臺,加快推動構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健全交易機制、理順價格關系,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相關交易機制,推動國家與省級電力市場有效銜接并逐步融合,更好發揮“大電網、大市場”作用,打破省間壁壘,實現能源資源跨區跨省經濟高效配置。積極研究推動電力市場與碳交易市場融合,構建全國電-碳市場,整合氣候與能源領域治理機制、參與主體和市場功能,實現碳減排與能源轉型協同推進。
推動形成科學電價機制。加快完善一次能源價格、上網電價、銷售電價聯動機制,使電價真實反映能源成本、供求關系和生態環境成本。完善省間輔助服務補償和交易機制,充分利用輸電通道容量和受端調峰資源,促進清潔能源全國優化配置。結合電價改革進程,妥善解決電價交叉補貼問題。
加快電力企業變革轉型。聚焦能源電力行業綠色轉型大趨勢,優化調整業務布局、運營模式和管理方式,主動壓減不符合清潔發展方向的業務,盡快實現主營業務綠色轉型,重塑面向未來的競爭優勢,提升社會價值。積極適應能源供應體系和消費方式變革,不斷拓展新業務領域,加快向綜合服務供應商轉變。
08、深化國際合作
全方位加強國際能源合作是“十四五”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要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積極推動國外優質、經濟的清潔電力“引進來”和我國技術、裝備、產能“走出去”,積極推動和引領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全面提升我國能源電力發展質量和效益。
加快我國與周邊國家電力互聯互通。發揮我國能源互聯網平臺和樞紐作用,推進與緬甸、老撾、尼泊爾、韓國、蒙古、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電力互聯,有效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擴大跨國電力貿易規模,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向深走實。
積極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發揮我國電力行業綜合優勢,強化全產業、跨領域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圍繞全球能源互聯網聯合開展技術攻關、項目開發、市場開拓,創新商業模式,打造新的效益增長點。發揮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平臺作用,推動能源電力上下游企業加強資源共享、需求對接和項目合作,積極參與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推動中國倡議早日落地實施。
把握“十四五”戰略機遇期,加快我國能源互聯網建設,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能源電力行業應擔負起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能源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思想、登高望遠、凝聚合力、變革創新,大力推動我國和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劉振亞,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新世紀以來,化石能源資源和氣候環境約束日益趨緊,以綠色低碳為方向的新一輪能源革命正在全球蓬勃興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世界能源發展大勢,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在2015年9月聯合國發展峰會上倡議“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講話,明確滿足電力需求總體目標,突出清潔和綠色發展方式,為我們深刻把握能源互聯網的本質內涵提供了根本遵循。能源互聯網不是現有各類能源系統的組合,而是能源系統發展演進的高級形態。
隨著化石能源退出歷史舞臺,以太陽能、風能、水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將成為主導。清潔能源資源豐富,且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存在天然不均衡性、隨機性、波動性,必須轉化為電能,依托互聯電力系統大范圍配置,才能實現高效開發利用。因此,能源互聯網是清潔主導、電為中心、互聯互通的現代新型能源體系,是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大范圍配置、高效利用的基礎平臺,實質就是“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
我國能源互聯網是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是推動我國能源轉型的根本途徑。當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復雜國際形勢,能源電力行業要在保安全、促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關鍵要以新發展理念和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指引,加快我國能源變革轉型,推動經濟復蘇和高質量發展,于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十四五”是我國能源轉型的關鍵期和窗口期,加快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將根本扭轉化石能源增長勢頭,全面促進清潔發展,保障能源安全,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內生發展動能,應對復雜國際形勢將發揮重要作用,是利在當下、惠及長遠、一舉多得的戰略性舉措。
