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以德國和美國為中心,把焦點對準瞬息萬變的世界形勢,介紹了光伏發電即將在日本全面普及的情況。這一次,筆者針對在日本國內愈發受到期待的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探討其業務性,就掌握低成本化關鍵的海外企業的動態進行概述。
4月25日,日本政府可再生能源采購價格等估算委員會以委員長案的形式,提出了以20年為期限,以42日元的價格收購光伏發電的收購條件。直接采納了企業要求的價格水準。委員會的最終方案將于4月27日確定,以該方案為藍本的政府議案即將公開征求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的結果,條件將于5月下旬正式敲定。本文從如何看待42日元這一價格水準等角度出發進行考察。
“1千瓦30萬日元”可盈利
以前也曾提到,日本全國如今都在探討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計劃。軟銀社長孫正義稱,單是該公司接到的計劃就遠遠超過了200項。截至3月底,正式發表的計劃已經達到了120處。
在其背后,建設費開始驟降、百萬瓦級太陽能設施商業化已具有現實性的因素作用頗大。除了電池板降價之外,外設和施工成本也有望大幅減少。在數年前,建設一兆瓦平均需要8億日元左右,其中,電池板3億~4億日元,其他部分4億~5億日元?,F如今,據說電池板的價格已經降低到了1億日元左右。
“輸出功率1兆瓦(1000千瓦)需要3億日元,也就是說,建設1千瓦的成本只需要30萬日元”;“如果以這個數字為前提,那么,只要收購期為20年,收購價格為35~39日元,業務就能夠成立”;“在業務環境與海外相同的前提下,數字還有望進一步減少”——這樣的認識已經在企業間擴大。
3月19日,日本光伏發電協會(JPEA)在向“采購價格等估算委員會”提交的資料中指出,在業務規模為2000千瓦(2兆瓦)、發電效率的劣化率為0.27%,所需占地面積為3萬平方米的前提下,系統單價將為1千瓦32.5萬日元。再加上電源線費用、土地租金,根據總建設費計算,要求收購價格達到42日元/千瓦時,收購期為20年。稅前的投資回報率(IRR)為6%(資料1)。
這些數字低于2011年12月發布的“成本等檢驗委員會”報告。在該報告中,業務規模為1200千瓦,系統單價為1千瓦35萬~55萬日元(截至2010年)。如果將其細分,模塊為18萬日元,逆變器為5萬日元,輔助設備為4萬日元,安裝施工費為8萬日元。依此計算出的發電成本為1千瓦時30.1~45.8日元(資料2)。
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不包含JPEA指出的升壓設備、電源線費用和土地租金等費用??偠灾?,在3個月之內,成本評價有了相當大的下降,JPEA的資料要反映的是成本的時間變化。而且,協會提出的價格水準也接近社會上期待的建設單價30萬日元。
成本降低面臨的阻礙
如今,外界對于正在降價或繼續降價寄予的期望越來越大,建設單價30萬日元甚至已經成為了前提。如果大致細分,大約就是電池板占3分之1,逆變器、布線箱和變壓器等外設占3分之1,系統連接費用等施工費占3分之1。
日本資源能源廳在向采購價格估算委員會提交的資料中,對比了德國與日本的系統價格(資料3)。在德國,模塊的價格是日本的3成,電源調節器和接線盒是5成,支架、線纜和施工費用是4成,總價格大約是日本的6成。
模塊正在趨于全球性大眾化,價格估計很難再有降低,但內外價格差巨大的外設和施工費似乎還有減少的余地。能源廳的資料也暗示了其中的可能性。
日本之所以與德國之間存在價格差,是因為日本的逆變器、支架和變壓器商品化程度不高,光伏發電市場專注于住宅,面向百萬瓦級太陽能的器材少。不過,面對有望通過推行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IT)而擴大需求的日本市場,經歷了海外市場競爭磨練的產品正準備大軍壓上,除了電池板之外,其他方面也有相當的余地繼續降價。已有見解明確指出1兆瓦應該跌破3億日元。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行業希望的收購價格——1千瓦42日元偏高?其實并非如此。其面臨著日本特有的供電思路及其相關規定,以及金融機構對于項目融資的態度等難題。
日本對于發電站的安全性和品質要求嚴格,對于逆變器和變壓器等接入系統的裝置要求則更高。海外和日本在系統連接的思路和費用負擔方式上存在差異。而且,如果發電企業事先不了解系統連接地的裕度等信息,就會產生新的負擔。尤其是根據建設環境條件,甚至還會有電源線費用負擔過大,業務無法成立的情況。
