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能源補貼是G20峰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4月舉行的化石能源補貼國際研討會上,專家們第一次把補貼的事掰扯的這么清楚。非化石能源也被扯了進來。不過,這次也不算躺槍。
中國社會科學院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秘書長劉強:
能源一直是中國的瓶頸部門,我們一直到2012年還在拉閘限電,一直是瓶頸部門。在這個過程中對于能源安全給予了很高的重視。在這種重視之下對它有很大的傾斜,這種傾斜也可以說是一種補貼,為什么
因為計劃經濟時期那個錢就是國家投了,由于剪刀差,比其他產品價格高,比農產品價格更高。這就是一種補貼。
在市場經濟時代,能源補貼的形式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第一,對生產領域的補貼。
我們有土地和生產環節的補貼,用于生產的土地價格被壓的非常低,比較中國和國外的話,國外一個項目從獲得土地到最后能夠實施這個項目,應該說要付出很大的土地成本,還有環境成本,還有談判帶來的時間成本,經常十幾年才能談成一個項目開工。
在中國,土地由政府直接拿過來,無償劃撥給企業,尤其能源領域都是國有企業和中央企業,直接拿過來土地以后,這對企業來講是非常大的成本節約。
環境成本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對環境的規制比較低,由此帶來的也是一種企業成本的減少。這是經濟學里講的社會成本和企業成本的差距。
這兩塊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性補貼,不是由政府直接給企業錢,而是政府的力量讓企業節約了很多的金錢,包括時間的成本。
第二個是資本補貼。
以前是國家投資,在市場經濟時代,國有企業融資成本非常低,遠低于社會平均成本,更低于民用企業的成本。而且它形成不良資產之后,可以由國家對它進行不良資產剝離,把優質資產留下,這帶來資本的補貼。
因為能源項目經常上百億投資,資本補貼如果有5%的利差,比如國有企業可以4%的成本拿到融資,民營企業最低也在8%以上,如果這4%去乘以100億,4個億也出來了,實際上遠不止于100億。能源總投資是萬億來計的。
第三個是現在未必注意到的,實際上是公共財政購買的能源服務。
如果我們看中國的投入產出表的話,由政府部門購買的能源服務的比例挺高的。這實際上是另外一種擔保,也可以視作一種補貼。
這些都是廣義補貼,而不是政府直接的,曾經也引起過爭議,現在他們也在提,油價太低了,需要補貼,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
看得到的補貼往往是很小的數,這背后隱藏的前三項實際上才是更大規模的補貼。
能源補貼對經濟結構和社會分配是很大的扭曲
在中國能源領域,尤其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遠遠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率。
市場經濟學理論來講,競爭最充分領域的利潤率應該是社會平均利潤率。在中國競爭最充分的領域就是服裝行業、紡織行業,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代表社會,如果大家完全競爭的話,它的利潤率也就時5%-6%的水平。
但是有兩個最高的,最高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當然,這是2013年的數據。
在正常的,沒有遭遇到國際低油價的情況下,它的利潤率達到46%,由于它在成本上夠節約,它的利潤率更高,唯一跟它相比的是煙草,煙草是33%的利潤率,這是社會結構的一種扭曲,這種扭曲是我們要面對的社會成本。
任何對生產的補貼都是錯的
我有一個觀點,我覺得從經濟學理論上是完全成立的,任何對生產的補貼實際上都是錯誤的。為什么
生產是典型的企業行為,企業需要承受它的決策是否對錯,它是否能夠盈利,而且任何的補貼一定是一個扭曲,因為你相當于從一個部門拿到錢給到另外一個部門,無論是對傳統的能源行業還是對新能源行業,這種補貼實際上都是對社會分配的扭曲,對資源配置的扭曲。
