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装修时,工人是否也曾说过“这里不能切,有钢筋”?而如果业主坚持要做,装修公司是否照做不误?最近,北京房山法院的一个判决,给全国家装行业投下一记重锤——装修公司即使在业主指定位置施工,发现墙内钢筋仍继续切断,造成房屋安全隐患的,也属根本违约,必须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这起案件看似普通,却折射出装修行业中长期存在的权责模糊地带。很多人以为“我出钱,你施工,责任我担”,但法院的判决明确告诉我们:专业之事,必须交给专业判断。装修公司不能以“业主让我做的”为借口,推卸其对房屋结构安全的基本责任。
案件事实清晰。北京张先生购置二手房后,与装修公司签订全屋翻新合同,总价6.6万元。原有装修拆除后,张先生指定了水电管路的开槽位置,工人在操作时发现墙内有钢筋,却未停止施工或主动沟通,而是继续切割,造成房屋多处结构性损伤。
事后,装修公司提出“焊接修复”方案,被张先生拒绝。他坚持要求解除合同,并索赔修复费、租金损失等28万余元。法院最终判决装修公司退还剩余装修款、支付修复费及房租损失合计6.3万元。尽管金额比业主诉求低,但法律立场鲜明:只要涉及房屋安全,装修公司不能盲从业主指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法院委托第三方进行的鉴定显示,墙体钢筋被切断会显著降低构件承载能力,对整体安全构成不利影响。也就是说,这不是简单的美观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隐患。
很多人不理解:明明是业主指定的位置,为什么责任却归装修公司?判决书中反复强调了一点:装修公司作为专业机构,负有“专业责任”。这包括识别风险、告知义务以及采取合理措施避免损害发生。发现钢筋仍继续切割,已构成明显过错。
这并不是说业主毫无责任。在装修过程中,业主也需尊重专业意见。但这起判决的重心在于明确:即便业主提出不合理要求,装修公司也有义务拒绝执行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操作。这就像医生不能因患者要求就乱开药,建筑师不能因甲方提议就违规设计——专业判断必须独立于客户意愿。
该案判决还呼应了近年来国家对房屋安全立法方面的不断加强。如《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装修人从事室内活动,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不得擅自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此外,《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均对房屋结构安全提出严格要求。
而从更广的视角看,这类判决正在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它提醒消费者:选择装修公司时不应只看报价,更要看其是否具备专业资质和施工规范;同时也警示企业:不能为了接单或省事,忽略结构安全这一底线。
现实中,类似“切断钢筋”的操作并不少见。不少装修团队为图方便,对待墙体开槽、拆改隔墙等操作缺乏严谨态度。有些甚至主动建议业主敲掉某墙、扩某门,却未告知潜在风险。这类行为一旦被查实,不仅面临民事赔偿,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
作为业主,如何避免类似问题? 一、选择正规装修公司,查看其资质案例,明确合同中的安全条款; 二、重要结构变动需提前咨询专业人士,甚至申请第三方鉴定; 三、施工中保持沟通,对工人提出的风险提示务必重视。
本案中还有一个细节:法院支持的“房租损失”一项,是基于修复和重新装修的合理期限及同地段租金水平酌情认定的。这说明,一旦发生结构损坏,带来的不仅是修复成本,还有时间成本、生活成本等一系列连锁损失。这些,责任方都须承担。
很多人以为“小装修不至于动结构”,但真正的危险往往藏在细节里。一面墙、一根钢筋、一道梁,都是支撑家的骨骼。一旦伤筋动骨,轻则开裂渗水,重则影响整栋楼的安全。北京这起判决,不仅是一例司法案例,更是一次公共安全教育。
装修的本质,是为了让家更安全、更舒适。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装修,都是本末倒置。这起案件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房屋安全没有小事,专业责任不容推卸。无论是业主还是装修公司,都须时刻绷紧这根弦。
最终,判决并未让任何一方“赢家通吃”,而是基于证据与法律,客观划分了责任。业主获得了合理赔偿,装修公司承担了应有责任。它用一纸判决书写了一个道理:在家的安全面前,没有人是旁观者。
合法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