綠色低碳轉型是世界能源發展大勢
當今世界,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資源匱乏、貧困健康等問題日益嚴峻,嚴重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問題的根源,是長期以來人類對化石能源的過度消耗和依賴,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是世界能源發展大勢所趨。
這是能源系統升級的發展方向。從薪柴到煤炭、石油、天然氣,再到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能源碳含量逐漸下降,對環境影響逐漸減小,能源系統總體從高碳向低碳發展。面對全球性挑戰,能源將朝著更清潔、更友好、更高品質、可持續的方向不斷升級。
這是能源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技術進步是能源轉型的關鍵驅動力。蒸汽機、發電機、內燃機、電動機,每一次技術革命都開創了能源發展新的時代,帶來能源利用形式的重大變革和效率的大幅提升。隨著特高壓、智能電網、清潔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將推動人類進入清潔能源時代。
這是破解資源匱乏困局的必由之路?;茉凑既蛞淮文茉聪M比重超過80%,按目前開發強度,已探明煤炭和油氣儲量只能分別開采100多年和50多年。全球清潔能源資源豐富,太陽能、風能、水能理論蘊藏量超過100萬億千瓦,僅開發萬分之五就能滿足世界各國能源需求。清潔能源將成為解決資源匱乏問題、實現能源永續供應的“巨大寶庫”。
這是應對氣候環境危機的治本之策。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形勢很嚴峻。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已比工業革命前升高1.1℃,按此趨勢,到本世紀中葉左右,全球溫升將超過2℃安全閾值,導致不可逆轉的巨大災難。工業革命以來,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累計達2.2萬億噸,占溫室氣體總量的70%以上。必須從源頭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加快清潔發展,實現能源系統全面“脫碳”,根本解決全球氣候環境危機。
這是實現能源經濟高效發展的重要途徑。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發展推動清潔能源發電成本快速下降,沙特、阿聯酋、智利、葡萄牙等國光伏項目,墨西哥等國風電項目國際中標上網電價已低于0.14元/每千瓦時,而煤電等化石能源受資源與環境因素制約,發電成本將持續升高。預計2025年前,光伏和陸上風電競爭力將全面超過化石能源。推動全球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大范圍配置,將發揮清潔能源互補性強、經濟性好的優勢,為各國提供充足經濟的綠色能源。
總之,從歷史規律、技術創新、現實需求等方面看,清潔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是世界的潮流、時代的呼喚,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全球許多國家出臺清潔發展和去煤控油政策,加快清潔能源項目投資建設,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呈加速發展態勢。比利時、瑞典等10多個國家煤電已全部退出,26個歐盟成員國承諾2020年以后不再新建燃煤電站,荷蘭、挪威、英國、法國等國已宣布禁售燃油車時間表。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25.3億千瓦,占總裝機比重34.7%,新增裝機1.8億千瓦,占全球新增發電容量的72%;可再生能源投資達到2800億美元,連續5年超過2500億美元,是化石能源發電投資的3倍。當前,受疫情影響,化石能源產業遭受嚴重沖擊,這也為能源轉型提供了契機。發展清潔能源將成為“后疫情時期”最具效益的綠色投資,為促進各國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更高質量復蘇發揮重要作用。

破解我國能源發展困局亟需加快變革轉型
新世紀以來,我國能源需求持續攀升,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消費國和碳排放國,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供需矛盾突顯,能源安全、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油氣受制于人。我國石油、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約27%,受資源條件限制,生產與消費缺口持續擴大,對外依存度分別達72%、43%,保障油氣安全壓力巨大。特別當前逆全球化抬頭、油價巨幅震蕩、中美摩擦加劇,油氣對外依存度過高將對國家安全帶來重大挑戰。
