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海外“雙反”沖擊的國內光伏業,在國內多重政策扶持下,開始由冷轉熱,成了業外資本追逐的香餑餑。今年,包括房地產、物業投資、高速公路等各路業外資本紛紛投入巨資加碼光伏電站,有企業甚至豪擲近千億元。不過在業界看來,“錢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其中就包括并網難的桎梏。尤其光伏業過于依賴政策,這也給眾企業投資埋下了較大風險。
各路資本逐食光伏業
今年以來,在多產業布局上動作較為密集的企業莫過于恒大集團,如今備受政策支持的光伏業自然也成其一大目標。繼礦泉水、糧油、足球、文化后,恒大在9月宣布,與張家口市政府簽署太陽能光伏發電重大項目戰略合作協議,擬約900億元投建中國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規模達到920萬千瓦。
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資料,截至2013年底,全國22個主要省(自治區、直轄市)已累計并網741個大型光伏發電項目。恒大項目超過了排名前兩位省份的累計裝機總量。不僅如此,恒大還通過買殼打通融資通道,足見該公司在光伏發展的野心。
另一個頗受關注的押寶光伏產業的巨人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史玉柱,動作同樣較多。悄然設立了一個名為綠巨人的公司,重點投資光伏業,業界普遍認為,其規模在40億元左右。“史大嘴今天開始上課學習清潔能源,爭取3個月拿到碩士學位。”史玉柱10月20日發的一條微博更凸顯了其加碼光伏的決心。
不僅是這些近期熱情于多元化發展的大咖。江山控股日前發布公告稱,于11月28日訂立框架協議開發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項目。這家以制造及銷售仿真植物、物業投資為主的香港上市公司,2014年3月投資進入太陽能發電領域。另一家華北高速近期收購光伏企業、建設光伏項目的動作也非常頻繁。根據該公司最近的公告,控股子公司國電科左后旗光伏發電有限公司投資科左后旗光伏電站二期20MW建設項目,總投資1.84億元。
押寶理論盈利能力
即便熱情高漲,光伏電站建設成為瘋搶對象,但依據中國能源研究會顧問、北京能源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張國寶日前在2014北京能源論壇上提供的數據,目前太陽能發電在總發電量中占比6%。,按其話說,這一比例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張國寶認為,與煤電相比,太陽能發電依然是沒有成本優勢的能源。相比之下,成本甚至高出前者一倍。
為何依然有業外資本蜂擁而至,多數企業和業內專家的回應是主要看重長遠盈利能力。根據國家發改委此前明確的光伏地面電站三類電價補貼,根據光資源優劣分為每千瓦時0.9元、0.95元和1元,分布式光伏電站補貼每度0.42元。業界預計,光伏電站盈利水平將超過8%。
有光伏項目負責人算了這樣一筆賬,做一個50千瓦項目,按現有的電費和補貼計算,需要六年成本回收期,第七年開始,不用交電費,還會有額外收入。按照《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光伏上網電價及補貼的執行期限原則上為20年。“20年,相當于終身補貼。補貼時間被確定,會激發更多投資者信心。”英利負責人表示。
政策風險依然存在
在業界看來,光伏對政策依賴過強,如果脫離政府補貼,沒辦法實現盈利。“開始階段接受補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長時間補貼的行業勢必不會健康。”一位行業內人士表示,卓創資訊新能源分析師王曉坤認為,行業上下游未疏通、并網難度大等依然制約行業發展。不僅如此,這種過度依賴政策支持的行業很容易受到政策、行情突變的影響。
早在2006年,就曾掀起一輪業外資本涌入太陽能業的浪潮,有杉杉、春蘭等業外資本紛紛投注。根據杉杉股份公告,其參股16.112%的杉杉尤利卡太陽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15MW太陽能生產線竣工投產。春蘭集團的一位內部人士透露,該公司計劃斥資30億元打造研究中心,其中大部分資金將用在新能源的開發上。該公司發展新能源產業三步走中,就包括“計劃做太陽能電池和發電設備”。
然而在光伏業飛速發展多年后,2011年開始遭遇來自美歐兩大市場接連“雙反”,九成銷售在海外市場的光伏業遭遇重創。