金融機構對于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的看法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對于成功案例少的業務,金融機構大多態度慎重,提出的效益要求會大幅超過投資回報,對此企業恐怕必須做好思想準備。關于這一點,筆者將在以后解說。
海外資本大舉進軍日本市場
在更換主角的同時,光伏發電市場依然維持著穩定的發展,但在最近,調整收購價格等政策風險成了必須注意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在電池板等產品供應過剩的局面下,施行FIT晚的日本市場對企業極具吸引力,在慘烈的競爭中壯大了實力的勇士們已經行動起來。
以中國為代表,海外企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進入日本的太陽能電池板領域。自2009年起崛起的海外廠商快速擴大了份額。
JPEA的數據顯示,2011年日本國內的總供貨量同比增加13.2%,為275萬千瓦,國內建設量增加3成,達到了129萬千瓦,首次突破了100萬千瓦。其中絕大多數為住宅用途。海外廠商的供貨量為26萬千瓦,是上年的2倍,份額從上年的12.7%增加到了20.3%。第四季度(10~12月)更是占到了23.8%,加快了海外產品的普及。隨著大宗銷售計劃的增加,在2012年,海外產品預計將占到3成。
縱觀海外的電池板廠商,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中國大陸的尚德太陽能、阿特斯陽光電力、英利綠色能源、天合光能等,臺灣地區的茂迪,韓國的LS產電、韓華等,美國的SunPower,德國的Q-Cells等。包括中國大陸企業在內,其價格乃至質量都在建立不遜于日本產品的口碑。有的亞洲企業甚至提供10年的系統保修和25年的模塊質保。在公認難以進入的住宅專業市場上,海外企業的擴張也非常明顯。在號稱成本定勝負的百萬瓦級太陽能領域,海外企業或許會實現更大的飛躍。
在日本國內的投資也已進入業務計劃考慮范圍。阿特斯陽光電力公司正計劃在日本東北地區建設模塊工廠。美國最大的施工企業SunEdison將參股West Holdings成立的光伏電站建筑公司。
但是在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領域,能否長期持續發電這一業務風險是關鍵要素。在過度競爭之下,某些海外企業會撤退或是倒閉的可能性也不能否定。
功率調節器和支架也是競爭對象
功率調節器(逆變器)是光伏發電的重要裝置。光伏發電產生的電能是直流電,功率調節器的作用是將其轉換成交流電。而且,功率調節器還具有調節頻率和電壓的作用。甚至被稱為電流的中繼樞紐,起著控制復雜的電力流動的重要作用。蓄電池也是直流,所以必須使用功率調節器。
在此之前,功率調節器的日本國內市場風平浪靜。田淵電子工業、歐姆龍、松下、三菱電機4家公司瓜分著住宅功率調節器市場。田淵電子工業主要向夏普,歐姆龍主要向京瓷供貨。其中也有系統連接有規制、外資難以涉足的因素。現在,包括外資在內,這一領域的新進企業絡繹不絕。也有說法認為,面對需求增加和削減成本的要求,夏普采用臺灣臺達電子公司的產品是引發這一趨勢的契機。
家用功率調節器需要取得實施安全評價的日本電氣安全環境研究所(JET)的認證。臺達電子等6家海外企業已經通過了認證。家用功率調節器1臺要價20多萬日元,而臺達電子是在中國大陸進行生產,價格低1成左右。
工業用功率調節器的老牌廠商有東芝三菱電機產業系統、日立制作所、明電舍、日新電機等,而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使用的大型功率調節器因為長期沒有市場,國內生產十分有限。除臺達電子之外,德國的SMA Solar Technology、KACO newenergy,中國的古瑞瓦特新能源,日本的愛德克等企業已經或準備涉足這一領域。
SMA Solar Technology是擁有4成份額的世界第一大功率調節器企業,銷售業績已經達到約2000萬千瓦。該公司已于2011年夏季成立了日本法人,預定在2012年夏季開始進行銷售。轉換效率方面,大型(550千瓦,880千瓦)高達98%,家用(3.5千瓦,4.5千瓦)高達96.7%。該公司自豪地稱其質量世界第一(資料4)。
世界第二大企業KACO newenergy在2012年2月與日本的貿易公司開展了銷售合作。從評價來看,海外企業在質量上毫不遜色,價格還低1~2成。關鍵是在技術方面支持日本自主的單獨運轉功能的程度。