雖然說我們經常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比如說對傳統行業叫戰略支柱產業,對新能源行業叫戰略新興行業,但其實是有嚴重后果的,對傳統能源行業的補貼就造成了我們生產過度,而且產能過剩。
補貼的惡果不僅發生在傳統行業,也發生在新能源行業
為什么現在我們講供給側改革,這就是產能過剩。不僅發生在傳統行業,也發生在新能源行業。
2012年以來的光伏幾次危機實際上表現出來都是一種過剩,而且這種過剩是由于補貼造成的,尤其對生產領域,包括對土地和環境的補貼,造成了它非常小的代價就可以形成很大的產能。
這個產能一旦形成之后,就去搞惡性競爭,國內市場沒有啟動就會到國際上去銷售,最后一定會導致整個行業的崩潰,失去良性發展的動力。
過低的門檻會讓品質不好的產能也迅速形成,迅速進入市場,這是我們這些年一直出現的情況,也是沒有好好總結的一種代價。
補貼是對能源安全的根本破壞
原來能源安全政策一直講中國要立足國內資源,所謂國內資源就是以煤炭為主來維護能源安全,保障能源供給。但是我們在這種對生產的過度保護和補貼的情況下,導致我們煤炭資源已經過快的消耗。
我們一直號稱地大物博,直接證據就是中國煤炭多少,但實際中國煤炭情景遠不止如此樂觀。中國的煤炭總量是第三位,而且不是消耗之后第三位,原來就是第三位,美國和俄羅斯都比我們多,原來前蘇聯在的時候比我們還要多。
再看儲采比,現在我們僅剩三年,不到2020年我們就沒有煤炭了,如果沒有新的儲量出現的話,維持現有產量不變的話,等不到那個時候,從煤炭行業領域來講,1500米以下的煤炭基本上不能開采了,它已經不能作為可用的儲備來計算。
國內的煤炭已經不可靠了
所以說能源安全需要做一個重新的思考,我們不計代價的依賴國內資源去維持超出國內需求的生產,我們是第一出口大國,含義就是我們在為全世界生產。
我們在高峰時期幾乎主要產品50%左右的產能是在中國,50%左右的產量也在中國,我說的是制造業產品。比如電冰箱、洗衣機,基本上是50%,有的時候60%是中國提供的。現在汽車我們也是第一生產大國,不止為中國生產,還為全球生產。
這導致能源資源過量消耗,對我們未來的能源安全是一種透支。所以我們現在要思考的是,我們未來國內的煤炭已經不可靠了。
我們現在上大量煤化工、煤制氣,實際是完全錯誤的選擇,排除它的環境污染、資源代價、社會代價之外,對能源的過度消耗實際是透支未來的能源供給能力。
去產能最直接的辦法是減少補貼,對新能源的環境影響一樣要征稅
現在能源方面也存在產能過剩,供給側調整,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優化能源結構,通過優化能源結構來保障能源安全。
如何來去產能,最直接的建議實際上就是要減少各種各樣的補貼,包括暗補,跟土地和環境成本相關的暗補,直接的就是稅收,比如對排放征收稅收,這是最直接的辦法。
不只是對傳統能源,對新能源產生的各種環境影響一樣要征稅,只有征稅才能把成本有一個重新分配。
要實現稅負在各個部門的再平衡
我們原來大量的稅收成本加在了下游制造業,加在了居民頭上,而對上游綜合來講,稅收成本偏少,也會有增值稅,因為大量環境影響是由上游造成的,而對它的稅收負擔過低。
所以造成了上游利潤很高,下游是在生存線上。只有在這一點上實現它的再平衡,前些年經常講經濟再平衡,現在提的少一點,其實還是再平衡的過程。稅賦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再平衡。
我們經常提的是稅收重新分配,保證總體稅賦不要變化,而不是增加一個新的稅種而沒有減舊的稅種,比如增值稅現在營改增,要保證不增加企業和社會的成本。
但如果從去產能角度來講,稅收是一個最直接的手段,稅收和補貼是一正一反,是一回事。原來我們要把這個補貼取消掉,就會變成直接的稅收,也可以說不是稅收,因為你企業本來就造成了這樣的環境損害。
利用國際能源資源是降低補貼的有效辦法
第二個建議是加速能源之間的轉換,包括煤炭的替代過程。
第三個是要發展智能電網,智能電網的含義是會減少,如果真的建設好的話,它可以減少傳統能源,尤其煤的消費。西班牙的風電可以達到20%,基礎就是對智慧電網的提升。
第四個是建立和完善產業補貼評價體系,評估真實社會成本。
最后一個是,利用國際能源資源是降低生產補貼的有效辦法。在國內只要有生產這個補貼就很難去掉,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利益糾葛,包括工人下崗的問題,但實際現在國內的資源已經不夠了。
