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起,人聲鼎沸的光伏賽道熱鬧非凡,行業大佬,紛紛擴產。無數懷揣野心的跨界者也蜂擁而至,試圖在這片藍海分得一杯羹。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為光伏本輪產能擴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數百GW的產能,談笑間,林立于中華大地。隱患,漸漸深埋,疊加蓄能。
2023年下半年,行業危機初現端倪,持續惡化。產能巨額存量與同質化競爭疊加效應,終于引燃價格戰導火索,也徹底引爆積蓄已久的中國光伏產業鏈隱患火藥桶。
2024年,光伏產業鏈墜入至暗周期。此刻光景,令人痛惜。
當下,能夠引導整個行業,走向下行周期拐點的,只能是那些憑借研發實力,布局差異化競爭并奉行長期主義企業。因此,只有諸如BC、HJT、鈣鈦礦等更高效的產品不斷提升市場占有率,才能引領行業跳出同質化競爭的價格戰,出清落后產能,將行業重新帶回到高質量理性發展的軌道上。
2025年4月27日,坐標北京,中電聯、德國萊茵TüV、鑒衡、愛旭股份、隆基綠能攜手召開《BC技術行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發布會,以坦誠相見的魄力,定義BC技術全產業鏈標準。
圖說:《白皮書》發布儀式
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沈輝主持會議,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世界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文忠,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文忠、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太陽能發電分會執行會長吳金華,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原新能源事業部副主任張曉朝,隆基綠能總裁、創始人李振國,愛旭股份高級副總裁徐新峰等行業大咖參加會議,分享技術突破成果,共話光伏未來。愛旭股份首席科學家王永謙博士,更是少見地亮相公眾視野,從專業角度,帶來了深入淺出的BC技術講解。
圖說:愛旭股份首席科學家王永謙博士
此舉不僅是實力的自信展示,亦是憑“一己之力”,于光伏“亂世之秋”力挽狂瀾的負重前行。
世紀新能源網奔赴北京,近距離感受,下行周期,愛旭、隆基橫刀立馬的豪情,并見證其憑借技術迭代和差異化策略引導光伏產業鏈春暖回溫的努力。
BC將迎來10年黃金生命周期
自晶硅太陽能電池誕生以來,業界便始終圍繞29.56%的理論轉換效率極限展開技術突破。歷經鋁背場(BSF)、PERC技術的迭代升級,行業發展至今已步入TOPCon與HJT技術路線的分野階段。而BC(背接觸)電池,則以迅雷之勢橫空出世,實現商業化,比預想的要早很多。
BC技術,是一種光伏電池結構技術,是指將金屬極移至電池背面,實現電池正面無柵線遮擋,使得電池正面全部用來吸收太陽光,從而提升轉換效率。
當下,BC電池早已經進入商業化階段,量產技術路線不斷迭代升級,憑借成熟的技術攻堅實力,成本不斷向TOPCon電池看齊,理論極限值已達到29.1%,距離29.56%的晶硅電池理論“天花板”所差無幾。毋庸置疑,BC技術,將是硅基電池高效發展的必經之路,無法繞開。
在擁有TOPCon產能的愛旭和隆基看來,BC技術已然成為硅基電池邁向高效化的必經之路?;诖伺袛?,兩家企業將TOPCon技術定位為過渡性解決方案,明確指出單晶硅電池的終極發展方向在于BC技術。唯有通過BC技術賦能,TOPCon、HJT等現有技術才能實現效率的進一步突破,持續逼近單結晶硅電池理論效率極限。