另一個與功率調節器同樣重要的百萬瓦級太陽能構件是支架。也就是把電池板固定在地面上的金屬框架。一座1000萬千瓦發電站使用的支架據說需要3000~4000萬日元,占建設成本的1成左右。直到最近都有看法認為“即使電池板降價,支架等周邊機械材料也難以降價”,這已經成為了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性受到懷疑的主要因素。
在此之前,生產支架的一直是日本的中小鋼材企業,如今,海外企業也開始進入這一領域。大型支架生產商列支敦士登的喜利得公司正在與德國的Shredder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資料5)。該公司于2011年底開始在日本國內受理訂單,很快便成功接單。將為新潟縣開發的新潟東部光伏電站中東芝承包的1000千瓦百萬瓦級太陽能設備供應支架。該公司表示,通過模塊化減少部件數量,工期可以縮短到3分之2左右。
并且有報道稱,中國的大型支架企業保威也將與日本的大型光伏發電系統公司West Holdings聯手成立日本法人。利用其獨特的加工方法,安裝成本能夠減少到4分之1左右。
巨人ABB吹響進軍號角
瑞士的工程公司ABB是以電力控制為主的綜合電子巨頭。在智能電網和百萬瓦級太陽能領域,該公司也在歐洲及世界各地廣泛開展業務。這兩個是ABB擅長的領域,其技術實力毫不遜于日本引以為傲的重電企業。如今,ABB即將著手開拓日本的百萬瓦級太陽能市場。從功率調節器到變電相關裝置、接線盒均可一條龍供應。該公司將把席卷世界市場的產品群打包推向日本。除裝置外,該公司還承攬當地調查、設計、建設等業務,在工期短方面已有定評。但日本有獨自的電氣設備標準,可與國際標準之間進行選擇。該公司的產品能夠得到多大程度的接受還取決于新的市場。
如上所述,隨著百萬瓦級太陽能市場的誕生,僅電池板一項就迎來了各個領域的機械材料企業的積極參與。這除了太陽能領域之外,或許還將引發國內企業長期壟斷的高壓和重電領域的變革。
從下次開始,筆者將更加深入地探討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性,并對迎接外資挑戰的日本國內企業的動向和戰略進行分析。(《日經商務在線》特約撰稿人:山家公雄)
4月25日,日本政府可再生能源采購價格等估算委員會以委員長案的形式,提出了以20年為期限,以42日元的價格收購光伏發電的收購條件。直接采納了企業要求的價格水準。委員會的最終方案將于4月27日確定,以該方案為藍本的政府議案即將公開征求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的結果,條件將于5月下旬正式敲定。本文從如何看待42日元這一價格水準等角度出發進行考察。
“1千瓦30萬日元”可盈利
以前也曾提到,日本全國如今都在探討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計劃。軟銀社長孫正義稱,單是該公司接到的計劃就遠遠超過了200項。截至3月底,正式發表的計劃已經達到了120處。
在其背后,建設費開始驟降、百萬瓦級太陽能設施商業化已具有現實性的因素作用頗大。除了電池板降價之外,外設和施工成本也有望大幅減少。在數年前,建設一兆瓦平均需要8億日元左右,其中,電池板3億~4億日元,其他部分4億~5億日元?,F如今,據說電池板的價格已經降低到了1億日元左右。
“輸出功率1兆瓦(1000千瓦)需要3億日元,也就是說,建設1千瓦的成本只需要30萬日元”;“如果以這個數字為前提,那么,只要收購期為20年,收購價格為35~39日元,業務就能夠成立”;“在業務環境與海外相同的前提下,數字還有望進一步減少”——這樣的認識已經在企業間擴大。
3月19日,日本光伏發電協會(JPEA)在向“采購價格等估算委員會”提交的資料中指出,在業務規模為2000千瓦(2兆瓦)、發電效率的劣化率為0.27%,所需占地面積為3萬平方米的前提下,系統單價將為1千瓦32.5萬日元。再加上電源線費用、土地租金,根據總建設費計算,要求收購價格達到42日元/千瓦時,收購期為20年。稅前的投資回報率(IRR)為6%(資料1)。
![]() |
資料1.光伏發電協會的百萬瓦級太陽能成本估算 (出處)光伏發電協會 |
這些數字低于2011年12月發布的“成本等檢驗委員會”報告。在該報告中,業務規模為1200千瓦,系統單價為1千瓦35萬~55萬日元(截至2010年)。如果將其細分,模塊為18萬日元,逆變器為5萬日元,輔助設備為4萬日元,安裝施工費為8萬日元。依此計算出的發電成本為1千瓦時30.1~45.8日元(資料2)。
![]() |