而且國內煤炭在品質上不如國外,含硫含磷都比較高,包括汞,利用進口煤炭替代,也可以利用現在油價比較低,天然氣價格比較低的時候,發展天然氣。這些東西都是減少國內補貼。如果采取這些辦法,我們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包括改善空氣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維護國家能源安全,都是可以做到的。
在利益的分配上,下游行業享受的太少了
從制造業來講,它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一個國家不應該把它的基礎放在資源性行業,也不應該放在房地產上,應該放在制造業行業上。只有制造業騰飛才是中國經濟的騰飛。
前十年我們走了一點彎路,但也不能說完全錯誤。應該說,在利益的分配上下游行業享受的太少了,這也是中國一直創新搞不起來的一個原因,把下游行業搞的生活在生存線上,死亡線上,它就不可能去搞創新了。
如果說通過化石能源補貼政策,在社會的利益重新分配上,做出有利于下游行業,有利于制造業,最終也有利于消費者的選擇,我認為是非常好的。
發改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
需求側沒有出問題,市場永遠是對的
要正確的解讀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并不是說需求側出了問題,并不是如此。
需求側沒有出問題,市場永遠是對的,只要搞市場經濟的人就要明白這一點,市場永遠是對的,你的供應出現問題就要進行供應側改革,供應無法滿足新的市場需要了,所以我們必須進行供應側改革,來實現新的市場需求。
舉一個特別簡單的道理,為什么現在提供應側改革,在2002年的時候不提,在1992年的時候不提
因為那時候是嚴重短缺的,包括2002年、2003年,2003年出現電力的嚴重短缺,現在是什么東西都多了,過去政府在做少的時候是有辦法的,比如不夠就生產?,F在多了,多的我要做好的東西,把壞的東西弄掉不要的時候,沒有辦法了。
你生產的東西,供應的東西,必須是符合市場發展的,現在供應多了消納不了,就要進行供應側改革,生產市場需要的東西。
市場永遠是對的,你供應的東西必須符合市場需要,你引導市場也行,改變市場也行,這是我簡單的評論。所以對于能源來說,電力體制改革也好,必須符合中國市場化改革推進的進程,單獨冒進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算法是不同的,好多東西是政府安排的
其實在G20框架下也好,中美對話談的化石能源補貼主要是貿易保護角度來看,這個補貼只是作為你本國國內并沒有太多限制,是公平的貿易前提下的東西。
中國的算法是不同的,中國現在還不具備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競爭基礎,好多東西都是政府安排的。
比方說火電的價格是國家核準的,你多做一點我就額外提一個要求,這沒有違反市場規則,也沒有犯錯誤,原來四毛一電價不脫硫,四毛二就脫硫,國家核準電價是按照這個標準核的,你如果要提新的標準我就要提新的要求。如果不是這樣,都是競價上網,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所以說那個補貼算不上補貼,你把它硬稱為補貼就不太對了。
舉一個例子,中國的油氣很多LNG長單,遠遠高于目前市場價格的水平,繼續按這個高價去賣,算不算市場補貼?如果算的話就是天價了,這個東西是非市場行為的東西,你把它硬拉為補貼就沒法說了,在同等的條件下去看補貼才能說清楚,否則說不清楚。
罵三桶油解恨,但決策者行為和企業行為要分開
實事求是講,把方法學東西搞清楚,把補貼搞清楚,分清企業行為和政府行為。
首先要把化石能源補貼概念搞清楚,別是雞同鴨講的情況,把補貼定義搞清楚。第二個是把補貼方法學搞清楚,方法學指的是不同機制下用什么方法來計算你的補貼才是合理的。
舉一個例子,我2007、2008年和美國人吵架,把軍艦開到波斯灣維護和平算不算化石能源補貼,他們都笑了。
所以方法學要搞清楚,不同體制不同機制條件下補貼計算方法學是不一樣的,哪些是政府做的,哪些是企業做的,不能把政府的錯誤歸到企業,也不能把企業的錯誤歸到政府。
我們罵罵三桶油挺解恨的,但沒想到三桶油的很多錯誤是因為政府。他們不是決策者,這是決策者的錯誤,或者決策者的行為和企業的行為要劃分開。
實事求是講,把方法學東西搞清楚,把補貼搞清楚,分清企業行為和政府行為,補貼批評的是政府行為,不是企業行為,政府補貼不是企業相互補貼。