《白皮書》預測,2025年,BC組件的市場滲透率將達13%,而當下的BC技術還處于成長期,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提升空間。隨著BC組件市場滲透率持續攀升,保守估計,2030年其市場滲透率將達到62%%??紤]到未來BC疊層電池逐步商業化,保守估計BC技術將開啟長達十年的黃金發展期,成為推動光伏產業技術革新的核心力量。
試驗室、商業化效率排行
愛旭、隆基雙雙霸榜
在光伏電池技術競技場上,愛旭與隆基正以強勁實力印證BC技術優勢與廣闊前景,雙雙登頂國際權威榜單。
在NREL(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發布的“實驗室最佳電池轉換效率圖”中,隆基HBC電池以27.3%的效率雄踞單結晶硅電池榜首,充分展現出BC技術的適配性與技術潛力。
圖源:NREL
商業化賽道上,BC組件同樣表現搶眼,始終占據市場頭部地位。根據太陽能行業權威媒體TaiyangNews2025年3月公布的最新商業高效光伏組件排行榜,愛旭ABC組件(型號AIKO-G655-MCH72MW)以24.2%的轉換效率拔得頭籌,隆基HPBC2.0組件(型號LR7-72HYD 625-650M)緊隨其后,以24.1%的效率位列第二。兩大龍頭企業的BC組件長期穩居行業前三,成為市場"頂流"。
圖源:TaiyangNews
2025年3月,經ISFH(德國哈梅林太陽能研究所)認證,BC電池效率再次打破世界紀錄,達到27.81%,是最接近單結晶硅電池理論極限的技術。
實驗室數據體現技術潛力,而商業化效率則直接反映實際應用價值,BC 電池在兩大維度的優異表現,無疑確立了其在晶硅電池領域的領先地位。
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雙重突破,讓BC技術在眾多電池技術路線中的優勢一目了然。值得關注的是,針對業界爭議的雙面組件發電性能問題,《白皮書》也將展開全面而深入的探討。
雙面率不是BC組件短板
同版型功率較TOPCon高35W
2023年,雙面組件市場占有率提升至67.0%,成為市場主流。因此一場關于雙面率的爭論也就此展開。
從某個角度而言,雙面率可以理解成組件背面和正面的相似度是多少。
TOPCon采用的正背雙面接觸結構,柵線、電極分布于電池片兩面,因此背面遮擋率較低,但正面卻因為柵線遮擋,受光面積減少。
而BC則采用交叉指頭背接觸結構,柵線、電極全部在背面,因此背面遮擋率較高,但正面卻有3%~5%的提升。
雙面率越高,組件背部增益越高。但是僅用組件雙面率來評價性能優劣,顯然不夠嚴謹。在開始對比前,要從三個層面來理性理解雙面率的意義和適用性。
1.組件哪個面是發電主力?
不管是分布式還是集中式場景,組件正面都無疑是發電主力。BC電池正面無柵線的結構,使其較TOPCon高出3%~5%的增益。這也是為什么相同尺寸組件,BC功率和轉換效率都一定會比TOPCon高的原因。
2.BC、TOPCon正面效率差多少?
從各企業公布的信息來看,目前商業化BC組件的雙面率為75±5%,而TOPCon雙面率則為80±5%。因此兩者的差距,僅為5%。
3.雙面率之差帶來的背面增益到底有多少?
雙面率之差帶來的背面增益到底是多少,則需要帶入綜合發電能力這個指標,單獨考慮雙面率之差難免有失偏頗。
眾所周知,組件正面接受的陽光,是直射光。而組件背面接受的陽光,則是散射光和反射光,光線強度與能量無法與直射光線相比,相當于打了“骨折價”。
在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發布的IEC61215標準中,BNPI(雙面銘牌輻照度)?是用于評估雙面光伏組件性能的關鍵參數,指在標準測試條件(STC)下,組件正面接收1000W/m2輻照度的同時,背面接收135W/m2輻照度時的等效功率標定值。其核心作用是為雙面組件的銘牌功率提供科學統一的測試基準。
按照BNPI標準來看,組件背面接收的輻照度,僅為正面的13.5%,再疊加BC、TOPCon之間5%的雙面率差距,雙面率之差帶來的背面發電增益被進一步稀釋。
