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光伏上網電價調整終于靴子落地。
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出通知,2017年1月1日之后,一類至三類資源區新建光伏電站的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65元、0.75元、0.85元,比2016年電價每千瓦時下調0.15元、0.13元、0.13元。此外,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和海上風電標桿電價不作調整。
近兩年,光伏業界圍繞光伏電價調整鬧得可謂“沸沸揚揚”。2016年下半年,流傳出一份名為《國家發改委關于調整新能源標桿上網電價的通知(意見稿)》。
《意見稿》提出,I類、II類、III類資源區的光伏上網電價將由2016年的0.8元、0.88元、0.98元分別下調至0.55元、0.65元、0.75元,而屋頂分布式“自發自用余量上網”和“全部自發自用”的補貼由目前執行的0.42元,下調至一類地區0.2元,二類地區0.25元,三類地區0.3元。
由于《意見稿》的降價幅度較大,業內議論紛紛。而此次發改委正式公布的價格,較上述意見稿規定的價格要高出不少。
“此次公布的電價超出了業界預期,降得不是特別厲害。”一位光伏企業從業人員向騰訊財經透露,《意見稿》發布后,業內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反映此舉對于企業投資意愿沖擊甚大。
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曾對騰訊財經表示:“雖然光伏上網電價下調是必然的趨勢,然而求意見稿中的光伏上網電價下調幅度過大,光伏電站的投資回報率將明顯下降。為了保障項目投資回報率,電站投資商或將趕在新電價實施之前,完成并網,明年上半年又將重復今年的630搶裝熱潮。”
所謂“搶裝潮”,源自2015年底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我國一類、二類資源區的地面光伏電站分別降低0.1元、0.07元,三類資源區降低0.02元。
《通知》還限定,2016年1月1日以后備案并納入年度規模管理的光伏發電項目,執行2016年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2016年以前備案并納入年度規模管理的光伏發電項目但于2016年6月30日以前仍未全部投運的,執行2016年上網標桿電價。也就是說,只要在“630”大限之前搶裝成功,就可以享受當前的優惠電價。
于是乎,2016年上半年我國光伏裝機量經歷了爆發式增長。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曾撰文指出,2016年二季度的裝機超過13GW,整個上半年的裝機超過了20GW,比去年同期增長3倍以上,總體形勢過熱。而下半年的增長空間則為5GW-10GW。
靴子終于落地。12月26日正式下發的文件顯示,2017年1月1日之后,一至三類資源區新建光伏電站的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65元、0.75元、0.85元。同時明確,今后光伏標桿電價根據成本變化情況每年調整一次。
“此次調價基本符合行業預期,有助于光伏行業平穩發展,分布式發展將提速,地面電站尤其是西部地面市場發展壓力依然很大,競價模式將會加劇競爭。”樂葉光伏董事長助理王英歌對騰訊財經說。
東方日升(300118.SZ)總裁王洪曾對騰訊財經表示,光伏標桿上網電價補貼下調是實現平價上網的必經階段,從長遠來看,這仍有利于促進光伏行業技術進步與成本下滑。而具體到分布式光伏來說,市場對分布式光伏的接受程度不高、屋頂協調難、融資貸款難、商業模式單一等諸多問題才是真正阻礙其發展的原因所在。
如何促進光伏發電成本進一步下滑?晶科能源全球副總裁錢晶對騰訊財經表示,產品技術的提升、智能運維以及專業化、規模化的運維模式、電站設計的進一步優化、低融資渠道的不斷拓寬、分布式光伏項目的普及、儲能技術及需求管理技術進步以及設備商、材料商的協同配合都將促使光伏成本大幅下降。
“未來光伏發電技術與效率仍然有著巨大的下降空間,但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在于拓寬低融資渠道。”錢晶強調,“受到限電風險、補貼資金不到位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低成本資本不愿意進入擁有良好商業模式與巨大商業機遇的中國光伏市場。”
“如果融資成本無法下降,那么光伏度電成本也不能實現下調,整個產業將更依賴于補貼,這就形成了產業的惡性循環。因此,克服限電、如約發放補貼、通過公平竟價機制實現合理電價,如此才能真正推動光伏度電成本盡快下滑,”錢晶表示。
11月7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按“分散開發、就近消納為主”原則布局光伏電站。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達1.1億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萬千瓦以上、光熱發電500萬千瓦。
