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為助力能源轉型,落實碳中和目標,10月22日,CNNE2020第五屆東北能源經濟轉型與發展峰會在長春舉行,百家新能源企業齊聚。峰會由吉林省風能太陽能學會、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智庫聯合主辦,以“協同創新 加速轉型”為主題,來自全國電網、光伏、氫能、風電等領域的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參加了此次會議。
該會議是為貫徹落實以技術創新驅動、技術引領,深度踐行“能源環保一體化”戰略方針,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利用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著眼經濟發展需要和能源結構調整,加快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的綜合性新能源峰會。

世紀新能源網總編、吉林省風能太陽能學會副理事長張松在其致辭中表示,峰會至今已經成功舉辦四屆,力求聚集國內行業專家和企業家的智慧,為產業界搭建跨學科、跨行業、跨部門的交流平臺,共同探討新能源、新經濟、新業態在政策、技術和商業模式等方面的成功經驗,進而為東北能源經濟轉型期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創新的探索。世紀新能源網作為產業的觀察者和鑒證者,牢記自身使命,踐行新能源媒體的責任,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愿意打造中國能源行業后端中央廚房,為中國能源行業發展貢獻力量。
針對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背景下,我國近中期風電光伏產業投資形勢與政策分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陶冶做了主旨報告。
陶冶率先分析了2021年-2025年新能源的發展形勢。其認為在“十四五”期間風、光在能源電力發展中處于優勢地位,將成為推進電力市場化、儲能、微網、增量配網、綜合能源服務的關鍵動力。
對于2021-2030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時序及發電量,陶冶個人判斷為2025年和2030年,我國電源總裝機分別達到28.6和36億千瓦(不含抽蓄);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分別提升至50%和60%;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分別提升至53%和63%;2025年和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分別提升至34%和42%(非水電電量占比分別為18.9%和27.7%);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分別提升至39%和48%。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太陽能發電試驗與檢測室主任張軍軍做了主題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挑戰與應對》的主旨演講。張軍軍講到2020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發布,能源安全納入國家安全戰略,我國能源產業發展進入新的轉型期。能源結構發生變化,能源消費中非化石能源的份額逐漸上升,尤其是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份額上升。根據預測,2030年全國新能源總發電量將達到20%,2050年高達48%。高比例新能源電量的電力系統將從局部逐漸向全國拓展。
張軍軍指出,高比例新能源并網存在的問題也相對明顯,首先新能源機組數量大、型號多,全型號認證難以實施;其次,電站容量大、電壓等級高,故障穿越能力無法測試驗證;第三,發電設備實際運行性能與型式試驗不一致,在役新能源發電設備控制軟件版本混亂、實際運行與型式試驗特性一致性差,基于型式試驗結果的并網認證有效性難以保證。
中國電建集團吉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總經理李欽偉詳細介紹了吉林省“十四五”規劃發展方向。
李欽偉介紹,吉林省“十四五”規劃發展方向堅持“統籌資源、多規合一、深化布局、協同發展”的規劃原則。重視與國土空間、生態環境等外部規劃的銜接;重視與能源規劃、電力規劃等各能源品種的規劃銜接;重視與各地政府、開發企業的規劃銜接。將通過吸引傳統和新型高載能企業落戶、探索新能源制氫的消納模式、加大外送電力的協調力度、發展電動汽車、清潔供暖等方式,促進電力消納。
