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甚至是碳酸鋰行業內人士對于鹽湖提鋰普遍彌漫著“狼來了”的氣氛:過去10年市場寄予不少期望,進展速度卻多低于預期。但目前,鹽湖提鋰的工藝正在不斷完善,鹽湖逐漸量產化。
首先,作為青海鹽湖龍頭的東臺吉乃爾湖,當前池級碳酸鋰產量已穩定在8000噸/年以上,而鋰資源公司的投產計劃無疑成為其再上一個臺階的關鍵。另外,得益于青海鋰業一期、二期的建設經驗,鋰資源公司的建設投產進度預計較快,按照1萬噸/年的新增產能看,2018年很可能就能夠貢獻6000噸以上的電池級碳酸鋰產量。
此外,藍科鋰業(察爾汗鹽湖)技改成果也是青海鹽湖的一大亮點,經過2017年1季度的技改,當前公司1萬噸/年的工業級碳酸鋰產量趨于穩定;此外,其電池級碳酸鋰產品預計在2017年下半年開始投產,雖然量不大,但也可以視為察爾汗鹽湖提鋰的“質變”元年,預計2018年大部分產品會轉向電池級碳酸鋰。
為何鹽湖提鋰逐漸“開花結果”?一方面青海鹽湖經過了10年的打磨,工藝越來越完善,另一方面,高企的產品價格也是企業急于擴大產量的核心點,成熟的鹽湖提鋰(鹵水到電池級碳酸鋰)完全成本大多在4萬元/噸水平以內,因此針對當前12萬/噸(不含稅)的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而言,噸凈利潤可以達到7-8萬元/噸。
對于之后行業格局演變,隨著鹽湖提鋰的成熟,礦石提鋰供給緊缺性緩和,鹽湖企業參與分享更多的行業景氣紅利 。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我國已探明的鋰資源儲量約為540萬噸,約占全球總探明儲量的13%。我國的鋰鹽湖資源主要分布在青海和西藏,約占全國總儲量的80%。
相比于礦石提鋰,鹽湖提鋰具有低能耗和低成本的優勢。但由于各地的鹽湖鹵水品質不同,導致鹵水提鋰技術的通用性差,技術開發成本較高。鹽湖鹵水提鋰通常要經過鹽田日曬、分階段得到不同鹽類、鹽溶液提純等階段,最后將鋰鹽從溶液中分離提取,得到所需的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