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军事航空工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尤其是歼-20和歼-35这两款第五代隐形战斗机的生产进度,让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个东方大国。歼-20的生产线几乎不间断运转,年产量节节攀升,而歼-35也从研发阶段迅速迈向小批量生产。外国媒体对此反应强烈,有的惊叹于中国技术的突飞猛进,有的则担忧这背后隐藏的战略意图。
中国军用航空的历史足迹
中国的军用航空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候完全是“借船出海”的模式。苏联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米格-15、米格-17、米格-19和米格-21等战斗机陆续在中国的工厂里组装生产。
成都和沈阳的厂房里,工人们拿着苏联的图纸,敲敲打打地把这些飞机拼出来。那时的歼-2、歼-4、歼-6和歼-7,虽然能飞上天,但核心技术全是人家的,中国自己几乎没有设计能力。
展开剩余88%到了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专家和技术援助,中国航空工业一下子没了靠山。生产线停摆,技术人员只能靠着有限的资料和设备,硬着头皮摸索。歼-6和歼-7成了那个年代的主力,但说白了还是苏联设计的翻版,性能上跟西方差距不小。
70年代,中国开始试着自己搞研发,歼-8战斗机算是迈出的第一步。这款飞机在沈阳设计生产,虽然有了点自主的影子,但受限于材料和发动机技术,整体水平还是落后。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国的航空工业开始有点起色。歼-10的研发是个转折点,这款第四代战斗机融入了以色列和俄罗斯的技术,性能上终于能跟国际接轨。2003年,歼-10正式服役,成了中国空军的中坚力量。但真正让中国进入世界顶尖行列的,还是第五代隐形战斗机的研发。
1990年代末,中国启动了J-XX计划,目标直指美国的F-22和F-35。2008年,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拿下了歼-20项目。2011年,歼-20首飞成功,2017年正式服役,成为全球第二款投入使用的第五代战机。
差不多同时,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也在搞歼-35,最初是想做出口型战机,后来逐渐转为自用。2012年歼-35原型机首飞,2024年正式命名,2025年进入小批量生产。这两款战机的快速推进,标志着中国从“跟跑”变成了“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领跑”。
技术突破是这一切的基础。过去,发动机一直是短板,歼-20早期用的是俄罗斯的AL-31F发动机,性能受限。2023年,国产WS-15发动机量产成功,推力更强,隐形性能也更好。雷达和材料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比如高纯度碳化硅半导体晶体的应用,让歼-20的探测能力大幅提升。这些硬核技术的积累,加上生产线的升级,让中国有了同时造两款五代机的底气。
歼-20:生产线火力全开
歼-20是中国第一款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外形硬朗,性能强悍。2017年服役后,生产速度就没停下来过。到2025年,歼-20的年产量已经达到120架,总数超过200架,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美国F-22的总产量(187架)。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采用的是脉动生产线,效率很高,部件组装、测试到交付一气呵成。
歼-20的性能也很抢眼。它配备了PL-15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锁定目标。机载雷达系统先进,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2025年初,歼-20还展示了一次“野兽模式”,机翼下挂了8枚PL-15导弹,火力全开的样子让人印象深刻。这种多用途设计,让它既能空战,也能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产量和性能的双重提升,背后是技术的支撑。WS-15发动机的量产解决了动力问题,锯齿状喷嘴设计还优化了红外隐形效果。机身材料用上了先进的复合材料,重量轻了,强度却更高。生产线上的自动化设备也功不可没,工人操作机器人焊接和组装,效率比过去翻了好几倍。