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出通知,2017年1月1日之后,一類至三類資源區新建光伏電站的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65元、0.75元、0.85元,比2016年電價每千瓦時下調0.15元、0.13元、0.13元。此外,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和海上風電標桿電價不作調整。
近兩年,光伏業界圍繞光伏電價調整鬧得可謂“沸沸揚揚”。2016年下半年,流傳出一份名為《國家發改委關于調整新能源標桿上網電價的通知(意見稿)》。
《意見稿》提出,I類、II類、III類資源區的光伏上網電價將由2016年的0.8元、0.88元、0.98元分別下調至0.55元、0.65元、0.75元,而屋頂分布式“自發自用余量上網”和“全部自發自用”的補貼由目前執行的0.42元,下調至一類地區0.2元,二類地區0.25元,三類地區0.3元。
由于《意見稿》的降價幅度較大,業內議論紛紛。而此次發改委正式公布的價格,較上述意見稿規定的價格要高出不少。
“此次公布的電價超出了業界預期,降得不是特別厲害。”一位光伏企業從業人員向騰訊財經透露,《意見稿》發布后,業內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反映此舉對于企業投資意愿沖擊甚大。
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曾對騰訊財經表示:“雖然光伏上網電價下調是必然的趨勢,然而求意見稿中的光伏上網電價下調幅度過大,光伏電站的投資回報率將明顯下降。為了保障項目投資回報率,電站投資商或將趕在新電價實施之前,完成并網,明年上半年又將重復今年的630搶裝熱潮。”
所謂“搶裝潮”,源自2015年底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我國一類、二類資源區的地面光伏電站分別降低0.1元、0.07元,三類資源區降低0.02元。
《通知》還限定,2016年1月1日以后備案并納入年度規模管理的光伏發電項目,執行2016年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2016年以前備案并納入年度規模管理的光伏發電項目但于2016年6月30日以前仍未全部投運的,執行2016年上網標桿電價。也就是說,只要在“630”大限之前搶裝成功,就可以享受當前的優惠電價。
于是乎,2016年上半年我國光伏裝機量經歷了爆發式增長。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曾撰文指出,2016年二季度的裝機超過13GW,整個上半年的裝機超過了20GW,比去年同期增長3倍以上,總體形勢過熱。而下半年的增長空間則為5GW-10GW。
靴子終于落地。12月26日正式下發的文件顯示,2017年1月1日之后,一至三類資源區新建光伏電站的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65元、0.75元、0.85元。同時明確,今后光伏標桿電價根據成本變化情況每年調整一次。
“此次調價基本符合行業預期,有助于光伏行業平穩發展,分布式發展將提速,地面電站尤其是西部地面市場發展壓力依然很大,競價模式將會加劇競爭。”樂葉光伏董事長助理王英歌對騰訊財經說。
東方日升(300118.SZ)總裁王洪曾對騰訊財經表示,光伏標桿上網電價補貼下調是實現平價上網的必經階段,從長遠來看,這仍有利于促進光伏行業技術進步與成本下滑。而具體到分布式光伏來說,市場對分布式光伏的接受程度不高、屋頂協調難、融資貸款難、商業模式單一等諸多問題才是真正阻礙其發展的原因所在。
如何促進光伏發電成本進一步下滑?晶科能源全球副總裁錢晶對騰訊財經表示,產品技術的提升、智能運維以及專業化、規模化的運維模式、電站設計的進一步優化、低融資渠道的不斷拓寬、分布式光伏項目的普及、儲能技術及需求管理技術進步以及設備商、材料商的協同配合都將促使光伏成本大幅下降。
“未來光伏發電技術與效率仍然有著巨大的下降空間,但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在于拓寬低融資渠道。”錢晶強調,“受到限電風險、補貼資金不到位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低成本資本不愿意進入擁有良好商業模式與巨大商業機遇的中國光伏市場。”
“如果融資成本無法下降,那么光伏度電成本也不能實現下調,整個產業將更依賴于補貼,這就形成了產業的惡性循環。因此,克服限電、如約發放補貼、通過公平竟價機制實現合理電價,如此才能真正推動光伏度電成本盡快下滑,”錢晶表示。
11月7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按“分散開發、就近消納為主”原則布局光伏電站。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達1.1億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萬千瓦以上、光熱發電50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