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結束,PERC技術路線如舊時代的蒸汽火車完成最后一次歸站鳴笛。
20世紀80年代,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的MartinGreen研究組在其他機構的錯愕中,宣布發現PERC電池結構,22.8%的超強實驗室電池效率引爆了世界對光伏未來的預期。
要知道,彼時各技術路線實驗室效率普遍不超過20%,例如銅銦錫、道碲化鎘(CdTe)(CIS)太陽能電池效率分別僅有18.8%、16.4%。不過,因為量產問題,PERC技術路線也只能蟄伏數十年。
2016年,PERC由于出色的光轉效率和成本優勢,從幕后走到臺前。2018年,在531新政與設備供應商大戰后,BSF技術路線時代走向終結,PERC產品迎來飛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五年時間,PERC使得彼時押注的廠商穩居行業頭部。
然而隨著以TOPCon為代表的N型電池技術快速降本,PERC到了讓路之時,產品價格、市占比、光轉率幾座曾壓在BSF技術路線上的大山,如今壓在了PERC技術路線上。
從新建產能角度看,在2023發生的百億投資擴產中,沒有PERC的身影,PERC路線的生命力已經消匿,如何處理舊有PERC產能成為企業的重要規劃。
崎嶇退場路
巨額數字的產能包袱注定PERC退場不體面。
PERC作為近幾年的主流產品,產能遍布各企業。據統計通威PERC電池片產能已經高達60gw+,愛旭、中潤光能、潤揚股份則分別在36GW、24GW和25GW。
而龍頭廠商的PERC電池產能更為不容忽略。例如,晶科能源表示,到2023年末,公司電池片產能將達75GW,其中,N型TOPCon電池產能占比超70%。不過,晶科在年中再次上調電池產能,新目標為90GW;天合光能表示,預計到2023年底,電池年產能將達到75GW,TOPCon產能將達到40GW。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顯然包含了能夠轉換為TOPCon的PERC產能,2021年末TOPCon量產前夕,天合光能電池產能已經達到35GW。
盡管PERC的電池轉換效率不及TOPCon,但由于PERC龐大的產能規模,依然在部分細分市場占據優勢。真正讓PERC快速出局的是,N型價格背刺。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PERC是暢銷、賺錢的代名詞。
隨著N型電池、組件進入行業視線,PERC依然憑借規模以及供應鏈優勢具備相當的價格優勢。在此之前,PERC幾乎獨霸市場。2022年電池出貨市占比顯示,PERC高達91.11%、TOPCON僅有6.29%。在PERC暢銷期間,光伏企業達成了市值巔峰。
令PERC廠商憂郁的是,2023年N型組件價格跌速過快,由年初接近2元每瓦的價格一路下滑至1.03元每瓦。
要知道,同尺寸雙玻PERC組件價格也有0.98元每瓦,這也就意味著兩種技術路線組件價差只有0.05元每瓦。
從轉換效率的角度考慮,N型產品對應用端吸引力已經超越了P型。2023年各企業發布的電池轉換效率顯示,龍頭企業的TOPCon產品普遍超過了25%,例如光伏新秀鈞達股份高達25.5%,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分別達到25.6%和25.7%。PERC電池的最高轉效率由隆基掌握,不過也僅有24.2%。組件端,PERC轉換效率也普遍距TOPCon產品有1%以上的差距。
另外,曾有業內人士指出,即便差價達到0.15元每瓦,TOPCon產品依然具備較高的投資收益率。這意味著在5分每瓦的價差中,下游應用端PERC變得幾乎毫無競爭力。
研究機構普遍呈悲觀態度。2023年,n型電池市場占比迅速提升至25%左右。2023年年末,央企招標中n型組件占比已經超過70%。
劇烈反差,敲響光伏企業技術路線轉型警鐘。
追問出路
落寞的市場,讓PERC在2023年為企業帶來了計提減值之痛。
大批量光伏企業拋出了計提減值公告,例如隆基在上半年計提減值數額超過20億元,晶科能源超過13億元,天合光能超過10億元。
巨額數字的計提減值準備對企業帶來了巨大沖擊,PERC產線已經到了垂暮之年。關停產線卻并非最優解。例如,中國平煤神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易成新能在近期接受調研中表示,將結合市場變化情況,適時把目前的PERC產能逐步升級為轉換效率高、提升空間大的TOPCon和BC電池技術。
大批擁有PERC產線的企業把希望寄托在改造上。根據券商研報信息顯示,PERC產線可以直接增加工序,變為TOPCon產線。也就是將磷擴散改為硼擴散,增加隧穿氧化層,沉積多晶硅的制備步驟,沉積摻雜n+非晶硅或微晶硅層,取消激光開槽。
然而,從產品良率和改造成本來看,并非所有PERC產線都能改造成為TOPCon產線。除了頭部企業在2021年左右開始重點關注TOPCon技術路線,在新建PERC產線中預留改造空間,可以順利改造,更多產能由于改造費用并不菲薄,不具備改造價值。有數據顯示,PERC電池產線單GW投資在1.5億-2.0億元,升級為TOPCon產線需要6000萬-8000萬元。
另外,TOPCon目前已有同質化競爭趨勢,改造后的產線是否有競爭優勢也是難點。隆基綠能選擇BC技術路線也出于此考慮。
鐘寶申曾經在2023年談道:“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大概有400-500 GW的TOPCon產能投向市場,投資收益壓力非常大?!?/p>
PERC退場,誰獲利?
PERC的清退重申了光伏的快速技術迭代邏輯?;赝^去,幾乎每隔三年就會出現新的迭代路線,引領光伏向更高效率和更低價格方向發展。
無論是單晶革命、大尺寸變革、PERC時代,還是N型崛起,最終都指向下游市場的繁榮。產能過剩是技術迭代陣痛,也是利好裝機的信號。
光伏產品價格深刻影響著裝機熱度。例如,2021年的高價壓低裝機預期。是年年中,硅片、電池、組件產能超量增長,同比增長超50%,其中硅片產量165GW、電池產量147GW、組件產量130GW。
然而硅料產能增長緩慢,僅36萬噸,同比增長24.1%。
供需錯配之下,硅料價格翻倍猛增,一度突破20萬元每噸大關。承擔全產業鏈成本的組件產品價格則一度高達2.3元每瓦。在價格威逼下,光伏協會提出下調裝機預期的決定,由55-65GW到45-55GW。
與之相對應的是,2023年12月中國光伏行業多次上調2023年裝機預期,中國光伏新增裝機由95-120GW先上調到120GW-140GW,最終又上調到160GW-180GW。
PERC退場,引發的TOPCon產能競爭看似只有頭部大廠打得熱鬧,但卻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
TOPCon技術壁壘較高,生產工序復雜,需要更為深厚的技術、經驗積累,才能維持較高的轉換效率、良率。
今年以來,光伏的融資環境歸于平淡,融資困難二三線企業缺錢少糧,無力推進TOPCon產能建設,即將被清退出局,裁員,減產成為必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