一定要搞清楚政府哪錯了,政府哪個地方是不對的,政府哪個地方是需要完善的,把這些東西找出來,包括壟斷也好,這都是政府規定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秘書長劉強:
能源一直是中國的瓶頸部門,我們一直到2012年還在拉閘限電,一直是瓶頸部門。在這個過程中對于能源安全給予了很高的重視。在這種重視之下對它有很大的傾斜,這種傾斜也可以說是一種補貼,為什么
因為計劃經濟時期那個錢就是國家投了,由于剪刀差,比其他產品價格高,比農產品價格更高。這就是一種補貼。
在市場經濟時代,能源補貼的形式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第一,對生產領域的補貼。
我們有土地和生產環節的補貼,用于生產的土地價格被壓的非常低,比較中國和國外的話,國外一個項目從獲得土地到最后能夠實施這個項目,應該說要付出很大的土地成本,還有環境成本,還有談判帶來的時間成本,經常十幾年才能談成一個項目開工。
在中國,土地由政府直接拿過來,無償劃撥給企業,尤其能源領域都是國有企業和中央企業,直接拿過來土地以后,這對企業來講是非常大的成本節約。
環境成本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對環境的規制比較低,由此帶來的也是一種企業成本的減少。這是經濟學里講的社會成本和企業成本的差距。
這兩塊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性補貼,不是由政府直接給企業錢,而是政府的力量讓企業節約了很多的金錢,包括時間的成本。
第二個是資本補貼。
以前是國家投資,在市場經濟時代,國有企業融資成本非常低,遠低于社會平均成本,更低于民用企業的成本。而且它形成不良資產之后,可以由國家對它進行不良資產剝離,把優質資產留下,這帶來資本的補貼。
因為能源項目經常上百億投資,資本補貼如果有5%的利差,比如國有企業可以4%的成本拿到融資,民營企業最低也在8%以上,如果這4%去乘以100億,4個億也出來了,實際上遠不止于100億。能源總投資是萬億來計的。
第三個是現在未必注意到的,實際上是公共財政購買的能源服務。
如果我們看中國的投入產出表的話,由政府部門購買的能源服務的比例挺高的。這實際上是另外一種擔保,也可以視作一種補貼。
這些都是廣義補貼,而不是政府直接的,曾經也引起過爭議,現在他們也在提,油價太低了,需要補貼,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
看得到的補貼往往是很小的數,這背后隱藏的前三項實際上才是更大規模的補貼。
能源補貼對經濟結構和社會分配是很大的扭曲
在中國能源領域,尤其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遠遠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率。
市場經濟學理論來講,競爭最充分領域的利潤率應該是社會平均利潤率。在中國競爭最充分的領域就是服裝行業、紡織行業,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代表社會,如果大家完全競爭的話,它的利潤率也就時5%-6%的水平。
但是有兩個最高的,最高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當然,這是2013年的數據。
在正常的,沒有遭遇到國際低油價的情況下,它的利潤率達到46%,由于它在成本上夠節約,它的利潤率更高,唯一跟它相比的是煙草,煙草是33%的利潤率,這是社會結構的一種扭曲,這種扭曲是我們要面對的社會成本。
任何對生產的補貼都是錯的
我有一個觀點,我覺得從經濟學理論上是完全成立的,任何對生產的補貼實際上都是錯誤的。為什么
生產是典型的企業行為,企業需要承受它的決策是否對錯,它是否能夠盈利,而且任何的補貼一定是一個扭曲,因為你相當于從一個部門拿到錢給到另外一個部門,無論是對傳統的能源行業還是對新能源行業,這種補貼實際上都是對社會分配的扭曲,對資源配置的扭曲。
雖然說我們經常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比如說對傳統行業叫戰略支柱產業,對新能源行業叫戰略新興行業,但其實是有嚴重后果的,對傳統能源行業的補貼就造成了我們生產過度,而且產能過剩。
補貼的惡果不僅發生在傳統行業,也發生在新能源行業
