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接受其太陽能業者的要求,針對大陸太陽能企業進行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市場擔心該案將使美國終端系統需求因而不振;而近期大陸產業也不甘示弱,計劃對美國祭出雙反,擬提請大陸商業部調查美國進口的多晶矽及設備提高關稅,這也可能使大陸的技術提升受到波及;美國與大陸的「雙雙往返」相互對打,令市場擔心兩者產生雙輸,讓全球太陽能市場前景更難測。
美國接受當地太陽能業者的要求,對大陸太陽能企業進行反傾銷及反補貼的雙反調查,希望美國這塊被視為最具潛力的新興太陽光電市場,可以來個公平競爭,不過,這或許是產業鏈業者的聲音,終端業者或許不這么認為。
對于采購太陽能模組的終端太陽能業者來說,雙反案一旦立案執行,將對大陸模組及其他相關產品課高額關稅,這將導致美國境內太陽能系統商的采購成本提升,進而影響到終端系統需求的催生。
另外,市場估計,美國太陽能系統的需求,至少有一半左右的資金來自大陸業者,以2011年美國被預估約有25億瓦的系統安裝需求來看,大陸多晶矽暨矽晶圓廠保利協鑫(GCL)在2011年初,即計劃在大陸投入10億瓦的需求。
太陽能業者表示,2010年大陸政府透過銀行,對大陸諸多太陽能廠給予高額融資貸款,讓大陸業者積極在國際市場創造出???,系統的布局實際上是大陸業者2011年重要目標,如果2011年沒有發生產業鏈嚴重供過于求、導致成效無法顯見的話,大陸業者可能更有效掌控全球太陽光電產業。
而大陸業者投入系統端的方式很多,除了與區域性業者合作,出資共同投資太陽能系統及共同經營系統外,有些大陸業者更以模組作嫁,免費提供模組將其當作共同投資系統的資金,好擴大出海口。雖然受到2011年景氣不佳而受阻,但不代表全然斷根,若一旦美國的雙反案落實,將使大陸業者抽資、縮手,美國市場需求成長恐怕不如預期。
除此之外,大陸業者也仿效美國業者的作法,擬要求大陸商務部針對美國多晶矽及設備業者,進行反傾銷、反補助的調查,一旦成立也希望針對美國這些進口商品課高額的關稅,以牙還牙的報復動作明顯。
大陸太陽能產業聯盟報告指出,大陸多晶矽產業在2007~2008年供不應求時,進口價格一度高達每公斤500美元,歐美等業者對大陸大量進口多晶矽,從2009年進口2萬噸到2010年達4.75萬噸、預估2011年再創高峰達6萬噸。大陸太陽能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宏玲也表示,進口創歷史新高的水準,已嚴重擠壓大陸多晶矽產業,導致大陸多晶矽停產及減產。而美國政府對其多晶矽產業投入大量的經濟補貼,像是享有低于聯邦平均電價的補貼。
歐美多晶矽進口大陸創高峰、而大陸自產的多晶矽卻面臨停產及裁員的命運,即使歐美多晶矽原本就比大陸自產料來得貴,凸顯大陸自產的多晶矽競爭力仍不及歐美產品,尤其歐美廠在半導體領域仍主導多晶矽的供應,顯示其多晶矽純度相較大陸諸多自產的品質高,才會反映在價格及需求量上。
這也顯示當下市場對太陽能產品的轉換效率要求愈來愈高,純度高的多晶矽料源是不可或缺的,尤其諸多多晶矽代表廠直言,高純度多晶矽仍供不應求,大陸若對歐美多晶矽提高關稅,其實也是提升自身產業鏈的料源成本;長期來看,或許會造就多晶矽的自產能力,但短期對自有產業鏈的沖擊恐怕難免,將使大陸各省政府的投資變得血本無歸。
美國與大陸雙雙往返在反傾向及反補助的動作上,最后恐怕雙方都不討好,1個失去了需求及潛在市場難如預期實現;1個因為成本墊高導致短期競爭力受阻,再加上當下及不被看好的2012年環境壓力,報復美國后本身體力也受損,反而肥了有意在低檔進駐的其他潛在競爭對手。
說穿了,太陽光電本身就是靠政府補助的行業,回顧德國、西班牙、法國、捷克、義大利、日本、大陸、美國等太陽能發展歷史,各國政府補助的力道大小、方向甚至動機或最后收手的原因,其實也清楚可見。
