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農業是我國在光伏應用領域的又一大突破,同時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并逐漸成為新的投資熱點。正如所有新興事物一樣,光伏農業還沒有足夠支撐便得到了快速發展,過程中遭遇的問題和障礙可想而知,那么,如何使這一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光伏農業工作委員會副會長、高級工程師高祥根。
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力
中國能源報:農業和光伏的結合從何時開始?兩者結合的背景是什么?
高祥根:農業和光伏的結合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5年首臺光伏水泵面世,但光伏農業的發展一直受光伏電池組件高昂成本的制約,直到近年來隨著電池組件成本不斷降低,光伏農業才迅速發展。
我國光伏產業最初面向國外市場,受到制約后轉向國內,發展光伏農業是經受歐美封鎖后冷靜考慮的結果,是光伏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同時,農業也需要進行結構調整,需要以科技化、信息化的智慧農業代替傳統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力。此外,隨著政策環境越來越公平、透明,從捆住光伏產業發展的光伏 “路條”審批、電力接入到相關具體措施的逐步完善,光伏農業得以快速發展。
中國能源報:光伏與農業結合會有哪些優勢?兩者結合的原則是什么?目前光伏農業的具體發展模式有哪些?
高祥根:一方面光伏發電系統可運用農地直接降低發電成本,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利用薄膜太陽電池可做成透光的特點,滿足動植物生長所需的光照,而且可儲存熱能,在冬季有利于動植物生長,以達到智能補光、補水、控溫、節能以及病蟲害防治和生態修復等目的,實現土地綜合利用。
光伏農業結合的基本原則是不與農業爭陽光,要害是不破壞土地屬性、不損害農民利益。
根據近年來光伏農業呈現的主要模式,我們將光伏農業分為10個模塊,包括林光、畜禽(牧)光、漁光、熱電沼光、菌光、藥光、水利光、菜(果)光、生態光、服務光模式等。目前我國各地相繼開展了多種模式的示范,實踐證明,越是精細化、專業化的模式,綜合效益越明顯,可操作性越強。
涵蓋面過寬導致障礙頗多
中國能源報:光伏農業目前還是起步階段,您此前也說過,光伏農業的推廣比屋頂分布式光伏還復雜,您認為現在光伏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高祥根:首先是目前國內還沒有明確文件規定光伏農業享受哪些政策,只是參照設施農業享受補貼,實際執行上存在地區差異、理解差異;加之審批非常復雜,每個項目都需要經過十幾個以上的政府部門審批,嚴重影響項目推進速度。
二是技術創新與應用問題,目前還沒有專業的研究機構,只是分散在各部門、機構中的從業人員憑主觀熱情開展一些有限的研究,還沒有形成系統性、實用性的研究成果,沒有大規模在光伏農業項目中實際應用,加上農業本身是個大課題,又受到天氣、地域、環境等影響,光伏與農業結合的模式形式多樣,需要在多個分支模塊進行不斷探索與實踐才能總結出一些規律。
三是人才問題,目前我國科研院所、高校、職業技術學校等都沒有專門的光伏農業院系(專業)、學科,專業研究人才、實用型人才、培訓機制等都屬空白狀態。
四是標準問題,也是難度非常大的一個問題,光伏農業還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由于涉及面廣泛而復雜,制訂行業標準的困難可想而知。
但是,這些都是新興事物發展中必然出現的問題,隨著這一產業不斷發展,我相信都能迎刃而解。
應夯實產業的軟硬件基礎
中國能源報:現在光伏農業還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很多呼聲認為不能總是等這個行業出現問題后再制定標準,應該馬上建立行業標準予以規范,對此您怎么看?
高祥根:現在我國光伏農業發展還是起步階段,就像蹣跚學步的嬰兒,很多嘗試都是剛剛開始。
在我看來,光伏農業的標準制定需要具備一批模式差異化、地區差異化的成功案例;要有成熟的實踐群體;有可重復計量的數據、可復制的途徑及可操作的計量計算方法;要有專業化研究開發隊伍作為創新驅動;要有相對完善的政策體系等。
由于光伏農業涉及面太廣,因此光伏與農業結合的標準應當是按照局部的子模塊或分支模式制定,比如菌光、漁光、畜禽(牧)光等可能會先期出臺。
我認為短期內指望光伏農業標準全面出臺不符合客觀規律,還需要不斷探索,需要具備完善的基礎,在示范基地、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的基礎上總結經驗,為標準出臺提供硬件、軟件條件支撐。但標準肯定是需要的,需要分類指導、總結經驗,制定標準時要做到模塊化、精細化。雖然標準出臺艱難,但經過積累后再制定還是有信心的。
中國能源報:現在很多光伏企業都在布局進入這一領域,有關光伏農業的會議也不斷增多,但是普遍的情況是企業的光伏專家多,卻幾乎沒有農業專家,會議上也是寥寥幾位農業專家而已,這讓人覺得光伏農業還是為了光伏,您剛剛也提到了這一領域的人才問題,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高祥根:光伏農業必須有農業這一穩定的基礎作為支撐,如果農業的經營不穩定,光伏必然受影響。因此,必須以農業為立足點,不能本末倒置。現在參與光伏農業的農業專家確實為數不多,表明這個新興事物還沒有被農業行業所普遍認識。因此,我們不僅需要大力宣傳,更要大力推廣,通過實踐才能讓光伏農業在農業中真正熱起來,屆時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業專家投身到這一領域。
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力
中國能源報:農業和光伏的結合從何時開始?兩者結合的背景是什么?
