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份的短短幾天,光伏行業卻經歷一場溫暖人心和一場振奮人心的重要會議:
一是,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組織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各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到場、50多位民營企業家代表參加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會議規格之高,座談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旗幟鮮明、擲地有聲。在營造民營經濟發展環境、解決民營經濟發展困難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完善政策執行方式、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等六方面政策舉措。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光伏企業“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
二是,11月2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組織召開了“太陽能發電: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成果”座談會,聽取有關方面對太陽能“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成果調整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會議上,國家能源局有關領導與參會人員進行了熱烈討論與充分交流,新能源司領導在最后總結中也提到了提振行業信心、明確補貼支持、提高規模指標、加速出臺政策、戶用單獨管理等方面內容。
兩場會議后,光伏行業似乎有從531新政后的“陰霾”中走出的跡象,但作為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的光伏人,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行業面臨的背景和問題:
背景1:“驅動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應體系盡早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2020年15%、2030達到20%、2050年達到50%以上的發展目標,堅定不移的推進節能減排、推動能源革命、減少化石能源消費,是我國能源消費和生產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在此背景下,我國積極推動電力市場化改革、實施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大力支持包括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以促進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費占比。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在國家能源戰略實施過程中,可再生能源發展也面臨著補貼支持資金不足、未能依法得到保障優先消納、跨省電能交易壁壘、電站運營考核要求提高等問題;實施上述發展目標需要傳統能源主體作為主力軍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需要各級電網公司制定并確保執行可再生能源消納計劃;需要地方政府進一步提高參與能源轉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主導和監管作用。
那么,如何保障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轉型中的發展地位,提高認識,進一步激勵高質量發展?如何才能有效解決補貼拖欠帶來的發展障礙,可否通過鼓勵支持金融手段創新,讓光伏企業提前拿到這筆“未來”的錢?如何確??稍偕茉磧炏认{水平,備受行業廣泛關注的“配額制”政策征求意見已經進行到第三輪,能否有效的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背景2: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調研顯示,在同等項目收益率的情況下,國外優秀項目電價要比國內低40%,甚至60%。除日照資源差異外,成本差異主要來源于資金成本(低50%甚至更多)、接并網差異、稅收補貼差異以及土地成本差異。目前,我國光伏電站項目投資中,非技術成本占項目總投資成本20%或以上,主要包括手續規費(居間費用)、土地費用、稅費、電網接入費用、補貼拖欠、融資費用等。且受國內新政影響,金融機構普遍縮減對光伏項目的信貸支持,“融資更難、融資更貴”問題凸顯,導致非技術成本占比日益增加,并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光伏發電投資成本下降關鍵因素。
2015-2020年地面光伏電站投資成本情況及預測
那么,如何促進提升金融界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信心,降低民營企業融資費率?能否通過政策聯動措施降低土地費用、手續規費,敦促電網公司依法履行無償承擔接并網的義務?在國家推動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的背景下,可否從稅費政策方面體現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
背景3: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成果座談會提出,將考慮提高光伏發電“十三五”規劃目標。從“嚴控規模”到“提振行業發展信心”,并不意味著光伏行業重復過去只重追求規模和速度的老路,繼續引導行業注重技術提升和成本下降、保證充分消納和補貼退坡的高質量發展態勢沒變,行業由粗放式發展需要朝精細化發展的態勢沒有變。2017年,國內市場歷史性突破53GW新增并網裝機容量,而一線組件企業組件制造業務凈利潤率卻不足1%;國內光伏上市公司三季度經營情況,逾七成企業凈利潤率下滑,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虧損經營;光伏制造業自2017年開始就已經進入微利時代。
那么,在保證產業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如何制定合理的市場規模目標,并能夠促使良幣驅逐劣幣?產業有效產能利用率達到多少,才能達到規模經濟效應?如何促使光伏制造業利潤空間回歸合理水平?怎樣看待企業落后產能淘汰型擴產與“綁架式”擴產?
