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德國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法官裁定,晶科、REC和隆基在未與韓華Q-Cells簽署許可協議的情況下,在某些太陽能組件中使用了其專利鈍化技術侵犯了韓華Q-Cells的知識產權。法官支持韓華Q-Cells的申請,要求晶科、隆基、REC自檢自2019年1月30日以來在德國分銷的組件是否涉嫌該專利,同時韓華Q-Cells可以選擇銷毀這些侵權產品。
據了解,該裁決是中國光伏企業在歐洲專利EP 2 220 689的德國部分(稱為689專利)。韓華Q-Cells自2008年以來一直在研究鈍化技術,并利用該技術提高PERC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
早在2019年3月5日,韓華Q-Cells 就分別在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向當地法院提交了競爭對手晶科、隆基、REC侵犯其知識產權的訴訟。2020年6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法官發布337-TA-1151案最終調查結果,認定晶科、隆基、REC等未違反337條款,并終止調查。對此結果,韓華當即宣布將在10日內對這一決定提出復議。
而到目前為止,澳大利亞當地案件尚未作出裁決。
一、Perc專利戰如鯁在喉
韓華專利的核心是ALD鍍氧化鋁+PECVD鍍氮化硅的結構,以及用此結構來生產出來的太陽能電池,該技術主要應用于Perc電池中,而Perc電池早已成為主流電池工藝,據不完全統計,國內Perc電池產能在140GW左右,而陷于旋渦之中的隆基、晶科的Perc電池產能就分別有10GW和7GW左右,組件產能分別有14GW和15GW,規劃產能就更多了。
韓華專利案在德國的勝訴,也會對韓華在整個歐盟區的申訴結果產生較大的參考價值,若下一步歐盟區專利侵權勝訴,整個出口歐洲的光伏組件競爭格局都會重塑,晶科、隆基出口歐洲的PERC組件都會受到限制,同時面臨扣關,及專利追溯起訴和巨額罰款等損失。雖然韓華Q-cells專利有效性本身存在疑點,德國的侵權判決也存在逆轉可能,但是對晶科、REC和隆基來說,Perc專利戰還是如鯁在喉。
二、鷸蚌相爭,HIT或將得利
目前,Perc電池已經成為主流電池,也就是說Perc電池技術已經成為普通電池技術。而HIT技術最有望成為下一代電池主流技術。
異質結(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 HIT)太陽能電池是日本三洋公司1997年推出的一種商業化的高效電池設計和制造方法。異質結電池具有能量轉換效率高、簡單的低溫制造工藝、薄硅片應用、溫度系數和CTM低、可雙面發電等一系列優勢。經過Sanyo-Panasonic公司對本征a-Si∶H鈍化層、背部場結構、高電導高透ITO、陷光結構、金屬化柵線等關鍵技術的不斷優化,在2013年將SHJ太陽電池效率提高到24.7%,在2014年將IBC技術與HIT技術結合,研發出的HIT-IBC太陽電池最高效率達25.6%。在國內,杭州賽昂的SHJ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3.1%,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N-CZ硅片制備的SHJ電池取得23.5%的效率。
異質結電池實現低成本量產的關鍵在于設備國產化、提高良率和產能以及降低硅片、低溫銀漿、TCO靶材和清洗制絨化學品等成本。日本松下、上澎、晉能、福建金石和中智電力等已實現異質結電池量產。2018年,通威、愛康、彩虹等企業紛紛開建異質結電池產能,且均規劃了GW級產能布局,熱度可見一斑。國內廠商于2018年上馬諸多HJT電池廠能,一個重要原因是Sanyo的HIT電池基礎結構專利在2018年失去保護,他們將可以使用HIT電池結構和相應技術。
目前,各項消息都利好HIT:1、HIT設備國產化進展超預期;2、最新政策顯示(征求意見稿),新建電池產線效率要求大于23%;3、Sanyo的HIT電池基礎結構專利在2018年失去保護;4、Perc專利戰必然導致光伏龍頭隆基、晶科加碼HIT;5、新上電池線的投資者肯定選擇新賽道HIT。