資料2.百萬瓦級太陽能目前的價格(1.2兆瓦) (出處)光伏發電協會成本等檢驗委員會資料(2011/11/8) |
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不包含JPEA指出的升壓設備、電源線費用和土地租金等費用??偠灾?,在3個月之內,成本評價有了相當大的下降,JPEA的資料要反映的是成本的時間變化。而且,協會提出的價格水準也接近社會上期待的建設單價30萬日元。
成本降低面臨的阻礙
如今,外界對于正在降價或繼續降價寄予的期望越來越大,建設單價30萬日元甚至已經成為了前提。如果大致細分,大約就是電池板占3分之1,逆變器、布線箱和變壓器等外設占3分之1,系統連接費用等施工費占3分之1。
日本資源能源廳在向采購價格估算委員會提交的資料中,對比了德國與日本的系統價格(資料3)。在德國,模塊的價格是日本的3成,電源調節器和接線盒是5成,支架、線纜和施工費用是4成,總價格大約是日本的6成。
![]() |
資料3.日歐光伏發電系統價格對比 (出處)資源能源廳 |
模塊正在趨于全球性大眾化,價格估計很難再有降低,但內外價格差巨大的外設和施工費似乎還有減少的余地。能源廳的資料也暗示了其中的可能性。
日本之所以與德國之間存在價格差,是因為日本的逆變器、支架和變壓器商品化程度不高,光伏發電市場專注于住宅,面向百萬瓦級太陽能的器材少。不過,面對有望通過推行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IT)而擴大需求的日本市場,經歷了海外市場競爭磨練的產品正準備大軍壓上,除了電池板之外,其他方面也有相當的余地繼續降價。已有見解明確指出1兆瓦應該跌破3億日元。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行業希望的收購價格——1千瓦42日元偏高?其實并非如此。其面臨著日本特有的供電思路及其相關規定,以及金融機構對于項目融資的態度等難題。
日本對于發電站的安全性和品質要求嚴格,對于逆變器和變壓器等接入系統的裝置要求則更高。海外和日本在系統連接的思路和費用負擔方式上存在差異。而且,如果發電企業事先不了解系統連接地的裕度等信息,就會產生新的負擔。尤其是根據建設環境條件,甚至還會有電源線費用負擔過大,業務無法成立的情況。
金融機構對于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的看法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對于成功案例少的業務,金融機構大多態度慎重,提出的效益要求會大幅超過投資回報,對此企業恐怕必須做好思想準備。關于這一點,筆者將在以后解說。
海外資本大舉進軍日本市場
在更換主角的同時,光伏發電市場依然維持著穩定的發展,但在最近,調整收購價格等政策風險成了必須注意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在電池板等產品供應過剩的局面下,施行FIT晚的日本市場對企業極具吸引力,在慘烈的競爭中壯大了實力的勇士們已經行動起來。
以中國為代表,海外企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進入日本的太陽能電池板領域。自2009年起崛起的海外廠商快速擴大了份額。
JPEA的數據顯示,2011年日本國內的總供貨量同比增加13.2%,為275萬千瓦,國內建設量增加3成,達到了129萬千瓦,首次突破了100萬千瓦。其中絕大多數為住宅用途。海外廠商的供貨量為26萬千瓦,是上年的2倍,份額從上年的12.7%增加到了20.3%。第四季度(10~12月)更是占到了23.8%,加快了海外產品的普及。隨著大宗銷售計劃的增加,在2012年,海外產品預計將占到3成。
縱觀海外的電池板廠商,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中國大陸的尚德太陽能、阿特斯陽光電力、英利綠色能源、天合光能等,臺灣地區的茂迪,韓國的LS產電、韓華等,美國的SunPower,德國的Q-Cells等。包括中國大陸企業在內,其價格乃至質量都在建立不遜于日本產品的口碑。有的亞洲企業甚至提供10年的系統保修和25年的模塊質保。在公認難以進入的住宅專業市場上,海外企業的擴張也非常明顯。在號稱成本定勝負的百萬瓦級太陽能領域,海外企業或許會實現更大的飛躍。
在日本國內的投資也已進入業務計劃考慮范圍。阿特斯陽光電力公司正計劃在日本東北地區建設模塊工廠。美國最大的施工企業SunEdison將參股West Holdings成立的光伏電站建筑公司。