背景4:自2013年起我國采用度電補貼政策支持光伏發電發展,在這5年左右的時間里,光伏發電的度電成本飛速下降,所取得的發展成績是驚人的。根據第三批“領跑者”項目招投標情況,光伏發電距離實現發電側平價上網已經不遠(從這個角度,那些片面的指責“光伏補貼不可承受”、“光伏發電不如**發電”的言論可以不要再提了)?,F階段,光伏發電全面進入平價上網時代只剩“最后一公里”,國家政策方面仍然需要對光伏發電給予一定量的補貼支持,以保證光伏產業穩定、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的光伏市場空間。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調研統計,在目前的系統成本、無補貼情況下,自發自用為主的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在中東部地區只有不到20%的項目可以實現內部收益率IRR≥8%,西部地區基本無法實現。而對于以普通居民為投資主體的戶用光伏系統,若無度電補貼支持,大部分地區項目投資回本周期超過10年;即便在部分省市有少量地方補貼的情況下,投資收益的吸引力依然很低,不能滿足市場穩定發展的需要。而目前行業中一些企業籌建的無不貼地面電站項目,由于融資、土地、接并網等非技術成本較高,項目進展并不順利,投資主體的積極性較差。在光伏發電補貼退坡機制實施大勢所趨的背景下,合理的把握退坡幅度和節奏,對行業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那么,在補貼資金不足的背景下,補貼退坡中如何避免光伏發電下游投資“過熱”?如何避免電價下調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搶裝潮”,引起產業供需失衡,為電站施工倉促埋下質量隱患?如何使補貼退坡機制與規模管理協調作用?
背景5:進入2018年以來,國際貿易形勢迎來了一些新的變化,從2018年1-9月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情況來看,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總額121.3億美元,同比增長19.4%;其中,組件出口量約34GW,約為產量的61.9%,已超過2017年全年出口量。這主要得益于,南美、中東北非等新興市場以及歐洲市場需求增長的拉動。中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消除,一大批企業轉戰歐洲光伏市場;中美貿易爭端,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美國市場受阻。
那么,大量企業涌入歐洲市場是否會引起價格廝殺,增加貿易摩擦風險?中美貿易爭端背景下,光伏產品出口形勢會面臨著哪些變化,企業如何應對? 海外市場形勢是否會形成與國內雙重疊加作用?
背景6:自2013年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分布式光伏的有利政策,戶用光伏市場從年安裝量不足2000套開始逐步增加,2015年底累計達到2萬套,2016年底累計安裝達到15萬套。2017年戶用光伏市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全國范圍內的戶用光伏累計安裝量達在50萬套以上(約4GW)。自2018年531新政后,戶用光伏市場發展基本停滯,主要表現有:(1)無補貼戶用光伏系統投資投資收益明顯下降,戶用光伏電站投資回報期超過10年,項目投資新引力下降;(2)戶用光伏市場規模銳減,大量從業人員失業、轉行。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調研統計,全國范圍內戶用光伏市場業務總量同比下降90-95%,大量經過1-2年培訓的和實踐的專業人員流失;(3)銀行縮減對戶用光伏業務的信貸支持,戶用經銷商、代理商經營困難,甚至倒閉、退出,從業的代理商、安裝商等同比減少超過80%;(4)大量存量戶用光伏項目無人運維,項目安全風險大幅提高,戶用光伏市場運維問題日益凸顯。
那么,如果戶用光伏單獨管理,如何界定戶用光伏發電項目?從政策制定層面,如何避免戶用光伏市場過度營銷甚至虛假宣傳、系統設計施工質量參差不齊、系統驗收及運維缺失等方面的問題?
背景7:2017年全國太陽能光伏發電量118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5.4%。太陽能光伏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例達到1.8%,光伏發電消納形勢明顯改善,棄光量、棄光率均有所下降,但棄光量依然達到67.4億千萬時,棄光率達到6.3%。2018年前三季度,棄光電量40億千瓦時,同比減少11.3億千瓦時,棄光率3%,同比下降2.7個百分點。雖然光伏發電棄電量和棄光率均有所改善,但局部地區消納矛盾仍普遍存在。
那么,各省市電網還有多少可供光伏、風電并網消納的空間?隨著滲透率越來越高,電網公司可以采用哪些手段改善新能源消納?近期,儲能在用電側消峰填谷、參與調頻市場方面的應用逐漸活躍,分布式光伏+儲能經濟性如何?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儲能前景如何?特高壓工程的建成投運是否能進一步提高新能源遠距離輸送能力?如何通過市場手段打破省間市場壁壘,持續擴大新能源跨省跨區交易規模?
