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化對資金、技術、管理要求極高 第一次集體嘗試失敗
過去一年,在接連經歷了硅料漲價、硅片漲價、電池片漲價、玻璃漲價等供應鏈上游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的情形下,光伏企業,特別是位于中間環節,身處“卡脖子”煎熬的組件企業,到底是該堅持專業化經營,還是選擇垂直一體化戰略,再次成為業內熱議話題。
所謂“垂直一體化”,又稱“縱向一體化”,是由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形成的一體化組織。經濟學上,沿產業鏈占據若干環節的業務布局叫做“縱向一體化”。作為一種經濟組織方式,無論在何種行業,都存在著“專業化”和“一體化”兩種道路的分野。選擇哪種道路,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環境下,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光伏行業,垂直一體化道路第一次被光伏企業熱議并付諸行動,大約要追溯到8年之前。彼時的光伏市場,在經歷了硅料價格從500美元的高價暴跌到幾十美元的大震蕩之后,很多中小型光伏組件廠或硅料廠紛紛停產或倒閉,而一直倡導“垂直一體化”理念的天合、英利等企業不但蟬聯了行業毛利率的冠亞軍,更是獲得了最低成本的美譽。此后,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和風險,曾經專注于產業鏈某一環節的光伏企業紛紛向產業鏈上下游拓展,垂直一體化漸成趨勢。
“垂直一體化”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確保企業供應鏈的穩定。尤其在當時全球光伏行業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垂直一體化”的做法,可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成本價供應,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以獲取電站良好的投資回報率,為自身的組件銷售提供穩定的渠道和“出海口”,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但隨著產業鏈的拉長,對資金、技術和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收益帶來的高風險,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承擔的起。第一個出現問題的企業,是中盛光電。
中盛光電成立于2007年,主要業務包括硅片及電池、組件等的生產與銷售,同時也做光伏電站的EPC項目。2012年4月,在國內大部分硅片公司都難以降低成本而虧損的境況下,中盛光電宣布正式關閉其唯一一家正在運營的硅片廠。中盛光電負責人給出的解釋是,“硅片廠因為在發展上不存在競爭優勢,所以在經過慎重考慮后決定取消該項目,將硅片廠切換到組件和系統的生產和制造。”
中盛光電的垂直一體化戰略宣告失敗,曾經被譽為“垂直一體化”楷模的英利,在2012年也陷入尷尬。2009年12月,英利全資子公司六九硅業有限公司進入試車階段,開始生產高品質的太陽能級和電子級多晶硅。然而兩年后的2011年度財務報告中,這家曾被給予厚望的多晶硅企業,已經被減值22.75億元人民幣之多,減值商譽達2.734億元。
如果說中盛光電和英利的案例只是序幕,那么江西賽維LDK的破產,則正式宣告了第一次垂直一體化的落幕。江西賽維LDK2005年7月成立;2007年6月在紐交所上市,成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片生產商;2008年2月,投資25億美元正式進入太陽能電池片生產領域;2008年11月,年產1500噸的多晶硅料一期項目正式投產;2010年,垂直一體化發展的賽維LDK產能已經到達了2000兆瓦、營收200億元,體量位居全球第一??上O必衰,兩年后,由于產品滯銷加上一輪超百億元的重大投資錯誤,賽維LDK的負債總額攀升至270億元,負債率突破100%,創始人離開,之后多年積弱不振,無奈只能破產重組。
8年后卷土重來 7大頭部企業再次選擇垂直一體化
相比于8年前,2020年興起的第二波光伏企業垂直一體化浪潮,來得更為兇猛。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共有13家光伏上市公司宣布了逾40項擴產項目,總投資超過2100億元,用以加速在光伏領域的垂直一體化布局。這其中,以七大頭部組件企業最為典型。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認為,光伏行業的目標是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最終實現光伏發電的平價上網。進行產業鏈的垂直一體化整合是希望借此協調上下游產業鏈結構,從而縮短完成整個產品生產的時間;垂直一體化還可以進行技術和工藝的整合研發,為用戶提供更高質量更低成本的產品。至于垂直一體化整合的缺點是,很難保證在每個生產環節都有技術或規模的優勢,從而形成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
在不喪失單個環節競爭優勢的前提下,天合光能的垂直一體化采取了強強聯手合作模式。2020年11月,天合光能和通威股份聯合發布公告,雙方將合資成立項目公司,投資年產4萬噸投資高純晶硅項目、年產15GW拉棒項目、年產15GW切片項目和年產15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公告顯示,上述4個項目總投資為150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雙方的合作,可以讓通威借助硅料成本的價格差進入硅片環節,從而避開因技術工藝不夠成熟造成的成本、質量與競爭對手差距太大的劣勢,并通過在自身電池片產能中使用獲取反饋,不斷優化工藝水平,從而為后續的210電池推廣鋪路;對于天合來說,與通威的合作,既保障了后續的硅料供給,又可以穩步推進自產的210硅片生產進度,實現了真正的雙贏。