組件背面發電增益=背面輻照增益×雙面率×系統效率
根據PVsyst對全球多個地點進行電站應用場景組件背面輻照增益分析,會發現絕大多數項目中組件背面輻照遠低于13.5%。
從測試數據來看,組件背面輻照增益各典型場景項目背面輻照增益各不相同,沙地+跟蹤支架的背面輻照增益最高,也僅為9.02%。
不難看出,5%的雙面率提升,并不足以彌補TOPCon正面柵線占據寶貴受光面積造成的發電損失。反而是BC組件憑借優勢,在同版型組件功率輸出實現35W的顯著增益。
基于當前雙面組件的綜合功率測試方法的簡化公式:
綜合功率=正面功率+正面功率×雙面率×背面打光量
結合集中式項目主流場景建議,按照背面30W/㎡(水面)、60W/㎡(草地)、100W/㎡(沙地)的功率增益進行綜合功率計算,可以得出下表。
綜上,無論是只看正面功率還是綜合功率,BC組件功率均高于TOPCon產品5%以上。
從投資人或電站業主角度看來,雙面率僅是一個參數,而綜合發電能力才是與收益直接掛鉤的客觀指標。
電站運營期間的組件可靠性
才是業主增益的王道之選
在光伏電站復雜的應用場景中,遮擋、衰減、濕熱、強風等因素時刻威脅著電站的穩定運行。陰影遮擋會造成組件局部電流失衡,引發熱斑效應,加速組件老化;而長期的功率衰減,則會使發電效率逐年下降,直接削減收益。在濕熱地區,水汽滲透易造成組件內部電路短路,降低性能;強風肆虐時,組件還可能因結構強度不足而破損。因此,電站運營期間的組件可靠性,才是業主收益的王道之選。而BC組件,憑借自身優勢,在多個影響收益的痛點層面,真正能為業主收益保駕護航。
抗陰影遮擋出色
在光伏電站的實際運行中,植被搖曳、沙塵覆蓋、鳥糞堆積、異物阻擋以及組件相互遮擋等動態陰影問題,始終是影響發電效率的關鍵挑戰。傳統光伏組件采用的集中式旁路保護體系,存在明顯短板:一旦局部電池串遭受遮擋,旁路二極管便會強制導通,致使整串電池瞬間停止發電,引發系統效率呈階梯式暴跌。這種“一遮全?!钡倪B鎖反應,極大削弱了電站的發電收益與運營經濟性。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BC組件憑借革命性的本征并聯電路設計,構建起先進的電池級智能保護體系。其獨特的分布式微柵極結構,賦予每個電池單元獨立的旁路功能。當單片電池遭遇遮擋時,無需激活傳統串級保護裝置,僅通過局部等效二極管導通,就能迅速形成獨立電流通路,確保未遮擋區域的電池單元持續穩定發電。經權威實驗與實際項目驗證,BC組件將陰影損失精準鎖定在被遮擋電池單元的物理面積內,相比傳統組件,可減少高達34%的遮蔽功率損失,大幅提升復雜光照環境下的發電效率與系統穩定性。
實驗室測試數據進一步佐證了BC組件的技術優勢:在分別對BC組件與TOPCon組件進行單半片50%、100%遮擋及雙半片遮擋測試時,BC組件在遭遇單個電池片遮擋時,功率波動微乎其微;而TOPCon組件則出現顯著功率下滑。數據顯示,BC組件的抗陰影遮擋性能較TOPCon組件提升達34%。
這一顯著差異,源自BC技術對陰影效應的精細化能量管理策略。通過重構載流子輸運路徑,BC組件成功將傳統組件的“串級失效”模式,轉變為“點級失效”模式,即使在復雜陰影條件下,也能確保系統維持93%以上的有效發電面積。這種性能特點,使BC組件在高緯度地區、山地光伏電站等存在頻繁陰影移動的場景中優勢盡顯,可顯著延長系統年均有效發電時長。
在第三方權威機構的嚴苛測試下,BC組件抗陰影能力同樣出色。在局部遮擋場景下,BC組件單瓦發電量較TOPCon組件提升33%;面對立柱遮擋時,發電量提升也達到11%。
憑借優異的抗陰影遮擋表現,BC組件順利通過TUV萊茵權威認證,榮獲抗陰影遮擋測試ClassA級評級,彰顯其在復雜應用場景中的可靠性與技術領先性。
抗衰減性能優秀
研究表明,組件工作溫度每上升10℃,功率衰減速度將提升1.5-2倍,進而加速膠膜及金屬的長期老化速度,帶來膠膜分層、黃變、焊接強度變差等后果。