但是在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領域,能否長期持續發電這一業務風險是關鍵要素。在過度競爭之下,某些海外企業會撤退或是倒閉的可能性也不能否定。
功率調節器和支架也是競爭對象
功率調節器(逆變器)是光伏發電的重要裝置。光伏發電產生的電能是直流電,功率調節器的作用是將其轉換成交流電。而且,功率調節器還具有調節頻率和電壓的作用。甚至被稱為電流的中繼樞紐,起著控制復雜的電力流動的重要作用。蓄電池也是直流,所以必須使用功率調節器。
在此之前,功率調節器的日本國內市場風平浪靜。田淵電子工業、歐姆龍、松下、三菱電機4家公司瓜分著住宅功率調節器市場。田淵電子工業主要向夏普,歐姆龍主要向京瓷供貨。其中也有系統連接有規制、外資難以涉足的因素。現在,包括外資在內,這一領域的新進企業絡繹不絕。也有說法認為,面對需求增加和削減成本的要求,夏普采用臺灣臺達電子公司的產品是引發這一趨勢的契機。
家用功率調節器需要取得實施安全評價的日本電氣安全環境研究所(JET)的認證。臺達電子等6家海外企業已經通過了認證。家用功率調節器1臺要價20多萬日元,而臺達電子是在中國大陸進行生產,價格低1成左右。
工業用功率調節器的老牌廠商有東芝三菱電機產業系統、日立制作所、明電舍、日新電機等,而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使用的大型功率調節器因為長期沒有市場,國內生產十分有限。除臺達電子之外,德國的SMA Solar Technology、KACO newenergy,中國的古瑞瓦特新能源,日本的愛德克等企業已經或準備涉足這一領域。
SMA Solar Technology是擁有4成份額的世界第一大功率調節器企業,銷售業績已經達到約2000萬千瓦。該公司已于2011年夏季成立了日本法人,預定在2012年夏季開始進行銷售。轉換效率方面,大型(550千瓦,880千瓦)高達98%,家用(3.5千瓦,4.5千瓦)高達96.7%。該公司自豪地稱其質量世界第一(資料4)。
![]() |
資料4.SMA Solar Technology的功率調節器 (出處)SMA Power Technology |
另一個與功率調節器同樣重要的百萬瓦級太陽能構件是支架。也就是把電池板固定在地面上的金屬框架。一座1000萬千瓦發電站使用的支架據說需要3000~4000萬日元,占建設成本的1成左右。直到最近都有看法認為“即使電池板降價,支架等周邊機械材料也難以降價”,這已經成為了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性受到懷疑的主要因素。
在此之前,生產支架的一直是日本的中小鋼材企業,如今,海外企業也開始進入這一領域。大型支架生產商列支敦士登的喜利得公司正在與德國的Shredder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資料5)。該公司于2011年底開始在日本國內受理訂單,很快便成功接單。將為新潟縣開發的新潟東部光伏電站中東芝承包的1000千瓦百萬瓦級太陽能設備供應支架。該公司表示,通過模塊化減少部件數量,工期可以縮短到3分之2左右。
![]() |
資料5.喜利得的太陽能電池板支架系統 (出處)喜利得 |
并且有報道稱,中國的大型支架企業保威也將與日本的大型光伏發電系統公司West Holdings聯手成立日本法人。利用其獨特的加工方法,安裝成本能夠減少到4分之1左右。
巨人ABB吹響進軍號角
瑞士的工程公司ABB是以電力控制為主的綜合電子巨頭。在智能電網和百萬瓦級太陽能領域,該公司也在歐洲及世界各地廣泛開展業務。這兩個是ABB擅長的領域,其技術實力毫不遜于日本引以為傲的重電企業。如今,ABB即將著手開拓日本的百萬瓦級太陽能市場。從功率調節器到變電相關裝置、接線盒均可一條龍供應。該公司將把席卷世界市場的產品群打包推向日本。除裝置外,該公司還承攬當地調查、設計、建設等業務,在工期短方面已有定評。但日本有獨自的電氣設備標準,可與國際標準之間進行選擇。該公司的產品能夠得到多大程度的接受還取決于新的市場。
如上所述,隨著百萬瓦級太陽能市場的誕生,僅電池板一項就迎來了各個領域的機械材料企業的積極參與。這除了太陽能領域之外,或許還將引發國內企業長期壟斷的高壓和重電領域的變革。
從下次開始,筆者將更加深入地探討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性,并對迎接外資挑戰的日本國內企業的動向和戰略進行分析。(《日經商務在線》特約撰稿人:山家公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