白城市能源局副局長田秀華現場為大家介紹了白城市打造北方氫谷介紹及下一步工作規劃。田秀華詳細介紹了規劃目標。2021-2025年為產業成長期,到2025年末,累計新增固定資產投資500億元,實現產值近200億元。用于制氫的新能源裝機規模190萬千瓦,年制氫量達到12萬噸。2025-2035年為產業成熟期,到2035年末,累計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000億元,實現產值近2000億元。用于制氫的新能源裝機規模1200萬千瓦,年制氫量達到77萬噸,潛在制氫能力達百萬噸規模。采用“新能源制氫輕度并網”模式。無論是風能制氫還是光伏制氫,加氫站出口的氫氣價格每公斤達到35元,目前和汽油相比具有競爭能力。
未來白城市計劃開展推動白城—長春氫能走廊建設、爭取白城清潔能源制氫列為國家級示范、在白城率先開展天然氣摻氫國家級試點、組建吉林省城市群申報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等工作。
西安隆基清潔能源副總經理陳曦做了“先進光伏技術助力東北能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旨報告。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光伏行業巨頭隆基的發展歷程、成績和項目。
在圓桌論壇中,陳曦表示非??春脰|北清潔能源的前景,有一定的土地資源和消納空間,還有北方氫谷的助力,新能源空間較大。隆基亦期望為東北新能源的發展做出貢獻。在東北將致力發展“光伏+”,結合制氫、取暖、現代農業,探索更多可能性,讓更低度電成本的電力促進發展。
白城市能源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民做了《創新機制、積極引領,全面開啟基地建設新模式》的主題報告,與與會者全面分享了領跑者基地的建設歷程?,F今領跑者兩期項目都已并網,并且取得了較好成績,對于如何做好運維,從而保證電站的穩定運行,持續發電,張民介紹在領跑者基地中,選擇更優的運維方式,諸如智能巡檢機器人、智能清掃機器人等智能設備投入其中,打造智慧運維,做到提前發現,提前介入,降低停機時間。
李欽偉作為全程參與白城領跑者基地設計和建設者之一,其強調正是在多方的配合和協作下,領跑者基地才得以順利實施。吉林省新能源現階段發展進入平穩時期,而十四五時期將呈現上升階段,但土地和接入條件是工作難點。
現今,正泰在白城有兩大光伏領跑者項目落地,作為投資企業的代表,正泰新能源北部光伏區域總經理石云講到項目能夠如期并網,離不開白城市政府、能源局、吉林院的支持和幫助,正泰看好白城的營商環境。在十四五期間,正泰爭取投建更多項目,在東北地區規劃800MW左右開發量。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光伏業務中國地區內蒙&東北片區總經理柳怡恒講到,社會步入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產業是華為長期堅持和致力的產業。迄今為止,AI智能檢測、圖像識別、關斷等都在光伏中運用,這些智能手段和方式的運用有效提升了發電量,降低運維成本和LCOE,進而為客戶帶來更多的收益。
作風國內風電行業的翹楚金風科技參與東北地區風電項目已多年,金風科技風電產業集團總經理助力王棟看好東北的風電市場,認為東北地區未來集中式、大基地風電會有更好的發展。隨著風電產業鏈的完善,以及科學合理的規劃,自然會水到渠成,也會為更多的企業提供更好的借鑒。
華為智能光伏中國區解決方案銷售部副總工曠鍵帶大家進一步了解了華為的布局和成績,相關數據顯示:華為智能光伏發貨量連續五年全球第一,截止2020 年 6 月 發貨量達130GW。曠鍵講到,隨著光伏進入平價時代,光伏電從“補充電”成為“主力電”,在發電側方面光伏指標向火電靠攏,光儲融合成為行業大勢。而在大型地面電站中,華為AI加持光儲融合,持續降低LCOE ,并網友好。系統發電量提升不低于2%,運維效率提升50%,設備可用度達99.996%。
天合光能產品市場高級經理唐正愷在其技術報告中講到,隨著平價上網時代的到來,組件選型對光伏系統的影響明顯。2020年500W組件的使用,初始投資單位能夠降低0.95元,組件價格直接帶來電站投資成本降低,而組件選型間接帶來系統其它成本降低。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及高發電量,且能保持低成本的組件產品,是促使光伏發電進入平價時代的關鍵。天合至尊組件系列強力助力平價時代。
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主任設計師王向麗博士對氫氣的安全策略做了詳細的講解。王向麗介紹,為確保安全,加氫站在選址和布局時,要做好加氫站氫氣工藝設施與建筑物、構筑物之間的防火距離以及加氫站內設備之間的防火間距;氫氣壓縮機、儲氫罐、加氫機等加氫設備要確保安全;加氫站零部件及管路附件材質選擇抗氫脆材質;加氫站要注意防泄漏、防靜電、防火;確保運行制度安全。