歼-35:加速起飞的新星
相比歼-20的成熟,歼-35还算是个“新人”,但进展一点不慢。歼-35最初叫FC-31,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的自研项目,2012年首飞时定位是出口型战机。后来军方看中了它的潜力,改成了自用型号。2024年正式定名歼-35,其中歼-35A是陆基版,歼-35则是航母舰载版。
2025年,歼-35开始小批量生产,至少造了6架,编号到3506。3月份,歼-35在“福建”号航母上完成了电磁弹射测试,标志着中国海军航空兵正式迈入隐形时代。这款战机比歼-20小巧,机动性更好,配备WS-13E发动机,隐形性能也不错。内部武器舱能装PL-15和PL-10导弹,既能打空战,也能对地攻击。
歼-35的生产线还没完全铺开,但潜力很大。沈阳的工厂已经开始模仿成都的脉动生产模式,未来产量可能会快速增加。除了自用,歼-35还有出口计划,巴基斯坦已经表示要买40架,可能会抢占一部分国际市场。
外媒的“惊呼”:从赞叹到担忧
歼-20和歼-35的生产热潮,外媒自然不会视而不见,反应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外交家》杂志报道说,歼-20的年产量已经接近美国F-35的水平,显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强大规模化能力。《军事观察杂志》预测,歼-20总数未来可能突破1000架,成为全球最大的五代机机群。
但更多的声音带着担忧。《华盛顿时报》曾暗示,歼-35的部分技术可能来自美国,虽然没拿出证据。印度媒体则特别关注歼-20,称它对印度边境地区构成了威胁,尤其是在高原作战中。一些西方分析家认为,中国这么大规模造五代机,是想在南中国海和台湾海峡占据空中优势,为潜在冲突做准备。
也有媒体聚焦出口影响。《简氏防务周刊》指出,歼-35如果大量出口,可能冲击美国和俄罗斯的军贸市场。巴基斯坦和阿塞拜疆的采购意向,已经让一些国家开始警惕。总的来说,外媒的反应既有对技术的认可,也有对战略意图的猜测,语气里夹杂着惊讶和不安。
中国的战略考量:防御还是雄心?
中国为什么要这么拼命造歼-20和歼-35?官方的说法很明确: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歼-20的部署覆盖了中国五个战区,包括面向印度和日本的方向,显然有防御外部威胁的意思。歼-35上航母,则是海军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增强远海作战能力。
但外界的解读不完全买账。一些专家认为,中国这是要改变亚太地区的军事平衡。南中国海的争议水域,歼-20和歼-35的出现可能让周边国家感到压力。还有人觉得,中国想通过五代机展示技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甚至为未来的大国博弈做准备。
客观来看,中国的战略既有防御性,也有一定的主动性。周边环境复杂,美国、日本、印度都在加强军力,中国不可能坐视不管。同时,航空工业的进步也确实给了中国更多底气,无论是自用还是出口,都是实力的体现。
歼-20和歼-35的生产,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已经显现。日本和韩国紧急采购F-35,想在隐形战机领域跟中国抗衡。印度也在推自己的AMCA五代机项目,不过进度慢得很,估计得2035年才能成形。这种连锁反应,很容易演变成一场军备竞赛,让地区局势更紧张。
海军层面,歼-35上“福建”号航母后,每艘航母能带48架隐形战机,战斗力不可小觑。这可能会让美国在西太平洋的航母优势受到挑战。出口方面,歼-35如果卖得好,可能挤压美俄的市场份额,改变全球军贸格局。
但挑战也不少。发动机的性能还需要优化,比如WS-15和WS-13E在推力上跟西方顶级型号还有差距。大规模机群的维护、培训和后勤保障,成本高得吓人,经济压力不小。技术上虽然进步快,但跟美国比还有些距离,短期内完全超越不太现实。
歼-20不间断生产,歼-35加速推进,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也是战略的体现。外媒的惊呼,既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也是对未知意图的焦虑。未来,中国可能会继续优化战机性能,扩大生产规模,同时通过出口提升影响力。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官方一直强调和平发展,军事力量是为了自保和稳定。中国空军的崛起,正在改变亚太乃至全球的军事格局,接下来的发展值得所有人关注。
发布于:山东省合法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