煤電問題突出。我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約58%,一半以上用于發電,探明儲量只能開采50年。煤電裝機超過10.4億千瓦,占全球的一半,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僅4400小時,遠低于韓國的6200小時,按5500小時的設計標準,相當于2億千瓦裝機是無效投資,產能明顯過剩。2019年以來,我國新投產和在建煤電約1.2億千瓦,接近歐盟國家現有煤電總和(1.4億千瓦)。在全球30多個國家都在加快退煤的情況下,我國煤電裝機不降反升,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圖1 2010~2019年我國與全球其他國家凈新增煤電裝機情況
清潔發展受限。我國清潔能源豐富,但資源與需求逆向分布,發展大容量、遠距離、低損耗特高壓輸電是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和大范圍配置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特高壓電網建設總體滯后,資源配置能力不足,嚴重制約清潔能源發展。如清潔能源富集的“三北”地區(東北、西北、華北),外送能力僅6500萬千瓦,不到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的32%,遠不能滿足送出需要。
碳減排形勢嚴峻。2019年我國碳排放占全球總量的28%,人均排放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6%,兌現2030年減排承諾任務非常艱巨。延續當前路徑,我國不僅無法實現減排目標,還將面臨煤電等基礎設施先建后拆、資產擱淺的巨大損失。研究表明,當前每增加1億千瓦煤電裝機,未來將擠壓3億千瓦清潔能源發展空間,到2050年累計增加碳排放150億噸,相當于2019年我國碳排放的1.5倍,而且煤電機組被迫提前退役還將造成超過3000億元的資產損失。
總體看,化石能源為主的發展方式是導致我國能源安全和碳排放問題的根源。破解困局,關鍵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統攬全局的思維和勇于變革的魄力,突破傳統能源發展路徑束縛,深入推進“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實現能源體系的根本改變。
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是推動能源變革轉型的根本途徑
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能源安全新戰略、構建國內和全球能源互聯網等有關要求的重要舉措,是新發展理念在能源領域的創新實踐,將從能源生產、消費、市場等環節協同發力,轉變以煤、油、氣為主體的能源格局,打造清潔主導、電為中心、互聯互通的新型能源體系,開辟綠色、低碳、可持續的能源發展新道路。
生產環節,以清潔主導轉變能源生產方式。我國太陽能、風能、水能技術可開發量分別超過100億、35億、6億千瓦,完全能夠滿足我國未來能源需求。發揮清潔能源資源優勢,加快清潔替代,推動以水、風、光等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實現能源供給革命的必然要求。重點要大力開發西部太陽能發電、“三北”風電、西南水電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能源和海上風電,安全高效發展核電,配套建設抽水蓄能和電化學等儲能系統,以風光水儲協同保障能源供應,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煤電要嚴控總量、優化布局、調整定位,加快轉型。壓減東中部低效煤電,新增全部布局到西部和北部地區,煤電裝機在2025年前達峰(11億千瓦),并逐步壓減和退出。煤電功能定位由主體電源逐步轉變為調節電源,更好促進清潔能源發展。
消費環節,以電為中心轉變能源消費方式。電能是優質高效的二次能源,經濟價值相當于等當量煤炭的17.3倍、石油的3.2倍,電能消費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能源強度下降3.7%。加快電能替代,推動以電代煤、以電代油、以電代氣、以電代柴,形成電能為主的能源消費格局,將大幅提高我國能效水平,降低油氣進口依賴度,是實現能源消費革命的根本途徑。應在工業、交通、商業、農業、生活等各用能領域全面實施電能替代,提高能源消費品質和效率,讓煤油氣等資源回歸工業原材料屬性,創造更大價值。同時,依托充足經濟的清潔能源發電,推動電制氫氣、甲烷等燃料和原材料,培育綠色循環新型產業,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2035年前,電制燃料和原材料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到2050年,電解水制氫年產量達到6500萬噸,電制甲烷年產量達到500億立方米。
市場環節,以大電網大市場實現能源大范圍優化配置。電網既是能源輸送的高效載體,也是市場配置的重要平臺。基于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高壓技術創新,我國正在建設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配置能力最強的特高壓交直流混合電網,為保障能源安全、推動清潔發展發揮了關鍵作用。面對更大規模“西電東送、北電南供”需要,亟需加快建設以智能電網為基礎、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的全國能源優化配置平臺,形成西部為送端、東部為受端的兩大同步電網,全面提高配置能力和安全水平,滿足清潔能源大規模接入、輸送和消納需要,根本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和“窩電”等問題。同時,依托大電網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促進能源跨區跨省交易和經濟高效配置。在主要立足國內前提下,加強國際能源合作,積極推動我國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緬甸、老撾等周邊國家電力互聯,利用國際資源,豐富能源供應體系,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