中國一汽研發總院燃料電池系統開發工程師浦及在介紹一汽燃料電池企業研發與應用的同時,指出了現今燃料電池所面臨的挑戰。燃料電池發動機在性能問題、成本問題方面表現突出,氫能產業鏈則存在著體系不健全、使用成本高、政策法規缺失等問題。

明陽智能解決方案工程師林煥乾做了《創新助力平價大基地的加速發展》的技術報告。其講到風電項目的發展趨勢之一便是大基地,但是大基地項目開發面臨著多重挑戰。在開放模式上面臨著開發經驗少,沒有參考工具的困難。且區域跨度大,資源分布不均、地形復雜等因素又加深了大基地開發的復雜程度。資源是否充分利用、度電成本是否最低等導致評估難度較大。而整體規劃的準確性、微觀選址、機組選型、方案設計優化等則決定了能否充分挖掘價值。提升發電水平,提高機組高效性、可靠性,降低建設成本,以及運維保障等均成為影響LCOE的因素。
金風科技風電產業集團產品總監張才盛在其報告中指出:我國運行15年及以上的風電場合計容量約56.3萬千瓦(約700臺),運行10-15年間的合計容量約792.2萬千瓦(約9000臺),未來五年運行15年以上的項目容量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中國技改替換市場在2018到2020年將處于緩慢起步階段,2020-2025年期間將穩健上升,在2025年之后整個市場將急劇上升,2025年國內開始每年800萬kW容量機組退役及大量低效老機組。
遠景能源產品市場經理李潛葛博士做了《基地型風電項目定制優化設計》的技術報告。其講到機組的定制針對某個具體的風場而言,對算力有極高的要求,選擇項目適用的風機功能點能夠精準降本,而數字化風場設計可實現精準降本,基于風況的塔筒基礎定制優化、多升壓站智能規劃與線路設計、道路與平臺智能尋優降本等都將助力精準降本。
東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張立棟則向大家詳解了激光雷達技術在風電行業的應用。張立棟認為使用激光雷達技術優勢明顯,其總結:機組容量越大,使用激光雷達經濟性越高;雷達生命周期內(5~8年),對業主來講3年內回本才有經濟意義;在當前電價下(0.57),發電量提升4%及以上,才能做到3年內回本;對于部分發電量差的項目,年等效小時數2000左右,即使發電量提升4%,也難以在3年內回本;若雷達價格下降為20萬,雷達回本時間能縮短0.6~0.8年;平價項目,以蒙西脫硫電價0.3525為例,雷達價格20萬,發電量提升4%,能在2年內回本,對于未來平價項目意義重大。
中國電建集團吉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資源規劃專工曲炯輝向大家介紹了吉林省風電項目選址注意的事項并提出了積極的建議:第一,重點支持西部白城、松原、四平等資源豐富、未利用地多的地區建設新能源平價基地,適時開展中東部地區分散式風電項目布局。第二,優先采用未利用地進行風電項目開發,涉及農用地,與當地國土明確土地補償和稅金,避免概算漏項或計列不夠;涉及林地、草地、濕地等敏感地類,一定要提前拿到支持性文件,避免后續產生麻煩。第三,地類以國土各部門的數據為準,不能以項目選址現場作為開發依據。第四,提前開展可研報告編制、集團立項等環節,積極與省政府、電網公司、咨詢單位等保持信息同步,提升建設單位優選申報可能性。

明陽智能潤陽能源市場營銷中心總監張國勇做了主題為“老舊機組改造與優化”的技術報告。張國勇指出,2020 年 1-6 月,全國風電新增并網量 623 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 2.17 億千瓦,在運機組逾 13 萬臺。風電后市場容量逐年擴大。截止目前,在對現有資料的不完全統計,單機容量在兆瓦級以下的機組約 1.2 萬臺,總容量合計約為近千萬千瓦,其中單機容量在 600千瓦及以下的機組約為 1141 臺,合計容量約為 61 萬千瓦,在該組統計數據中最早投運的機組已達 25 年的運行期。上述風電場大多地處該區域內風能資源和地理位置最好的地區,具有完整的風電場基礎設施和較完善的電網接入及消納能力,但由于早期的風電場在設計優化、機組性能等綜合方面存在著歷史的局限性,在風能利用效率上與今天的機組已無法相比,特別是有些進口機組更面臨著設備廠家頻繁變更重組、備件嚴重匱乏,運行成本難以控制直至被迫停機的困境。

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綜合能源室副主任馬建軍與大家共同分享了華能白城光伏領跑型設計案例。馬建軍從組件、逆變器優選,陣列運行方式,組件串并聯設計,光伏區總體布置設計,樁基礎選擇,支架設計方案優化六方面進行了分享,在了解華能相關案例的同時,也了解光伏人的辛苦付出。
該會議是為貫徹落實以技術創新驅動、技術引領,深度踐行“能源環保一體化”戰略方針,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利用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著眼經濟發展需要和能源結構調整,加快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的綜合性新能源峰會。


