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支撐作用不言而喻。如今,我國早已成為裝備制造業的大國,但行業“大而不強”仍是不爭的事實。
國內裝備制造業的弱勢,主要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方面,其中,設備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又常常受制于外資企業,使得整個產業的發展始終處于被動局面。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綠色能源裝備制造行業的情況要稍好一些,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領域的制造技術絲毫不遜于國際水平,甚至稍稍略勝一籌,但行業創新發展后勁不足、企業生存環境較為艱難則與其他裝備制造行業無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保持在新一輪全球能源競賽中領跑的地位,加大對國內高端綠色裝備制造行業的扶持顯得既重要又迫切,需要國家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扶持。事實上,當前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一直處于較低的層面,與發達國家投入4%-5%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企業自主創新缺乏動力。近幾年來,新能源風生水起,相應的裝備制造領域也得以快速發展,但“叫好不叫座”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在4月中旬,江蘇省揚中市召開的一場“綠色能源裝備研討會”上,“希望被呵護”成為到會裝備制造企業的共同心聲。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中心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國家應給予綠色能源裝備行業相關的政策資金支持,為企業保留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李俊峰舉例說,德國歷來被認為是制造業水平最強的國家,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制造業普遍擁有較高的利潤空間。沒有充足的利潤空間,就不可能有高額的創新投入,就更談不上創新方面的競爭力。國內現階段的綠色裝備制造業,需要政府、銀行、開發商達成統一共識——“改變規則,提供扶持。”
首先,應改變國內“低價中標”的規則。盡管“最低價中標”的原則是國際工程招標投標中的慣例,也符合合同的授予應采取報價對購買者“經濟上最有利”的標準。但是在我國,“最低價中標”引發的惡意競標事件屢見不鮮。為了中標一味報低價,也導致投標企業間惡性價格競爭,中標后,企業一旦發現價格報虧了,就會停工、拖延工期或偷工減料,亦或加快工程進度縮短工期,以便多接工程來彌補損失,這些做法都給工程質量、安全生產以及工程按期完工帶來了巨大隱患,甚至延緩一個新興行業的發展。并且,毫無利潤空間的競標規則將大多數擁有創新能力的優質企業擋在門外,使裝備制造行業陷入無序競爭狀態。政府不應無視這種現象,應及時改變規則或設定企業進入招投標的門檻,將投標企業中的害群之馬拒之門外。
其次,要改善制造裝備行業的銀行貸款環境。政府應建立相關的科技銀行或多種形式集中資金的投融資體制,發揮財政投資的導向作用,探索建立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機制,對制造領域重大項目建設,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提供綠色通道等引導企業發展。杜絕銀行集體簡單粗暴式地“一刀切”式抽貸或增加貸款條件的做法,保持裝備制造領域中小企業的創新動力。當前,以光伏行業為例,一個光伏電站的最長運營期限為25年,但中國企業很難獲得長期貸款(10年甚至15年以上)的貸款期限,一般的商業銀行最長只能提供5年的貸款。風電行業也遭遇極其類似的情況,這已經成為制約國內清潔能源發展的一大瓶頸,應引起國家重視并盡快改變這一現狀。
當前,在國際金融大環境背景下,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已開始將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裝備生產和加工制造由海外陸續收回至本土,并采取很多鼓勵政策,如稅收減免、補貼獎勵等,鼓勵投資商、制造商回歸本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裝備制造業不僅需要繼續堅持自主創新,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導和“呵護”,從而避免錯失綠色能源裝備制造業的最佳發展時期。
國內裝備制造業的弱勢,主要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方面,其中,設備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又常常受制于外資企業,使得整個產業的發展始終處于被動局面。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綠色能源裝備制造行業的情況要稍好一些,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領域的制造技術絲毫不遜于國際水平,甚至稍稍略勝一籌,但行業創新發展后勁不足、企業生存環境較為艱難則與其他裝備制造行業無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保持在新一輪全球能源競賽中領跑的地位,加大對國內高端綠色裝備制造行業的扶持顯得既重要又迫切,需要國家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扶持。事實上,當前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一直處于較低的層面,與發達國家投入4%-5%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企業自主創新缺乏動力。近幾年來,新能源風生水起,相應的裝備制造領域也得以快速發展,但“叫好不叫座”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在4月中旬,江蘇省揚中市召開的一場“綠色能源裝備研討會”上,“希望被呵護”成為到會裝備制造企業的共同心聲。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中心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國家應給予綠色能源裝備行業相關的政策資金支持,為企業保留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李俊峰舉例說,德國歷來被認為是制造業水平最強的國家,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制造業普遍擁有較高的利潤空間。沒有充足的利潤空間,就不可能有高額的創新投入,就更談不上創新方面的競爭力。國內現階段的綠色裝備制造業,需要政府、銀行、開發商達成統一共識——“改變規則,提供扶持。”
首先,應改變國內“低價中標”的規則。盡管“最低價中標”的原則是國際工程招標投標中的慣例,也符合合同的授予應采取報價對購買者“經濟上最有利”的標準。但是在我國,“最低價中標”引發的惡意競標事件屢見不鮮。為了中標一味報低價,也導致投標企業間惡性價格競爭,中標后,企業一旦發現價格報虧了,就會停工、拖延工期或偷工減料,亦或加快工程進度縮短工期,以便多接工程來彌補損失,這些做法都給工程質量、安全生產以及工程按期完工帶來了巨大隱患,甚至延緩一個新興行業的發展。并且,毫無利潤空間的競標規則將大多數擁有創新能力的優質企業擋在門外,使裝備制造行業陷入無序競爭狀態。政府不應無視這種現象,應及時改變規則或設定企業進入招投標的門檻,將投標企業中的害群之馬拒之門外。
其次,要改善制造裝備行業的銀行貸款環境。政府應建立相關的科技銀行或多種形式集中資金的投融資體制,發揮財政投資的導向作用,探索建立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機制,對制造領域重大項目建設,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提供綠色通道等引導企業發展。杜絕銀行集體簡單粗暴式地“一刀切”式抽貸或增加貸款條件的做法,保持裝備制造領域中小企業的創新動力。當前,以光伏行業為例,一個光伏電站的最長運營期限為25年,但中國企業很難獲得長期貸款(10年甚至15年以上)的貸款期限,一般的商業銀行最長只能提供5年的貸款。風電行業也遭遇極其類似的情況,這已經成為制約國內清潔能源發展的一大瓶頸,應引起國家重視并盡快改變這一現狀。
當前,在國際金融大環境背景下,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已開始將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裝備生產和加工制造由海外陸續收回至本土,并采取很多鼓勵政策,如稅收減免、補貼獎勵等,鼓勵投資商、制造商回歸本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裝備制造業不僅需要繼續堅持自主創新,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導和“呵護”,從而避免錯失綠色能源裝備制造業的最佳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