一是,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組織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各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到場、50多位民營企業家代表參加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會議規格之高,座談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旗幟鮮明、擲地有聲。在營造民營經濟發展環境、解決民營經濟發展困難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完善政策執行方式、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等六方面政策舉措。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光伏企業“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

二是,11月2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組織召開了“太陽能發電: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成果”座談會,聽取有關方面對太陽能“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成果調整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會議上,國家能源局有關領導與參會人員進行了熱烈討論與充分交流,新能源司領導在最后總結中也提到了提振行業信心、明確補貼支持、提高規模指標、加速出臺政策、戶用單獨管理等方面內容。
兩場會議后,光伏行業似乎有從531新政后的“陰霾”中走出的跡象,但作為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的光伏人,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行業面臨的背景和問題:
背景1:“驅動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應體系盡早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2020年15%、2030達到20%、2050年達到50%以上的發展目標,堅定不移的推進節能減排、推動能源革命、減少化石能源消費,是我國能源消費和生產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在此背景下,我國積極推動電力市場化改革、實施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大力支持包括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以促進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費占比。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在國家能源戰略實施過程中,可再生能源發展也面臨著補貼支持資金不足、未能依法得到保障優先消納、跨省電能交易壁壘、電站運營考核要求提高等問題;實施上述發展目標需要傳統能源主體作為主力軍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需要各級電網公司制定并確保執行可再生能源消納計劃;需要地方政府進一步提高參與能源轉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主導和監管作用。
那么,如何保障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轉型中的發展地位,提高認識,進一步激勵高質量發展?如何才能有效解決補貼拖欠帶來的發展障礙,可否通過鼓勵支持金融手段創新,讓光伏企業提前拿到這筆“未來”的錢?如何確??稍偕茉磧炏认{水平,備受行業廣泛關注的“配額制”政策征求意見已經進行到第三輪,能否有效的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背景2: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調研顯示,在同等項目收益率的情況下,國外優秀項目電價要比國內低40%,甚至60%。除日照資源差異外,成本差異主要來源于資金成本(低50%甚至更多)、接并網差異、稅收補貼差異以及土地成本差異。目前,我國光伏電站項目投資中,非技術成本占項目總投資成本20%或以上,主要包括手續規費(居間費用)、土地費用、稅費、電網接入費用、補貼拖欠、融資費用等。且受國內新政影響,金融機構普遍縮減對光伏項目的信貸支持,“融資更難、融資更貴”問題凸顯,導致非技術成本占比日益增加,并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光伏發電投資成本下降關鍵因素。
2015-2020年地面光伏電站投資成本情況及預測

那么,如何促進提升金融界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信心,降低民營企業融資費率?能否通過政策聯動措施降低土地費用、手續規費,敦促電網公司依法履行無償承擔接并網的義務?在國家推動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的背景下,可否從稅費政策方面體現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
背景3: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成果座談會提出,將考慮提高光伏發電“十三五”規劃目標。從“嚴控規模”到“提振行業發展信心”,并不意味著光伏行業重復過去只重追求規模和速度的老路,繼續引導行業注重技術提升和成本下降、保證充分消納和補貼退坡的高質量發展態勢沒變,行業由粗放式發展需要朝精細化發展的態勢沒有變。2017年,國內市場歷史性突破53GW新增并網裝機容量,而一線組件企業組件制造業務凈利潤率卻不足1%;國內光伏上市公司三季度經營情況,逾七成企業凈利潤率下滑,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虧損經營;光伏制造業自2017年開始就已經進入微利時代。

那么,在保證產業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如何制定合理的市場規模目標,并能夠促使良幣驅逐劣幣?產業有效產能利用率達到多少,才能達到規模經濟效應?如何促使光伏制造業利潤空間回歸合理水平?怎樣看待企業落后產能淘汰型擴產與“綁架式”擴產?