表2 中國特高壓工程列表

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將大幅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根本解決能源安全問題,總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增量替代。2025年前,煤電裝機規模達峰,總量控制在11億千瓦,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潔能源提供,基本扭轉化石能源增長勢頭。第二步存量替代。2035年前,煤電逐步退出,降到9億千瓦以下;油、氣年消費量達峰并穩步降低,減少進口達到1億噸、500億立方米;清潔能源和電能比重加快提升,達到47%、41%;能源自給率達到88%。第三步全面轉型。2050年前,我國能源互聯網全面建成,能源發展方式實現根本轉變。屆時,煤電將降到4億千瓦以下,每年減少油、氣進口4億噸、1500億立方米,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從目前的22%提高到74%,能源自給率從目前的80%提高到95%,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比目前分別降低60%、68%,跨區跨省資源配置能力超過7.4億千瓦,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安全、清潔、高效、可持續的能源保障。
表3 中國能源變革轉型發展階段性目標

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價值巨大、意義深遠
我國能源互聯網涉及領域廣、帶動力強,為我國應對當前風險挑戰提供了破局之策。能夠推動重大前沿技術突破,培育和壯大一批高科技企業,既有利于穩定經濟基本盤,又將有力促進我國高質量發展,是振興經濟、留住青山、贏得未來的重要舉措。
推動產業升級和投資就業。能源互聯網聚集了新能源、新材料、特高壓、儲能、電動汽車、5G、大數據等“新基建”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是世界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將有力推動這些領域技術創新和高端裝備制造,促進產業鏈升級、價值鏈提升,打造經濟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在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經濟持久穩定增長中發揮“火車頭”作用。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能源互聯網投資可達9萬億元,其中電源、電網投資分別為7萬億、2萬億元,增加就業崗位900萬個,帶動相關市場主體發展,穩企業、穩投資、保就業作用顯著。

圖2 中國能源互聯網重點攻關技術
降低全社會用能成本。我國已逐步進入光伏、風電平價上網時代,預計2025年西部和北部地區清潔能源發電成本將低于0.3元/千瓦時,通過特高壓送至東中部地區經濟性顯著。依托能源互聯網,統籌利用資源差、時間差、價格差,推動清潔能源規?;_發和經濟高效配置,到2035年、2050年將使全社會平均度電價格降低0.06元、0.12元,每年減少用能成本7000億、1.7萬億元,讓企業和千家萬戶用上清潔電、便宜電,讓全體人民共享能源變革的紅利。
大幅減少碳排放。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加快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將推動能源系統與碳脫鉤、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根本解決發展與減排的矛盾,以較低成本、較小代價、更快速度實現減排目標。2025年,我國碳排放達峰(97億噸),2035年、2050年減少到67億、30億噸,較峰值下降30%、70%,兌現減排承諾,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占據主動。
改善生態環境與健康。我國能源互聯網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助推器,在減少環境污染、節約水資源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到2035年、2050年,每年可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1500萬、2700萬噸;節約淡水700億、1400億噸。我國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將顯著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污染引發的各種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促進區域協同發展。通過加快西部、北部清潔能源集約化開發和大規模外送,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將有力帶動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全面振興,擴大投資就業,促進邊遠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目前,西部地區每年通過特高壓電網外送電力約3000億千瓦時,僅售電收入就超過850億元,對于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作用顯著。