針對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背景下,我國近中期風電光伏產業投資形勢與政策分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陶冶做了主旨報告。
陶冶率先分析了2021年-2025年新能源的發展形勢。其認為在“十四五”期間風、光在能源電力發展中處于優勢地位,將成為推進電力市場化、儲能、微網、增量配網、綜合能源服務的關鍵動力。
對于2021-2030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時序及發電量,陶冶個人判斷為2025年和2030年,我國電源總裝機分別達到28.6和36億千瓦(不含抽蓄);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分別提升至50%和60%;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分別提升至53%和63%;2025年和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分別提升至34%和42%(非水電電量占比分別為18.9%和27.7%);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分別提升至39%和48%。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太陽能發電試驗與檢測室主任張軍軍做了主題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挑戰與應對》的主旨演講。張軍軍講到2020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發布,能源安全納入國家安全戰略,我國能源產業發展進入新的轉型期。能源結構發生變化,能源消費中非化石能源的份額逐漸上升,尤其是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份額上升。根據預測,2030年全國新能源總發電量將達到20%,2050年高達48%。高比例新能源電量的電力系統將從局部逐漸向全國拓展。
張軍軍指出,高比例新能源并網存在的問題也相對明顯,首先新能源機組數量大、型號多,全型號認證難以實施;其次,電站容量大、電壓等級高,故障穿越能力無法測試驗證;第三,發電設備實際運行性能與型式試驗不一致,在役新能源發電設備控制軟件版本混亂、實際運行與型式試驗特性一致性差,基于型式試驗結果的并網認證有效性難以保證。

中國電建集團吉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總經理李欽偉詳細介紹了吉林省“十四五”規劃發展方向。
李欽偉介紹,吉林省“十四五”規劃發展方向堅持“統籌資源、多規合一、深化布局、協同發展”的規劃原則。重視與國土空間、生態環境等外部規劃的銜接;重視與能源規劃、電力規劃等各能源品種的規劃銜接;重視與各地政府、開發企業的規劃銜接。將通過吸引傳統和新型高載能企業落戶、探索新能源制氫的消納模式、加大外送電力的協調力度、發展電動汽車、清潔供暖等方式,促進電力消納。

白城市能源局副局長田秀華現場為大家介紹了白城市打造北方氫谷介紹及下一步工作規劃。田秀華詳細介紹了規劃目標。2021-2025年為產業成長期,到2025年末,累計新增固定資產投資500億元,實現產值近200億元。用于制氫的新能源裝機規模190萬千瓦,年制氫量達到12萬噸。2025-2035年為產業成熟期,到2035年末,累計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000億元,實現產值近2000億元。用于制氫的新能源裝機規模1200萬千瓦,年制氫量達到77萬噸,潛在制氫能力達百萬噸規模。采用“新能源制氫輕度并網”模式。無論是風能制氫還是光伏制氫,加氫站出口的氫氣價格每公斤達到35元,目前和汽油相比具有競爭能力。
未來白城市計劃開展推動白城—長春氫能走廊建設、爭取白城清潔能源制氫列為國家級示范、在白城率先開展天然氣摻氫國家級試點、組建吉林省城市群申報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等工作。

西安隆基清潔能源副總經理陳曦做了“先進光伏技術助力東北能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旨報告。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光伏行業巨頭隆基的發展歷程、成績和項目。
在圓桌論壇中,陳曦表示非??春脰|北清潔能源的前景,有一定的土地資源和消納空間,還有北方氫谷的助力,新能源空間較大。隆基亦期望為東北新能源的發展做出貢獻。在東北將致力發展“光伏+”,結合制氫、取暖、現代農業,探索更多可能性,讓更低度電成本的電力促進發展。

白城市能源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民做了《創新機制、積極引領,全面開啟基地建設新模式》的主題報告,與與會者全面分享了領跑者基地的建設歷程?,F今領跑者兩期項目都已并網,并且取得了較好成績,對于如何做好運維,從而保證電站的穩定運行,持續發電,張民介紹在領跑者基地中,選擇更優的運維方式,諸如智能巡檢機器人、智能清掃機器人等智能設備投入其中,打造智慧運維,做到提前發現,提前介入,降低停機時間。

李欽偉作為全程參與白城領跑者基地設計和建設者之一,其強調正是在多方的配合和協作下,領跑者基地才得以順利實施。吉林省新能源現階段發展進入平穩時期,而十四五時期將呈現上升階段,但土地和接入條件是工作難點。
現今,正泰在白城有兩大光伏領跑者項目落地,作為投資企業的代表,正泰新能源北部光伏區域總經理石云講到項目能夠如期并網,離不開白城市政府、能源局、吉林院的支持和幫助,正泰看好白城的營商環境。在十四五期間,正泰爭取投建更多項目,在東北地區規劃800MW左右開發量。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光伏業務中國地區內蒙&東北片區總經理柳怡恒講到,社會步入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產業是華為長期堅持和致力的產業。迄今為止,AI智能檢測、圖像識別、關斷等都在光伏中運用,這些智能手段和方式的運用有效提升了發電量,降低運維成本和LCOE,進而為客戶帶來更多的收益。
作風國內風電行業的翹楚金風科技參與東北地區風電項目已多年,金風科技風電產業集團總經理助力王棟看好東北的風電市場,認為東北地區未來集中式、大基地風電會有更好的發展。隨著風電產業鏈的完善,以及科學合理的規劃,自然會水到渠成,也會為更多的企業提供更好的借鑒。