為什么現在我們講供給側改革,這就是產能過剩。不僅發生在傳統行業,也發生在新能源行業。
2012年以來的光伏幾次危機實際上表現出來都是一種過剩,而且這種過剩是由于補貼造成的,尤其對生產領域,包括對土地和環境的補貼,造成了它非常小的代價就可以形成很大的產能。
這個產能一旦形成之后,就去搞惡性競爭,國內市場沒有啟動就會到國際上去銷售,最后一定會導致整個行業的崩潰,失去良性發展的動力。
過低的門檻會讓品質不好的產能也迅速形成,迅速進入市場,這是我們這些年一直出現的情況,也是沒有好好總結的一種代價。
補貼是對能源安全的根本破壞
原來能源安全政策一直講中國要立足國內資源,所謂國內資源就是以煤炭為主來維護能源安全,保障能源供給。但是我們在這種對生產的過度保護和補貼的情況下,導致我們煤炭資源已經過快的消耗。
我們一直號稱地大物博,直接證據就是中國煤炭多少,但實際中國煤炭情景遠不止如此樂觀。中國的煤炭總量是第三位,而且不是消耗之后第三位,原來就是第三位,美國和俄羅斯都比我們多,原來前蘇聯在的時候比我們還要多。
再看儲采比,現在我們僅剩三年,不到2020年我們就沒有煤炭了,如果沒有新的儲量出現的話,維持現有產量不變的話,等不到那個時候,從煤炭行業領域來講,1500米以下的煤炭基本上不能開采了,它已經不能作為可用的儲備來計算。
國內的煤炭已經不可靠了
所以說能源安全需要做一個重新的思考,我們不計代價的依賴國內資源去維持超出國內需求的生產,我們是第一出口大國,含義就是我們在為全世界生產。
我們在高峰時期幾乎主要產品50%左右的產能是在中國,50%左右的產量也在中國,我說的是制造業產品。比如電冰箱、洗衣機,基本上是50%,有的時候60%是中國提供的。現在汽車我們也是第一生產大國,不止為中國生產,還為全球生產。
這導致能源資源過量消耗,對我們未來的能源安全是一種透支。所以我們現在要思考的是,我們未來國內的煤炭已經不可靠了。
我們現在上大量煤化工、煤制氣,實際是完全錯誤的選擇,排除它的環境污染、資源代價、社會代價之外,對能源的過度消耗實際是透支未來的能源供給能力。
去產能最直接的辦法是減少補貼,對新能源的環境影響一樣要征稅
現在能源方面也存在產能過剩,供給側調整,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優化能源結構,通過優化能源結構來保障能源安全。
如何來去產能,最直接的建議實際上就是要減少各種各樣的補貼,包括暗補,跟土地和環境成本相關的暗補,直接的就是稅收,比如對排放征收稅收,這是最直接的辦法。
不只是對傳統能源,對新能源產生的各種環境影響一樣要征稅,只有征稅才能把成本有一個重新分配。
要實現稅負在各個部門的再平衡
我們原來大量的稅收成本加在了下游制造業,加在了居民頭上,而對上游綜合來講,稅收成本偏少,也會有增值稅,因為大量環境影響是由上游造成的,而對它的稅收負擔過低。
所以造成了上游利潤很高,下游是在生存線上。只有在這一點上實現它的再平衡,前些年經常講經濟再平衡,現在提的少一點,其實還是再平衡的過程。稅賦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再平衡。
我們經常提的是稅收重新分配,保證總體稅賦不要變化,而不是增加一個新的稅種而沒有減舊的稅種,比如增值稅現在營改增,要保證不增加企業和社會的成本。
但如果從去產能角度來講,稅收是一個最直接的手段,稅收和補貼是一正一反,是一回事。原來我們要把這個補貼取消掉,就會變成直接的稅收,也可以說不是稅收,因為你企業本來就造成了這樣的環境損害。
利用國際能源資源是降低補貼的有效辦法
第二個建議是加速能源之間的轉換,包括煤炭的替代過程。
第三個是要發展智能電網,智能電網的含義是會減少,如果真的建設好的話,它可以減少傳統能源,尤其煤的消費。西班牙的風電可以達到20%,基礎就是對智慧電網的提升。
第四個是建立和完善產業補貼評價體系,評估真實社會成本。
最后一個是,利用國際能源資源是降低生產補貼的有效辦法。在國內只要有生產這個補貼就很難去掉,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利益糾葛,包括工人下崗的問題,但實際現在國內的資源已經不夠了。
而且國內煤炭在品質上不如國外,含硫含磷都比較高,包括汞,利用進口煤炭替代,也可以利用現在油價比較低,天然氣價格比較低的時候,發展天然氣。這些東西都是減少國內補貼。如果采取這些辦法,我們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包括改善空氣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維護國家能源安全,都是可以做到的。