在長期衰減性能方面,BC組件展現出顯著優勢:其衰減率低至0.35%/年,優于TOPCon組件的0.4%/年。根據30年全生命周期衰減趨勢預測,第30年時,BC組件累計衰減量將比TOPCon組件低1.45%,這意味著BC組件在長期使用中能保持更高的發電效率與穩定性,為電站帶來更持久的收益保障。
抗濕熱能力強
組件濕熱測試通過模擬高溫高濕環境對光伏組件的影響,評估其在長期濕熱環境下的性能衰減和潛在失效模式。
BC組件:在85℃溫度和85%濕度的雙重條件下,持續測試1000小時后,平均功率衰減率1.21%。
TOPCon:在相同測試條件下,平均功率衰減率通常為1.31%。
《白皮書》表示,經第三方驗證,BC組件可靠性全面領先TOPCon,為BC組件全生命周期更穩定性能提供數據支撐。
2023年11月中國電研對BC組件和PERC組件在海南進行1年濕熱環境自然暴曬試驗,相同試驗條件下,1年后測試BC組件電性能參數,BC組件衰平均衰減0.67%,顯著低于1%。充分證明了BC組件在濕熱環境中應用的可靠性。(測試數據來自中國電研)
抗強風性出眾
強風,一直是光伏電站的“心腹大患”,一旦出現,將對電站造成極大的傷害,輕則組件隱裂,重則組件變形、滿目瘡痍。因此組件抗風能力也是電站業主比較關注的指標。
在國際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TüV南德的嚴苛見證下,尺寸為 1134mm×2382mm 的 BC 組件產品,成功通過了風速高達 64.4m/s(相當于 18 級超強風力)的風洞測試,一舉刷新風洞測試領域的行業紀錄。測試結束后,經嚴格檢查,BC 組件外觀完好無損,邊框毫無變形跡象,性能未出現任何衰減,亦未產生 EL 隱裂。這充分彰顯出,BC 組件在極端強風環境中的可靠性,遠高于行業常規光伏組件。
在《白皮書》中,還有BC組件抗熱斑、抗隱裂、LCOE降本、多氣候帶實證、低入射角光照條件(IAM)表現等相關內容及數據,全面公布了BC組件的相關性能,并闡述了其優秀的實戰表現。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展示了,感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白皮書》。
懷大局觀心系產業鏈健康發展
才是真的熱愛
回溯愛旭與隆基的BC技術發展歷程,一路走來,荊棘密布。
從實驗室的技術攻堅到中試線的反復調試,從產業生態的協同構建到生產成本的突破性降低,從技術瓶頸的艱難突破到大規模商業化落地,每一步都充滿著艱辛。
作為擁有可觀TOPCon產能的行業巨頭,愛旭與隆基毅然轉向BC技術賽道,無異于主動打破現有優勢格局。但在愛旭與隆基的戰略視野中,同質化競爭帶來的短期利益遠不及技術革新的長遠價值。深耕行業多年的發展歷程表明,這兩家企業始終堅守清晰的戰略定力,在技術路線選擇上有著明確的長期主義導向。
推動BC技術迭代,不僅源于對光伏產業的赤誠熱愛,更是基于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與前瞻性布局。面對技術攻關的重重難關與市場層面的種種質疑,他們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將最大的競爭對手鎖定為自我突破。憑借宏大的產業格局與專注的創新精神,從全產業鏈健康發展的高度出發,在技術創新的道路上篤定前行。
無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巔。
當BC果實瓜熟蒂落,愛旭和隆基盡管要面對短期盈利受挫,仍以敢為天下的氣魄,率先跳出低質同質化競爭,推動落后產能出清,為整個行業煉出下行周期“回春丹”,引領產業鏈復蘇。
衷心希望,中國光伏產業,少一些內耗,多一些創新,涌現出更多愛旭、隆基。
唯有先進產能不斷推動產業技術創新、迭代,才能不斷強化、鞏固中國光伏企業在國際舞臺的地位及影響力,持續以高質量發展引導行業發展,讓新質生產力永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