華為智能光伏中國區解決方案銷售部副總工曠鍵帶大家進一步了解了華為的布局和成績,相關數據顯示:華為智能光伏發貨量連續五年全球第一,截止2020 年 6 月 發貨量達130GW。曠鍵講到,隨著光伏進入平價時代,光伏電從“補充電”成為“主力電”,在發電側方面光伏指標向火電靠攏,光儲融合成為行業大勢。而在大型地面電站中,華為AI加持光儲融合,持續降低LCOE ,并網友好。系統發電量提升不低于2%,運維效率提升50%,設備可用度達99.996%。

天合光能產品市場高級經理唐正愷在其技術報告中講到,隨著平價上網時代的到來,組件選型對光伏系統的影響明顯。2020年500W組件的使用,初始投資單位能夠降低0.95元,組件價格直接帶來電站投資成本降低,而組件選型間接帶來系統其它成本降低。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及高發電量,且能保持低成本的組件產品,是促使光伏發電進入平價時代的關鍵。天合至尊組件系列強力助力平價時代。

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主任設計師王向麗博士對氫氣的安全策略做了詳細的講解。王向麗介紹,為確保安全,加氫站在選址和布局時,要做好加氫站氫氣工藝設施與建筑物、構筑物之間的防火距離以及加氫站內設備之間的防火間距;氫氣壓縮機、儲氫罐、加氫機等加氫設備要確保安全;加氫站零部件及管路附件材質選擇抗氫脆材質;加氫站要注意防泄漏、防靜電、防火;確保運行制度安全。



金風科技風電產業集團產品總監張才盛在其報告中指出:我國運行15年及以上的風電場合計容量約56.3萬千瓦(約700臺),運行10-15年間的合計容量約792.2萬千瓦(約9000臺),未來五年運行15年以上的項目容量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中國技改替換市場在2018到2020年將處于緩慢起步階段,2020-2025年期間將穩健上升,在2025年之后整個市場將急劇上升,2025年國內開始每年800萬kW容量機組退役及大量低效老機組。

遠景能源產品市場經理李潛葛博士做了《基地型風電項目定制優化設計》的技術報告。其講到機組的定制針對某個具體的風場而言,對算力有極高的要求,選擇項目適用的風機功能點能夠精準降本,而數字化風場設計可實現精準降本,基于風況的塔筒基礎定制優化、多升壓站智能規劃與線路設計、道路與平臺智能尋優降本等都將助力精準降本。

東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張立棟則向大家詳解了激光雷達技術在風電行業的應用。張立棟認為使用激光雷達技術優勢明顯,其總結:機組容量越大,使用激光雷達經濟性越高;雷達生命周期內(5~8年),對業主來講3年內回本才有經濟意義;在當前電價下(0.57),發電量提升4%及以上,才能做到3年內回本;對于部分發電量差的項目,年等效小時數2000左右,即使發電量提升4%,也難以在3年內回本;若雷達價格下降為20萬,雷達回本時間能縮短0.6~0.8年;平價項目,以蒙西脫硫電價0.3525為例,雷達價格20萬,發電量提升4%,能在2年內回本,對于未來平價項目意義重大。

中國電建集團吉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資源規劃專工曲炯輝向大家介紹了吉林省風電項目選址注意的事項并提出了積極的建議:第一,重點支持西部白城、松原、四平等資源豐富、未利用地多的地區建設新能源平價基地,適時開展中東部地區分散式風電項目布局。第二,優先采用未利用地進行風電項目開發,涉及農用地,與當地國土明確土地補償和稅金,避免概算漏項或計列不夠;涉及林地、草地、濕地等敏感地類,一定要提前拿到支持性文件,避免后續產生麻煩。第三,地類以國土各部門的數據為準,不能以項目選址現場作為開發依據。第四,提前開展可研報告編制、集團立項等環節,積極與省政府、電網公司、咨詢單位等保持信息同步,提升建設單位優選申報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