市場風云多變,近期國際油價連跌,有分析稱,傳統能源成本下跌,可能會對新能源發展起到抑制作用。不僅如此,面對新能源消納等難題未解,多路資本的瘋狂投資,“不排除會引發部分地區出現過剩的可能,由此可能造成支持政策的減弱,企業所構想的盈利藍圖將遭受考驗”。
各路資本逐食光伏業
今年以來,在多產業布局上動作較為密集的企業莫過于恒大集團,如今備受政策支持的光伏業自然也成其一大目標。繼礦泉水、糧油、足球、文化后,恒大在9月宣布,與張家口市政府簽署太陽能光伏發電重大項目戰略合作協議,擬約900億元投建中國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規模達到920萬千瓦。
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資料,截至2013年底,全國22個主要省(自治區、直轄市)已累計并網741個大型光伏發電項目。恒大項目超過了排名前兩位省份的累計裝機總量。不僅如此,恒大還通過買殼打通融資通道,足見該公司在光伏發展的野心。
另一個頗受關注的押寶光伏產業的巨人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史玉柱,動作同樣較多。悄然設立了一個名為綠巨人的公司,重點投資光伏業,業界普遍認為,其規模在40億元左右。“史大嘴今天開始上課學習清潔能源,爭取3個月拿到碩士學位。”史玉柱10月20日發的一條微博更凸顯了其加碼光伏的決心。
不僅是這些近期熱情于多元化發展的大咖。江山控股日前發布公告稱,于11月28日訂立框架協議開發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項目。這家以制造及銷售仿真植物、物業投資為主的香港上市公司,2014年3月投資進入太陽能發電領域。另一家華北高速近期收購光伏企業、建設光伏項目的動作也非常頻繁。根據該公司最近的公告,控股子公司國電科左后旗光伏發電有限公司投資科左后旗光伏電站二期20MW建設項目,總投資1.84億元。
押寶理論盈利能力
即便熱情高漲,光伏電站建設成為瘋搶對象,但依據中國能源研究會顧問、北京能源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張國寶日前在2014北京能源論壇上提供的數據,目前太陽能發電在總發電量中占比6%。,按其話說,這一比例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張國寶認為,與煤電相比,太陽能發電依然是沒有成本優勢的能源。相比之下,成本甚至高出前者一倍。
為何依然有業外資本蜂擁而至,多數企業和業內專家的回應是主要看重長遠盈利能力。根據國家發改委此前明確的光伏地面電站三類電價補貼,根據光資源優劣分為每千瓦時0.9元、0.95元和1元,分布式光伏電站補貼每度0.42元。業界預計,光伏電站盈利水平將超過8%。
有光伏項目負責人算了這樣一筆賬,做一個50千瓦項目,按現有的電費和補貼計算,需要六年成本回收期,第七年開始,不用交電費,還會有額外收入。按照《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光伏上網電價及補貼的執行期限原則上為20年。“20年,相當于終身補貼。補貼時間被確定,會激發更多投資者信心。”英利負責人表示。
政策風險依然存在
在業界看來,光伏對政策依賴過強,如果脫離政府補貼,沒辦法實現盈利。“開始階段接受補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長時間補貼的行業勢必不會健康。”一位行業內人士表示,卓創資訊新能源分析師王曉坤認為,行業上下游未疏通、并網難度大等依然制約行業發展。不僅如此,這種過度依賴政策支持的行業很容易受到政策、行情突變的影響。
早在2006年,就曾掀起一輪業外資本涌入太陽能業的浪潮,有杉杉、春蘭等業外資本紛紛投注。根據杉杉股份公告,其參股16.112%的杉杉尤利卡太陽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15MW太陽能生產線竣工投產。春蘭集團的一位內部人士透露,該公司計劃斥資30億元打造研究中心,其中大部分資金將用在新能源的開發上。該公司發展新能源產業三步走中,就包括“計劃做太陽能電池和發電設備”。
然而在光伏業飛速發展多年后,2011年開始遭遇來自美歐兩大市場接連“雙反”,九成銷售在海外市場的光伏業遭遇重創。
市場風云多變,近期國際油價連跌,有分析稱,傳統能源成本下跌,可能會對新能源發展起到抑制作用。不僅如此,面對新能源消納等難題未解,多路資本的瘋狂投資,“不排除會引發部分地區出現過剩的可能,由此可能造成支持政策的減弱,企業所構想的盈利藍圖將遭受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