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能源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
一、發展思路與目標
(一)總體要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戰略思想,堅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碳達峰碳中和新目標和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新要求,順應國家和省內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趨勢,錨定產業發展制高點,堅守能源安全保供底線,以加強黨建為引領,以項目發展為中心,以經營管理為抓手,以安全生產為基石,穩扎穩打、求真務實,為社會提供優質清潔環保的能源產品。
(二)基本原則緊盯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布局新能源,加強風光水等清潔能源產業的開發和投資,積極培育氫儲能和先進能源裝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的運用場景,運用好特高壓送浙通道,牢牢抓住行業發展機遇,著力增強市場開發競爭力,以我省能源安全保供為己任,推進全省清潔能源布局優化,爭創全省綠色能源先行者,發揮低碳環保主力軍作用。為我省實現“重要窗口”、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提供綠色能源保障。
(三)發展戰略發展方針:區域聚焦、重點突破、購建并舉。發展舉措:運用好特高壓送浙通道,牢牢抓住行業發展機遇,著力增強市場開發競爭力,安全、高效、協同、智能發展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加強新能源的開發和投資。發展主線:以能源安全保供為己任,推進全省清潔能源布局優化,爭創全省綠色能源先行者,發揮低碳環保主力軍作用。發展愿景:力爭打造成為國內最具成長性的可再生能源企業。
(四)發展目標“十三五”末,公司資產總額達297.73億元,營業收入達23.47億元,利潤總額達6.09億元,凈資產達101.25億元?!笆奈濉币詠?,公司將結合國家和浙江省內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趨勢,集中優勢資源抓重點區塊、重點方向,致力于系統推進水電、風電、光伏、氫能、儲能等可再生能源業務方向的投資開發,按照“實施一批、開發一批、儲備一批”的理念,加快可再生能源項目全面發展,力爭“十四五”末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1,000萬千瓦。同時,公司將積極打造“新能源智能管控”平臺,力爭“十四五”末實現省內“風、光、水”發電項目遠程監控、省外大部分發電項目生產數據監視功能,全面實現新能源智能在線管控,力求成為新能源生產數字化典范。
二、重點任務
(一)全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購建并舉快速提升裝機規模堅持新建和收購并重。多措并舉,最大可能獲取可再生能源項目。省內大力發展海上風電、集中式光伏,進一步提高分布式光伏和抽水蓄能占比,完成液氫儲氫加氫站建設及示范運營;省外積極拓展陸上風電、集中式光伏,進一步提高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占比,爭取控參股一批優質水電、抽蓄項目,積極推進清潔能源基地建設,重點開發具備送電入浙條件的電源項目以及風光資源較好且消納條件較好的“三北”地區。堅持多種可再生能源并行,分布式和集中式并舉,全力開發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尤其是新能源項目。包括但不僅限于常規水電、抽水蓄能,海上風電、陸上集中式風電、分散式風電,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等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以及大型一體化、基地化項目等,實現多能互補、協同推進。
(二)重點培育新興產業,加快構建氫能儲能等運用場景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清潔氫能供應體系,完成液氫儲氫加氫站建設及示范運營。培育多領域儲能應用場景,積極推進多能互補、一體化建設。根據各省份不同的新能源配置儲能政策,在新能源輸送線路的送端和售端,發揮儲能重要的調節和支撐作用。以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為載體,適時考慮投資和并購一批光伏、風電、氫能、儲能等關鍵設備制造企業,降低項目邊際成本;打造“新能源智能管控”平臺,全面實現新能源智能在線管控;針對綠色低碳領域相關業務依法合規開展碳資產交易和管理工作,拓寬綠電增收渠道。
(三)全面聚焦產融結合,優化新能源要素市場化配置力爭盤活存量資產,挖潛增效,進一步提升存量資產利潤貢獻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企業價值管理;有效利用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優勢。豐富新能源投資策略,以“資本化”和“市場化”為導向,推進發展。投資方式側重購建并舉,投資風格傾向控參并行;降低融資成本和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效率。全方位拓展資金投向的廣度和力度,加大在可再生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的投資并購力度。
三、保障措施
(一)多業協同,堅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為要強化規劃引領發展,發揮戰略規劃藍圖作用;堅持多業發展,以“風光水氫儲”為主業進行區域聚焦,尋求項目投資開發機會;堅持市場化開拓道路,準確跟蹤把握行業政策市場變化,做好政策研判;著重研究分析,加快推進相對成熟項目落地,加大新項目開發儲備;創新合作模式,主動適應項目開發市場化競爭方式;加強全產業鏈戰略合作,打造市場開拓、資源獲取、電力交易同步推進的開發格局,不斷提高市場化競爭力。管好用好人才隊伍,聚焦發展任務目標,系統謀劃做好人力資源需求,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嚴把標準門檻,探索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長效機制;實現人才發展體系多元化,打通人才交流通道,注重員工專業提升,保證專業技術人才職業通道暢通;優化管控方案,動態調整管理機構和人員,實現組織架構戰略化。
(二)有責有為,堅持實干、協作、風控為先自覺增強責任意識,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政治擔當,抓住關鍵核心,同向發力“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多方強化協作能力,堅持科技興企,加大與各大院校、專業科研機構等先進技術資源方合作,建立健全“產學研用”機制。不斷提高風控能力,以全面風險管理為框架,以內控為基礎,以生產安全風險、法律風險、合規風險防范為重點,構建分層、分類的、精準的企業風險防控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大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資產聚集等重點項目、關鍵領域監管力度;提升財務風險控制、財務分析和財務決策支持水平。
(三)精益挖潛,堅持生產、經營、文化為本層層壓實生產安全,強化制度剛性約束,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實現制度保障能力、應急準備能力、預防預警能力、救援處置能力同步提升;全面提升經營效能,加強資產管理,打造集約高效的管理體系;緊跟電力市場交易和碳資產交易等政策熱點,強化市場營銷;高效利用上市平臺優勢,轉變增長模式、激活資源效益;強化監事會的獨立性,加強內部監督;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和社會責任公開制度,做好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做好出資人代表管理,以公司章程為統領,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5深耕黨建育人文化,重點培育一支政治素質過硬且專業能力過硬的人才隊伍;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加強企業文化育人,提升黨建文化軟實力,營造干事創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群團組織圍繞中心同向發力,高效履行“維護、建設、參與、教育”四大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