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本質是全球能源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內容。歷史上煤炭革命、油氣革命、電氣革命,都是西方發起和主導,相關國家由此成為世界強國。新的歷史條件下,以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為契機,引領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在世界上舉起綠色低碳發展的中國旗幟,將彰顯我國責任擔當,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有力促進“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把握“十四五”戰略機遇期,推動我國能源互聯網建設新突破
“十三五”以來,我國電力行業開拓進取、砥礪奮進,取得巨大發展成就。電力規模大幅提升,截至2019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年發電量達到20.1億千瓦、7.2萬億千瓦時,較2015年分別增長32%、27%。清潔發展成效顯著,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到3.6億、2.1億、2億千瓦,較2015年分別增長12%、60%、365%,規模和增速均居世界第一。技術裝備創新突破,攻克超超臨界機組、第三代核電、大容量風機、高效率太陽能電池、±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等世界領先的核心技術,投運全球首個具有網絡特性的柔性直流電網示范工程,建成“十交十四直”24個特高壓工程。國際合作加快推進,我國電力企業海外業務遍布全球五大洲,境外資產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傮w看,“十三五”我國立足技術創新,加快提質增效,電力工業在規模、結構、安全、效益等方面邁上新臺階,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也為“十四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015-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及增速
“十四五”是我國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期,是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能源變革轉型的關鍵期。我國電力需求將持續增長,預計到2025年全社會用電量、最大負荷將達9.2萬億千瓦時、15.7億千瓦,年均增速4.4%、4.8%。面對保障供應和加快轉型雙重壓力,解決煤電問題,開發清潔能源、建設特高壓電網等各項任務非常緊迫。如不在“十四五”加快轉型,我國能源安全、碳排放、環境污染等問題將更加嚴峻。“十四五”絕不能走化石能源先建后拆、先排后治的老路,必須加快建設清潔主導、電為中心、互聯互通的我國能源互聯網,實現從化石能源為主向清潔能源主導的“直線式”轉型??偟乃悸肥?,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和能源安全新戰略,嚴格控制煤電,全面推進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推廣應用儲能,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根本扭轉“一煤獨大”格局,通過風-光-水-儲-輸協同,滿足新增能源需求,為“十四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
01、嚴控煤電規模
按照“控制總量、優化布局”思路,下決心控煤減煤,“十四五”期間我國煤電新增5500萬千瓦(包括特高壓配套3100萬千瓦和在建2400萬千瓦),退出低效機組4000萬千瓦,凈增裝機1500萬千瓦,到2025年總裝機控制在11億千瓦,實現煤電規模達峰和布局優化。
削減東中部煤電。“十四五”東中部不再新建煤電,同時加快退出3500萬千瓦低效機組,到2025年東中部煤電裝機占比從2020年的56%下降至52%,新增電力需求主要由區外受電和本地清潔能源滿足。
新建煤電布局到西部北部。有序推進山西、陜北、錫盟、鄂爾多斯、寧東、哈密、準東等大型煤電基地集約高效開發,與當地風電、太陽能發電打捆,通過特高壓大電網向東中部地區輸送。
推進煤電靈活性改造。提高煤電機組調峰能力,“十四五”煤電累計改造規模超過2.2億千瓦,推動煤電機組由電量型向電力型轉變。
02、加快清潔能源開發
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水風光多種類型協同,加快開發西部北部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發電和海上風電。到2025年實現清潔能源裝機17億千瓦,裝機和發電量占比分別達57%和45%。