在利益的分配上,下游行業享受的太少了
從制造業來講,它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一個國家不應該把它的基礎放在資源性行業,也不應該放在房地產上,應該放在制造業行業上。只有制造業騰飛才是中國經濟的騰飛。
前十年我們走了一點彎路,但也不能說完全錯誤。應該說,在利益的分配上下游行業享受的太少了,這也是中國一直創新搞不起來的一個原因,把下游行業搞的生活在生存線上,死亡線上,它就不可能去搞創新了。
如果說通過化石能源補貼政策,在社會的利益重新分配上,做出有利于下游行業,有利于制造業,最終也有利于消費者的選擇,我認為是非常好的。
發改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
需求側沒有出問題,市場永遠是對的
要正確的解讀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并不是說需求側出了問題,并不是如此。
需求側沒有出問題,市場永遠是對的,只要搞市場經濟的人就要明白這一點,市場永遠是對的,你的供應出現問題就要進行供應側改革,供應無法滿足新的市場需要了,所以我們必須進行供應側改革,來實現新的市場需求。
舉一個特別簡單的道理,為什么現在提供應側改革,在2002年的時候不提,在1992年的時候不提
因為那時候是嚴重短缺的,包括2002年、2003年,2003年出現電力的嚴重短缺,現在是什么東西都多了,過去政府在做少的時候是有辦法的,比如不夠就生產?,F在多了,多的我要做好的東西,把壞的東西弄掉不要的時候,沒有辦法了。
你生產的東西,供應的東西,必須是符合市場發展的,現在供應多了消納不了,就要進行供應側改革,生產市場需要的東西。
市場永遠是對的,你供應的東西必須符合市場需要,你引導市場也行,改變市場也行,這是我簡單的評論。所以對于能源來說,電力體制改革也好,必須符合中國市場化改革推進的進程,單獨冒進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算法是不同的,好多東西是政府安排的
其實在G20框架下也好,中美對話談的化石能源補貼主要是貿易保護角度來看,這個補貼只是作為你本國國內并沒有太多限制,是公平的貿易前提下的東西。
中國的算法是不同的,中國現在還不具備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競爭基礎,好多東西都是政府安排的。
比方說火電的價格是國家核準的,你多做一點我就額外提一個要求,這沒有違反市場規則,也沒有犯錯誤,原來四毛一電價不脫硫,四毛二就脫硫,國家核準電價是按照這個標準核的,你如果要提新的標準我就要提新的要求。如果不是這樣,都是競價上網,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所以說那個補貼算不上補貼,你把它硬稱為補貼就不太對了。
舉一個例子,中國的油氣很多LNG長單,遠遠高于目前市場價格的水平,繼續按這個高價去賣,算不算市場補貼?如果算的話就是天價了,這個東西是非市場行為的東西,你把它硬拉為補貼就沒法說了,在同等的條件下去看補貼才能說清楚,否則說不清楚。
罵三桶油解恨,但決策者行為和企業行為要分開
實事求是講,把方法學東西搞清楚,把補貼搞清楚,分清企業行為和政府行為。
首先要把化石能源補貼概念搞清楚,別是雞同鴨講的情況,把補貼定義搞清楚。第二個是把補貼方法學搞清楚,方法學指的是不同機制下用什么方法來計算你的補貼才是合理的。
舉一個例子,我2007、2008年和美國人吵架,把軍艦開到波斯灣維護和平算不算化石能源補貼,他們都笑了。
所以方法學要搞清楚,不同體制不同機制條件下補貼計算方法學是不一樣的,哪些是政府做的,哪些是企業做的,不能把政府的錯誤歸到企業,也不能把企業的錯誤歸到政府。
我們罵罵三桶油挺解恨的,但沒想到三桶油的很多錯誤是因為政府。他們不是決策者,這是決策者的錯誤,或者決策者的行為和企業的行為要劃分開。
實事求是講,把方法學東西搞清楚,把補貼搞清楚,分清企業行為和政府行為,補貼批評的是政府行為,不是企業行為,政府補貼不是企業相互補貼。
一定要搞清楚政府哪錯了,政府哪個地方是不對的,政府哪個地方是需要完善的,把這些東西找出來,包括壟斷也好,這都是政府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