背景4:自2013年起我國采用度電補貼政策支持光伏發電發展,在這5年左右的時間里,光伏發電的度電成本飛速下降,所取得的發展成績是驚人的。根據第三批“領跑者”項目招投標情況,光伏發電距離實現發電側平價上網已經不遠(從這個角度,那些片面的指責“光伏補貼不可承受”、“光伏發電不如**發電”的言論可以不要再提了)?,F階段,光伏發電全面進入平價上網時代只剩“最后一公里”,國家政策方面仍然需要對光伏發電給予一定量的補貼支持,以保證光伏產業穩定、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的光伏市場空間。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調研統計,在目前的系統成本、無補貼情況下,自發自用為主的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在中東部地區只有不到20%的項目可以實現內部收益率IRR≥8%,西部地區基本無法實現。而對于以普通居民為投資主體的戶用光伏系統,若無度電補貼支持,大部分地區項目投資回本周期超過10年;即便在部分省市有少量地方補貼的情況下,投資收益的吸引力依然很低,不能滿足市場穩定發展的需要。而目前行業中一些企業籌建的無不貼地面電站項目,由于融資、土地、接并網等非技術成本較高,項目進展并不順利,投資主體的積極性較差。在光伏發電補貼退坡機制實施大勢所趨的背景下,合理的把握退坡幅度和節奏,對行業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那么,在補貼資金不足的背景下,補貼退坡中如何避免光伏發電下游投資“過熱”?如何避免電價下調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搶裝潮”,引起產業供需失衡,為電站施工倉促埋下質量隱患?如何使補貼退坡機制與規模管理協調作用?
背景5:進入2018年以來,國際貿易形勢迎來了一些新的變化,從2018年1-9月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情況來看,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總額121.3億美元,同比增長19.4%;其中,組件出口量約34GW,約為產量的61.9%,已超過2017年全年出口量。這主要得益于,南美、中東北非等新興市場以及歐洲市場需求增長的拉動。中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消除,一大批企業轉戰歐洲光伏市場;中美貿易爭端,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美國市場受阻。

那么,大量企業涌入歐洲市場是否會引起價格廝殺,增加貿易摩擦風險?中美貿易爭端背景下,光伏產品出口形勢會面臨著哪些變化,企業如何應對? 海外市場形勢是否會形成與國內雙重疊加作用?
背景6:自2013年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分布式光伏的有利政策,戶用光伏市場從年安裝量不足2000套開始逐步增加,2015年底累計達到2萬套,2016年底累計安裝達到15萬套。2017年戶用光伏市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全國范圍內的戶用光伏累計安裝量達在50萬套以上(約4GW)。自2018年531新政后,戶用光伏市場發展基本停滯,主要表現有:(1)無補貼戶用光伏系統投資投資收益明顯下降,戶用光伏電站投資回報期超過10年,項目投資新引力下降;(2)戶用光伏市場規模銳減,大量從業人員失業、轉行。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調研統計,全國范圍內戶用光伏市場業務總量同比下降90-95%,大量經過1-2年培訓的和實踐的專業人員流失;(3)銀行縮減對戶用光伏業務的信貸支持,戶用經銷商、代理商經營困難,甚至倒閉、退出,從業的代理商、安裝商等同比減少超過80%;(4)大量存量戶用光伏項目無人運維,項目安全風險大幅提高,戶用光伏市場運維問題日益凸顯。

那么,如果戶用光伏單獨管理,如何界定戶用光伏發電項目?從政策制定層面,如何避免戶用光伏市場過度營銷甚至虛假宣傳、系統設計施工質量參差不齊、系統驗收及運維缺失等方面的問題?
背景7:2017年全國太陽能光伏發電量118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5.4%。太陽能光伏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例達到1.8%,光伏發電消納形勢明顯改善,棄光量、棄光率均有所下降,但棄光量依然達到67.4億千萬時,棄光率達到6.3%。2018年前三季度,棄光電量40億千瓦時,同比減少11.3億千瓦時,棄光率3%,同比下降2.7個百分點。雖然光伏發電棄電量和棄光率均有所改善,但局部地區消納矛盾仍普遍存在。

那么,各省市電網還有多少可供光伏、風電并網消納的空間?隨著滲透率越來越高,電網公司可以采用哪些手段改善新能源消納?近期,儲能在用電側消峰填谷、參與調頻市場方面的應用逐漸活躍,分布式光伏+儲能經濟性如何?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儲能前景如何?特高壓工程的建成投運是否能進一步提高新能源遠距離輸送能力?如何通過市場手段打破省間市場壁壘,持續擴大新能源跨省跨區交易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