加快開發水電。以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為重點,加快開發金沙江、雅礱江水電基地,投運烏東德、白鶴灘等大型水電站,“十四五”新增常規水電5600萬千瓦,2025年水電總裝機達到3.9億千瓦。
大力發展風電。建設新疆哈密、甘肅酒泉、內蒙古等“三北”地區大型風電基地,穩步開發廣東、江蘇、山東、福建等海上風電,積極推進分布式風電,“十四五”新增陸上風電2.9億千瓦、海上風電2400萬千瓦,2025年風電裝機達到5.4億千瓦。
大力發展太陽能發電。建設青海海南、青海格爾木、新疆哈密等大型太陽能發電基地,在東中部地區加快發展分布式太陽能發電,“十四五”新增太陽能發電3.2億千瓦,202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5.6億千瓦。
03、加強電網建設
加快構建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智能電網,全面提高電網安全水平、配置能力和運行效率,促進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大范圍配置和高效利用,更好支撐“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
盡快建成堅強特高壓骨干網架。加快建設特高壓交流同步電網,在東部形成“三華”同步電網,在西部形成川渝特高壓交流主網架,大幅提升電網配置能力和抵御嚴重故障能力。統籌推進西部北部大型能源基地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建設,新建雅中-江西、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金上-湖北、陜北-湖北、甘肅-山東、新疆-重慶等特高壓直流工程。到2025年,跨區跨省輸電規模達到3.6億千瓦。
高質量發展配電網。以保障供電安全、提升服務質量為目標,加快構建可靠性高、互動性好、經濟高效的中心城市電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大型城市建成世界一流現代化配電網。完善配電網結構,合理劃分供區范圍,提高負荷轉供能力,全面消除薄弱環節,優化電力營商環境。圍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新型小鄉鎮、中心村電網和農業生產供電設施升級改造,補齊鄉村配電網短板。
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通信技術與電力系統深度融合,更好適應清潔能源開發和電能替代需要。大力構建智能互動、開放共享、協同高效的現代電力服務平臺,促進“源-網-荷-儲”協調發展,滿足各類分布式發電、用電設施接入以及用戶多元化需求。深挖需求側響應潛力,通過加強需求側智能管理,提升靈活調節能力,實現5%左右的最大用電負荷“削峰”,降低峰谷差,更好滿足能源消納需要。
04、加快電能替代
推進工業、交通、農業、生活等領域電能替代,大幅提高電氣化水平,形成電為中心的能源消費格局。到2025年,各領域替代電量超過6000億千瓦時,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從目前的25%提高到32%。
推進工業電氣化。在水泥、鋼鐵、有色金屬等高耗能行業,推廣應用電加熱回轉窯、電爐煉鋼熱泵、感應電爐等技術和設備。在陶瓷、造紙、紡織等行業,推廣使用電窯爐、熱泵、電鍋爐替代燃煤鍋爐。在原材料領域,大力推進電制氫氣、甲烷等產業。到2025年我國工業領域年替代電量達到3400億千瓦時。
加快電動交通發展。大力推進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加強電動船舶技術研發與產業培育,加快建設電動汽車充電樁、港口岸電、機場橋載電源等配套設施。到2025年我國交通領域年替代電量達到1100億千瓦時。
推動農業和生活領域電能替代。推廣應用電排灌、電動聯合收割機等大型作業機械,提高農業電氣化和智能化水平。有序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和電采暖等惠民工程,推動以電炊具、電鍋爐、電暖氣、空調等替代散燒煤和燃煤鍋爐,提升用能效率。到2025年我國農業和生活領域年替代電量達到950億千瓦時。
05、科學發展儲能
加快儲能技術推廣應用,把儲能融入電力系統發、輸、用各環節,加強統籌規劃和科學布局,提升系統靈活性和調節能力,保障電力可靠供應。
加快發展電源側儲能。加快電化學儲能在風能、太陽能電站應用,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壓縮空氣等長時間、大容量儲能,在西部北部地區適當開發光熱發電,多措并舉提升新能源發電穩定性和電能質量。到2025年,力爭電源側電化學儲能達到3000萬千瓦。
科學配置電網側儲能。加快河北、山東、浙江、福建、安徽、河南、廣東等省份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十四五”投產抽水蓄能3600萬千瓦以上,2025年裝機達6800萬千瓦。因地制宜開展常規水電機組擴容和抽蓄改造,進一步提高調節能力。適量布局電化學儲能,形成以抽水蓄能為主、電化學儲能為輔的電網側儲能體系。發揮互聯電網“時空儲能”作用,優化電網調控,完善市場機制,實現多種能源廣域配置和高效互補。
創新發展用電側儲能。到2025年,我國電動汽車保有量有望達到5000萬輛,形成規模約20億千瓦時的巨大儲能系統。應以合理價格機制引導電動汽車參與電網調峰,提高用戶側靈活響應水平。探索新型儲能模式,積極推廣清潔電制氫、甲烷等燃料和原材料,豐富儲能體系和能源供應方式。
06、強化科技創新