2020年7月開始,因為新疆疫情、硅料生產事故等諸多因素,導致硅片、電池、組件等其他制造環節的價格普漲。在輔材端,光伏玻璃價格由自年初以來最低24元/平米上調到26元/平米;銀漿價格漲幅超25%。此外,背板、封裝膠膜、焊帶等價格也較此前有所提升。
面對產業鏈上下游價格普漲,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在8月份SNEC展期間接受采訪時表示,漲價雖然是短期行為,但對一線組件生產商是一個警醒,未來晶科將提高垂直一體化程度,補齊短板。
錢晶發聲之后不到一個月,2020年9月25日,晶科能源(楚雄)有限公司注冊成立;12月30日,晶科楚雄電池生產基地正式開工建設。這是全球最大的單一電池片生產基地,設計產能20GW,其中一期10GW預計將于今年4月前投產。這一規模達到了晶科現有電池產能的近兩倍。
除了電池產能,晶科還是排名前列的硅片生產商,截至目前,硅片產能已達20GW,同時還有10GW產能正在建設中。
據悉,根據晶科的“一體化”戰略,晶科的硅片、電池產能為匹配組件產能規劃,晶科旨在通過垂直一體化整合,來減少采購成本,增加組件端的競爭力。
“未來1-2年,光伏電池和組件企業將完成新一輪洗牌。而垂直一體化模式具有較好的成本控制和風險控制,如果完全做組件,盈利能力或抗風險能力非常差。”晶澳科技高級副總裁、教授黃新明在第十二屆中國(無錫)國際新能源大會暨展覽會上如是表示。
黃新明表態之后,在垂直一體化道路上,晶澳明顯加快了步伐。2020年12月30日,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與包頭市政府、青山區政府簽訂框架協議。根據協議,晶澳將投資58億元,建設包頭基地(三期)20GW拉晶和切片項目。
2021年1月24日,晶澳科技再次宣布,擬投資100億元在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電池和組件項目。據了解,晶澳科技此次擴產的一期項目中6GW電池和6GW組件項目將于今年建成投產,4GW電池技改項目將于2023年底建成投產。至此,晶澳科技已公告的在建項目包括曲靖硅片、寧晉硅片和電池、揚州電池和組件以及越南電池和組件等項目。預計到2021年底各環節年化產能分別達到:硅片30GW、電池30GW、組件40GW。
如果說以上企業是主動選擇垂直一體化道路,那么以單晶硅片業務起家的隆基股份,早在選擇單晶路線之時,作為當時市場上的少數派,就已經注定了其后的垂直一體化道路。來自隆基股份的年報顯示,在其2019年328.97億元的收入構成中,來自硅片收入占比為39.25%,僅為四成。而來自光伏組件、光伏電站建設及服務、光伏電站的電力銷售收入合計占比已經超過一半,達到55.24%。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隆基股份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的產能已經分別達到75GW以上、25GW和30GW以上。
與通威、天合、晶科、晶澳、隆基主要布局組件、電池、硅片不同,在垂直一體化道路的選擇上,阿特斯和東方日升另辟蹊徑。
2020年12月2日,蘇州固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旗下子公司蘇州晶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向蘇州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特斯”)辦理完畢資產過戶及工商變更手續。據了解,蘇州晶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08月10日成立,經營范圍主要是銀漿的生產和銷售。
2020年12月29日下午,阿特斯10GW金剛線切片項目簽約儀式在江蘇鹽城阜寧舉行。據悉,該項目分兩期建設,計劃總投資10億元,一期工程計劃于2021年1月開工建設,6月建成投用。
阿特斯重點布局金剛線和銀漿,東方日升則把目光盯上了硅料和膠膜。
2020年11月,東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日升”)宣布,通過下屬全資公司向盾安光伏收購聚光硅業100%股權成功。此番收購意味著東方日升快速進入了光伏產業鏈上游的硅料環節,持續完善產業鏈布局。
而在更早前的8月28日,義烏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東方日升、江蘇斯威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斯威克”)簽訂了15GW高效電池及組件項目、智能接線盒及輔材項目、年產3億平米膠膜3個投資項目。其中年產3億平米抗老化封裝膠膜項目,由東方日升控股子公司斯威克投資建設,總投資13.7億元,項目用地約170畝,預計2025年底達產。
8年輪回 組件企業為何仍然青睞垂直一體化?
梳理以上信息會發現,六大組件頭部企業,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垂直一體化,為何?安信證券分析認為,由于單一環節成本曲線趨于平滑,而電池片、組件環節在 2021 年有望面臨新一輪集中度提升,因此選擇垂直一體化競爭戰略,拉開成本差距、擴大成本端競爭優勢將成為龍頭攫取市場份額的首選。
根據安信證券的測算,在當前產業鏈價格下,硅片+電池片+組件垂直一體化的企業組件單瓦凈利為0.16元/W左右,電池+組件垂直一體化的企業組件單瓦凈利為0.05元/W左右;硅料+硅片+電池片垂直一體化的企業組件單瓦凈利為0.31元/W左右,硅片+電池垂直一體化的企業組件單瓦凈利為0.19元/W左右;而純電池企業單瓦凈利為0.07 元/W左右,僅有組件環節的企業則基本不盈利,處于略微虧損狀態。
表1:不同的垂直一體化組件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表2:不同的垂直一體化電池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資本逐利,垂直一體化企業的成本和盈利能力如此明顯,也難怪這么多企業做出這樣的選擇了,但成也蕭何敗蕭何,在極度考驗資金、技術、管理能力的垂直一體化道路上,還是希望各家企業謹慎選擇、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