參考文獻:1、SOLARZOOM光儲億:韓華Q-Cells專利戰:德國站勝訴 晶科、隆基、REC 被判PERC技術侵權;2、專利之戰?一文了解IBC、HIT、HBC等高效電池知識產權態勢
據了解,該裁決是中國光伏企業在歐洲專利EP 2 220 689的德國部分(稱為689專利)。韓華Q-Cells自2008年以來一直在研究鈍化技術,并利用該技術提高PERC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
早在2019年3月5日,韓華Q-Cells 就分別在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向當地法院提交了競爭對手晶科、隆基、REC侵犯其知識產權的訴訟。2020年6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法官發布337-TA-1151案最終調查結果,認定晶科、隆基、REC等未違反337條款,并終止調查。對此結果,韓華當即宣布將在10日內對這一決定提出復議。
而到目前為止,澳大利亞當地案件尚未作出裁決。
一、Perc專利戰如鯁在喉
韓華專利的核心是ALD鍍氧化鋁+PECVD鍍氮化硅的結構,以及用此結構來生產出來的太陽能電池,該技術主要應用于Perc電池中,而Perc電池早已成為主流電池工藝,據不完全統計,國內Perc電池產能在140GW左右,而陷于旋渦之中的隆基、晶科的Perc電池產能就分別有10GW和7GW左右,組件產能分別有14GW和15GW,規劃產能就更多了。
韓華專利案在德國的勝訴,也會對韓華在整個歐盟區的申訴結果產生較大的參考價值,若下一步歐盟區專利侵權勝訴,整個出口歐洲的光伏組件競爭格局都會重塑,晶科、隆基出口歐洲的PERC組件都會受到限制,同時面臨扣關,及專利追溯起訴和巨額罰款等損失。雖然韓華Q-cells專利有效性本身存在疑點,德國的侵權判決也存在逆轉可能,但是對晶科、REC和隆基來說,Perc專利戰還是如鯁在喉。
二、鷸蚌相爭,HIT或將得利
目前,Perc電池已經成為主流電池,也就是說Perc電池技術已經成為普通電池技術。而HIT技術最有望成為下一代電池主流技術。
異質結(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 HIT)太陽能電池是日本三洋公司1997年推出的一種商業化的高效電池設計和制造方法。異質結電池具有能量轉換效率高、簡單的低溫制造工藝、薄硅片應用、溫度系數和CTM低、可雙面發電等一系列優勢。經過Sanyo-Panasonic公司對本征a-Si∶H鈍化層、背部場結構、高電導高透ITO、陷光結構、金屬化柵線等關鍵技術的不斷優化,在2013年將SHJ太陽電池效率提高到24.7%,在2014年將IBC技術與HIT技術結合,研發出的HIT-IBC太陽電池最高效率達25.6%。在國內,杭州賽昂的SHJ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3.1%,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N-CZ硅片制備的SHJ電池取得23.5%的效率。
異質結電池實現低成本量產的關鍵在于設備國產化、提高良率和產能以及降低硅片、低溫銀漿、TCO靶材和清洗制絨化學品等成本。日本松下、上澎、晉能、福建金石和中智電力等已實現異質結電池量產。2018年,通威、愛康、彩虹等企業紛紛開建異質結電池產能,且均規劃了GW級產能布局,熱度可見一斑。國內廠商于2018年上馬諸多HJT電池廠能,一個重要原因是Sanyo的HIT電池基礎結構專利在2018年失去保護,他們將可以使用HIT電池結構和相應技術。

圖1 HJT產商規模
目前,各項消息都利好HIT:1、HIT設備國產化進展超預期;2、最新政策顯示(征求意見稿),新建電池產線效率要求大于23%;3、Sanyo的HIT電池基礎結構專利在2018年失去保護;4、Perc專利戰必然導致光伏龍頭隆基、晶科加碼HIT;5、新上電池線的投資者肯定選擇新賽道HIT。
參考文獻:1、SOLARZOOM光儲億:韓華Q-Cells專利戰:德國站勝訴 晶科、隆基、REC 被判PERC技術侵權;2、專利之戰?一文了解IBC、HIT、HBC等高效電池知識產權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