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華能集團2020年度5GW光伏組件和逆變器框架協議采購中標候選人公示。組件標段,晶澳、正泰、英利、隆基、億晶、晶科入選中標候選人;逆變器標段,山東新朗華科技有限公司(華為),上能電氣、陽光電源、科士達入選中標候選人。詳情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標候選人公示并未顯示單瓦價格。而在評標時,由投標企業對組件各標段四種板型的組件分別投出對應單價,再根據板型A綜合單價×0.48+板型B綜合單價×0.16+板型C綜合單價×0.28+板型D綜合單價D×0.08來計算綜合單價(詳細開標信息請點擊:華能5GW組件集采:綜合單價攀至1.58元/瓦,440瓦雙面“驚現”1.765元查看)。
實際上,華能是幾大央企中最后一家進行組件集采的,組件報價相對較高。根據標書規則,各標段三名中標候選人中,原則上第一中標候選人為中標人,第二、第三中標候選人作為備選。有效期內,第一中標候選人無法滿足項目要求時,招標人有權按照中標候選人順序,將全部或部分容量依次授標給第二、第三中標候選人。
不過據光伏們了解,目前華能已與預中標企業進行了約談,據知情人透露,各標段的三家中標候選人均有機會供貨,需根據各家產能、價格以及項目進度情況而定,“價格以投標價為準,甚至還略低一些,即使按照投標價,目前組件企業也是略虧”。
隨著華能集團公示中標候選人,五大四小組件集采暫時告一段落。光伏們匯總了中核、中廣核、大唐、三峽新能源、華電、國家電投、華能7家投資企業共計25.2GW的企業組件集采預中標情況,詳情如下:
需要強調的是,目前華能集采各家的供貨容量尚不明確,如果第一候選人在價格、產能等方面匹配度較高,訂單仍以第一中標候選人為主,故上述表格均以第一中標候選人中標進行核算。
在目前超25.2GW組件集采中,一線組件企業仍是最大贏家,并且集中度在逐步提高。僅前五家企業就拿下了超20GW訂單規模,占比超過80%。
其中,隆基以5676.86MW的預中標訂單規模穩居第一;晶澳、天合、億晶光電持續維持著其在央企集采中的第一梯隊位置;東方日升通過2.5GW的預中標規模,也進入央企組件集采TOP 5梯隊。而連續四年蟬聯組件出貨冠軍的晶科能源,其訂單交付更偏重于海外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各央企集采中,目前全球唯一實現疊瓦組件量產出貨的環晟光伏,以1.02GW的規模位居第七,這也是國內首個GW級的疊瓦組件訂單。據悉,此次供貨將以G12疊瓦組件為主。
很顯然,隨著組件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市場,一線組件企業的優勢正逐漸凸顯,這不僅體現在產能、價格、品質等方面,品牌影響力的作用也在持續提升,而二三線企業即將面臨著生存之爭的殘酷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標候選人公示并未顯示單瓦價格。而在評標時,由投標企業對組件各標段四種板型的組件分別投出對應單價,再根據板型A綜合單價×0.48+板型B綜合單價×0.16+板型C綜合單價×0.28+板型D綜合單價D×0.08來計算綜合單價(詳細開標信息請點擊:華能5GW組件集采:綜合單價攀至1.58元/瓦,440瓦雙面“驚現”1.765元查看)。
實際上,華能是幾大央企中最后一家進行組件集采的,組件報價相對較高。根據標書規則,各標段三名中標候選人中,原則上第一中標候選人為中標人,第二、第三中標候選人作為備選。有效期內,第一中標候選人無法滿足項目要求時,招標人有權按照中標候選人順序,將全部或部分容量依次授標給第二、第三中標候選人。
不過據光伏們了解,目前華能已與預中標企業進行了約談,據知情人透露,各標段的三家中標候選人均有機會供貨,需根據各家產能、價格以及項目進度情況而定,“價格以投標價為準,甚至還略低一些,即使按照投標價,目前組件企業也是略虧”。
隨著華能集團公示中標候選人,五大四小組件集采暫時告一段落。光伏們匯總了中核、中廣核、大唐、三峽新能源、華電、國家電投、華能7家投資企業共計25.2GW的企業組件集采預中標情況,詳情如下:

需要強調的是,目前華能集采各家的供貨容量尚不明確,如果第一候選人在價格、產能等方面匹配度較高,訂單仍以第一中標候選人為主,故上述表格均以第一中標候選人中標進行核算。
在目前超25.2GW組件集采中,一線組件企業仍是最大贏家,并且集中度在逐步提高。僅前五家企業就拿下了超20GW訂單規模,占比超過80%。
其中,隆基以5676.86MW的預中標訂單規模穩居第一;晶澳、天合、億晶光電持續維持著其在央企集采中的第一梯隊位置;東方日升通過2.5GW的預中標規模,也進入央企組件集采TOP 5梯隊。而連續四年蟬聯組件出貨冠軍的晶科能源,其訂單交付更偏重于海外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各央企集采中,目前全球唯一實現疊瓦組件量產出貨的環晟光伏,以1.02GW的規模位居第七,這也是國內首個GW級的疊瓦組件訂單。據悉,此次供貨將以G12疊瓦組件為主。
很顯然,隨著組件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市場,一線組件企業的優勢正逐漸凸顯,這不僅體現在產能、價格、品質等方面,品牌影響力的作用也在持續提升,而二三線企業即將面臨著生存之爭的殘酷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