實現“十四五”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必須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按照“自主創新、示范先行、中國引領”的發展思路,加強技術攻關,搶占全球能源技術創新制高點,在以綠色低碳為方向的新一輪能源革命中贏得主動。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統籌制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依托重大能源電力項目,加快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重大工程技術創新。要在“卡脖子”問題上下功夫,加快自主研發相關技術和裝備,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安全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突破重大關鍵技術。推動清潔能源發電技術創新,研發低風速、大容量風機和高效率、低成本光伏材料,提高新能源開發利用效率;積極推進第四代核電、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和受控核聚變技術研發,提高核電安全性和經濟性。推動特高壓大容量海底電纜、特高壓柔性直流、超導輸電等先進技術與裝備實現突破,提升電網高效配置資源能力。發展能源互聯網智能控制、大容量虛擬同步機等新技術,提升清潔能源大規模接入條件下電網安全性和靈活性。加快智慧城市、智能家居、電動汽車、電力需求側響應等領域技術創新,提高終端用能效率。
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建立健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整合各方資源,共享前沿信息、研發設施和科研成果,推動重大技術研發、重大裝備研制、重大示范工程和技術創新平臺四位一體,在“十四五”加快將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優勢。
07、推進市場建設和企業轉型
“十四五”是全面推進電力市場建設的關鍵期,是加快電力企業轉型的機遇期,要以我國能源互聯網為平臺,加快推動構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健全交易機制、理順價格關系,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相關交易機制,推動國家與省級電力市場有效銜接并逐步融合,更好發揮“大電網、大市場”作用,打破省間壁壘,實現能源資源跨區跨省經濟高效配置。積極研究推動電力市場與碳交易市場融合,構建全國電-碳市場,整合氣候與能源領域治理機制、參與主體和市場功能,實現碳減排與能源轉型協同推進。
推動形成科學電價機制。加快完善一次能源價格、上網電價、銷售電價聯動機制,使電價真實反映能源成本、供求關系和生態環境成本。完善省間輔助服務補償和交易機制,充分利用輸電通道容量和受端調峰資源,促進清潔能源全國優化配置。結合電價改革進程,妥善解決電價交叉補貼問題。
加快電力企業變革轉型。聚焦能源電力行業綠色轉型大趨勢,優化調整業務布局、運營模式和管理方式,主動壓減不符合清潔發展方向的業務,盡快實現主營業務綠色轉型,重塑面向未來的競爭優勢,提升社會價值。積極適應能源供應體系和消費方式變革,不斷拓展新業務領域,加快向綜合服務供應商轉變。
08、深化國際合作
全方位加強國際能源合作是“十四五”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要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積極推動國外優質、經濟的清潔電力“引進來”和我國技術、裝備、產能“走出去”,積極推動和引領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全面提升我國能源電力發展質量和效益。
加快我國與周邊國家電力互聯互通。發揮我國能源互聯網平臺和樞紐作用,推進與緬甸、老撾、尼泊爾、韓國、蒙古、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電力互聯,有效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擴大跨國電力貿易規模,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向深走實。
積極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發揮我國電力行業綜合優勢,強化全產業、跨領域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圍繞全球能源互聯網聯合開展技術攻關、項目開發、市場開拓,創新商業模式,打造新的效益增長點。發揮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平臺作用,推動能源電力上下游企業加強資源共享、需求對接和項目合作,積極參與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推動中國倡議早日落地實施。
把握“十四五”戰略機遇期,加快我國能源互聯網建設,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能源電力行業應擔負起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能源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思想、登高望遠、凝聚合力、變革創新,大力推動我國和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