回歸到規劃政策的各國政府本身來看,是不是該在雙反的事件上,好好思考讓太陽光電產業走入公平競爭的環境,收掉不該有的補助干預,否則這類報復性貿易障礙沒完沒了,不論是對外討公道或對內加碼補助,對相關政府而言資源耗損也不低,到頭來恐怕全是吃力不討好。
美國接受當地太陽能業者的要求,對大陸太陽能企業進行反傾銷及反補貼的雙反調查,希望美國這塊被視為最具潛力的新興太陽光電市場,可以來個公平競爭,不過,這或許是產業鏈業者的聲音,終端業者或許不這么認為。
對于采購太陽能模組的終端太陽能業者來說,雙反案一旦立案執行,將對大陸模組及其他相關產品課高額關稅,這將導致美國境內太陽能系統商的采購成本提升,進而影響到終端系統需求的催生。
另外,市場估計,美國太陽能系統的需求,至少有一半左右的資金來自大陸業者,以2011年美國被預估約有25億瓦的系統安裝需求來看,大陸多晶矽暨矽晶圓廠保利協鑫(GCL)在2011年初,即計劃在大陸投入10億瓦的需求。
太陽能業者表示,2010年大陸政府透過銀行,對大陸諸多太陽能廠給予高額融資貸款,讓大陸業者積極在國際市場創造出???,系統的布局實際上是大陸業者2011年重要目標,如果2011年沒有發生產業鏈嚴重供過于求、導致成效無法顯見的話,大陸業者可能更有效掌控全球太陽光電產業。
而大陸業者投入系統端的方式很多,除了與區域性業者合作,出資共同投資太陽能系統及共同經營系統外,有些大陸業者更以模組作嫁,免費提供模組將其當作共同投資系統的資金,好擴大出海口。雖然受到2011年景氣不佳而受阻,但不代表全然斷根,若一旦美國的雙反案落實,將使大陸業者抽資、縮手,美國市場需求成長恐怕不如預期。
除此之外,大陸業者也仿效美國業者的作法,擬要求大陸商務部針對美國多晶矽及設備業者,進行反傾銷、反補助的調查,一旦成立也希望針對美國這些進口商品課高額的關稅,以牙還牙的報復動作明顯。
大陸太陽能產業聯盟報告指出,大陸多晶矽產業在2007~2008年供不應求時,進口價格一度高達每公斤500美元,歐美等業者對大陸大量進口多晶矽,從2009年進口2萬噸到2010年達4.75萬噸、預估2011年再創高峰達6萬噸。大陸太陽能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宏玲也表示,進口創歷史新高的水準,已嚴重擠壓大陸多晶矽產業,導致大陸多晶矽停產及減產。而美國政府對其多晶矽產業投入大量的經濟補貼,像是享有低于聯邦平均電價的補貼。
歐美多晶矽進口大陸創高峰、而大陸自產的多晶矽卻面臨停產及裁員的命運,即使歐美多晶矽原本就比大陸自產料來得貴,凸顯大陸自產的多晶矽競爭力仍不及歐美產品,尤其歐美廠在半導體領域仍主導多晶矽的供應,顯示其多晶矽純度相較大陸諸多自產的品質高,才會反映在價格及需求量上。
這也顯示當下市場對太陽能產品的轉換效率要求愈來愈高,純度高的多晶矽料源是不可或缺的,尤其諸多多晶矽代表廠直言,高純度多晶矽仍供不應求,大陸若對歐美多晶矽提高關稅,其實也是提升自身產業鏈的料源成本;長期來看,或許會造就多晶矽的自產能力,但短期對自有產業鏈的沖擊恐怕難免,將使大陸各省政府的投資變得血本無歸。
美國與大陸雙雙往返在反傾向及反補助的動作上,最后恐怕雙方都不討好,1個失去了需求及潛在市場難如預期實現;1個因為成本墊高導致短期競爭力受阻,再加上當下及不被看好的2012年環境壓力,報復美國后本身體力也受損,反而肥了有意在低檔進駐的其他潛在競爭對手。
說穿了,太陽光電本身就是靠政府補助的行業,回顧德國、西班牙、法國、捷克、義大利、日本、大陸、美國等太陽能發展歷史,各國政府補助的力道大小、方向甚至動機或最后收手的原因,其實也清楚可見。
回歸到規劃政策的各國政府本身來看,是不是該在雙反的事件上,好好思考讓太陽光電產業走入公平競爭的環境,收掉不該有的補助干預,否則這類報復性貿易障礙沒完沒了,不論是對外討公道或對內加碼補助,對相關政府而言資源耗損也不低,到頭來恐怕全是吃力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