高祥根:農業和光伏的結合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5年首臺光伏水泵面世,但光伏農業的發展一直受光伏電池組件高昂成本的制約,直到近年來隨著電池組件成本不斷降低,光伏農業才迅速發展。
我國光伏產業最初面向國外市場,受到制約后轉向國內,發展光伏農業是經受歐美封鎖后冷靜考慮的結果,是光伏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同時,農業也需要進行結構調整,需要以科技化、信息化的智慧農業代替傳統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力。此外,隨著政策環境越來越公平、透明,從捆住光伏產業發展的光伏 “路條”審批、電力接入到相關具體措施的逐步完善,光伏農業得以快速發展。
中國能源報:光伏與農業結合會有哪些優勢?兩者結合的原則是什么?目前光伏農業的具體發展模式有哪些?
高祥根:一方面光伏發電系統可運用農地直接降低發電成本,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利用薄膜太陽電池可做成透光的特點,滿足動植物生長所需的光照,而且可儲存熱能,在冬季有利于動植物生長,以達到智能補光、補水、控溫、節能以及病蟲害防治和生態修復等目的,實現土地綜合利用。
光伏農業結合的基本原則是不與農業爭陽光,要害是不破壞土地屬性、不損害農民利益。
根據近年來光伏農業呈現的主要模式,我們將光伏農業分為10個模塊,包括林光、畜禽(牧)光、漁光、熱電沼光、菌光、藥光、水利光、菜(果)光、生態光、服務光模式等。目前我國各地相繼開展了多種模式的示范,實踐證明,越是精細化、專業化的模式,綜合效益越明顯,可操作性越強。
涵蓋面過寬導致障礙頗多
中國能源報:光伏農業目前還是起步階段,您此前也說過,光伏農業的推廣比屋頂分布式光伏還復雜,您認為現在光伏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高祥根:首先是目前國內還沒有明確文件規定光伏農業享受哪些政策,只是參照設施農業享受補貼,實際執行上存在地區差異、理解差異;加之審批非常復雜,每個項目都需要經過十幾個以上的政府部門審批,嚴重影響項目推進速度。
二是技術創新與應用問題,目前還沒有專業的研究機構,只是分散在各部門、機構中的從業人員憑主觀熱情開展一些有限的研究,還沒有形成系統性、實用性的研究成果,沒有大規模在光伏農業項目中實際應用,加上農業本身是個大課題,又受到天氣、地域、環境等影響,光伏與農業結合的模式形式多樣,需要在多個分支模塊進行不斷探索與實踐才能總結出一些規律。
三是人才問題,目前我國科研院所、高校、職業技術學校等都沒有專門的光伏農業院系(專業)、學科,專業研究人才、實用型人才、培訓機制等都屬空白狀態。
四是標準問題,也是難度非常大的一個問題,光伏農業還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由于涉及面廣泛而復雜,制訂行業標準的困難可想而知。
但是,這些都是新興事物發展中必然出現的問題,隨著這一產業不斷發展,我相信都能迎刃而解。
應夯實產業的軟硬件基礎
中國能源報:現在光伏農業還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很多呼聲認為不能總是等這個行業出現問題后再制定標準,應該馬上建立行業標準予以規范,對此您怎么看?
高祥根:現在我國光伏農業發展還是起步階段,就像蹣跚學步的嬰兒,很多嘗試都是剛剛開始。
在我看來,光伏農業的標準制定需要具備一批模式差異化、地區差異化的成功案例;要有成熟的實踐群體;有可重復計量的數據、可復制的途徑及可操作的計量計算方法;要有專業化研究開發隊伍作為創新驅動;要有相對完善的政策體系等。
由于光伏農業涉及面太廣,因此光伏與農業結合的標準應當是按照局部的子模塊或分支模式制定,比如菌光、漁光、畜禽(牧)光等可能會先期出臺。
我認為短期內指望光伏農業標準全面出臺不符合客觀規律,還需要不斷探索,需要具備完善的基礎,在示范基地、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的基礎上總結經驗,為標準出臺提供硬件、軟件條件支撐。但標準肯定是需要的,需要分類指導、總結經驗,制定標準時要做到模塊化、精細化。雖然標準出臺艱難,但經過積累后再制定還是有信心的。
中國能源報:現在很多光伏企業都在布局進入這一領域,有關光伏農業的會議也不斷增多,但是普遍的情況是企業的光伏專家多,卻幾乎沒有農業專家,會議上也是寥寥幾位農業專家而已,這讓人覺得光伏農業還是為了光伏,您剛剛也提到了這一領域的人才問題,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高祥根:光伏農業必須有農業這一穩定的基礎作為支撐,如果農業的經營不穩定,光伏必然受影響。因此,必須以農業為立足點,不能本末倒置。現在參與光伏農業的農業專家確實為數不多,表明這個新興事物還沒有被農業行業所普遍認識。因此,我們不僅需要大力宣傳,更要大力推廣,通過實踐才能讓光伏農業在農業中真正熱起來,屆時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業專家投身到這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