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看到格鲁曼那个视频里一闪而过的机身片段,我第一反应就是:不对劲。
不是那种“哦,新飞机嘛,正常”的反应,而是真的觉得不对劲——那玩意儿跟F-35完全不是一个路子,跟“超级大黄蜂”更扯不上关系。
你盯着那段不到两秒的画面看,左侧进气口预留空间清晰,尾部两条蛇形管道对称延伸,镜像结构,线条干脆利落,隐身轮廓明显压低雷达反射截面,但又不是F-35那种“圆润包裹式”处理。
F-35的进气道是DSI(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扁平、集成、强调前向隐身;而这段机身的进气口区域明显更垂直,更“战术化”,甚至带点老派舰载机的硬朗,但又绝对不是复古——它在尝试某种新的平衡。
格鲁曼不会闲着没事把随便一个测试件塞进官方宣传视频里。
他们知道全世界的军事博主和情报分析师会盯死每一个像素。
这种“意外泄露”根本就是精心设计的模糊信号,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就让你猜。
猜多了,热度上来,国会拨款更容易;猜错了,他们也能全身而退,说一句“只是工艺验证件”就完事。
但问题是,这玩意儿长得太像F/A-XX了。
F/A-XX是什么?是美国海军早在2010年代就启动的下一代舰载攻击战斗机项目,目标明确:接替F/A-18E/F“超级大黄蜂”,并在能力上超越F-35C。
F-35C虽然能上舰,但作战半径短、载弹量受限、超音速性能差,本质上是个多用途隐身平台,不是为高强度空海对抗设计的。
而F/A-XX的要求可狠多了——超音速巡航(不开加力持续超音速)、更强的隐身能力(全向,不只是前向)、更大内埋弹舱、更远航程、更高升限、更强的电子战能力,甚至可能整合有人-无人协同作战体系(MUM-T),作为“忠诚僚机”编队的指挥节点。
格鲁曼有这个底子。
F-14“雄猫”就是他们造的,那可是冷战时期最复杂的舰载截击机,可变后掠翼、AWG-9雷达、Phoenix导弹,三位一体。
虽然F-14退役了,但格鲁曼在舰载机气动布局、舰上起降结构、高载荷机体设计上的经验,全美没几家能比。
后来他们又拿下B-21“突袭者”隐形轰炸机主合同,隐身技术、低可观测材料、内部武器舱集成,这些全都是F/A-XX的核心技术点。
你说他们没在搞F/A-XX?谁信。
视频里那个机身中段,座舱前方的曲面过渡特别有意思。
不是F-35那种整体座舱盖一压到底,而是有一段明显的隆起,可能集成共形天线,或者为卫星通信/数据链预留空间。
也有可能——这是个无人版本。
格鲁曼参与的“莲花计划”(Project Lotus)早就被目击在莫哈韦沙漠测试,外形低矮、翼展大、无垂尾,明显是长航时隐身无人机。
但这次曝光的机身有明确座舱轮廓,所以大概率还是有人机,或者至少是“可选有人”构型。
军事分析圈里有人拼命比对F/A-18E/F的生产图纸,想找出是不是某个升级批次的部件。
但“超级大黄蜂”的尾部是单发?不对,是双发,但发动机舱是并排、短粗、直筒式,排气口几乎在同一平面。
而视频里那两条蛇形管道明显向下弯曲、内收,这是典型的红外抑制+雷达隐身设计,和B-21的尾喷口处理思路一模一样。
F/A-18从来没这么做过。
所以直接排除。
还有一个细节:视频里有段进气管道正在被机械臂组装,金属光泽、复合材料层压结构,但没标型号。
它和神秘机身出现在同一场景,不是剪辑拼接,是同一个厂房、同一组工人、同一批照明。
这几乎等于暗示“这是配套系统”。
格鲁曼不会在宣传自己“管道制造能力”时随便找个旧项目充数——除非这个管道本身就有新闻价值。
格鲁曼发言人后来那句回应也耐人寻味:“我们的投资覆盖现有和未来的各类航空平台。”
听起来像套话,但细品——“未来平台”是复数,“各类”说明不止一个方向。
他们没说“没有新机型”,也没说“这只是F-35的零件”。
这种模糊,本身就是答案。
缩尺复合体公司(Scaled Composites)是格鲁曼旗下的“黑匣子”。
这家公司干过什么?SpaceShipOne、Model 400、Model 351……全是怪东西,单架、实验性、技术验证。
美军很多秘密项目,比如早期的“猎人”无人机、X-37B的部分子系统,都跟他们有关。
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用最低成本快速造出能飞的原型,验证一个概念,行就推进,不行就扔。
如果这个神秘机身真来自缩尺复合体,那基本可以确定是F/A-XX的缩比或全尺寸技术验证机(TDV)。
F/A-XX竞标目前主要有两家:波音和诺斯罗普·格鲁曼。
洛克希德·马丁因为主攻F-35,暂时没深度介入。
波音拿出了“F/A-XX概念6.0”,鸭翼+无尾三角翼,激进得很;格鲁曼的方案一直没公开,但业内普遍猜测会走“保守创新”路线——保留部分F-14的气动基因,比如中等后掠角主翼、双发布局,但全面隐身化、数字化、网络中心化。
现在这个机身,双发、中等展弦比、机身宽厚(暗示大内舱)、进气口上置(减少进气道雷达反射),太符合格鲁曼的风格了。
他们不会像波音那样赌鸭翼,也不会像洛马那样极致追求全向隐身而牺牲航程。
格鲁曼要的是——可靠、能上舰、能打超视距、能深入防区、还能带一堆电子战吊舱活着回来。
说到底,美军急了。
中国海军现在有三艘航母——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
福建舰是电磁弹射,003型,满载排水量超8万吨,跟尼米兹级一个量级。
舰载机方面,歼-15已经成熟,歼-15D电子战型上舰,空警-600预警机试飞多次,下一代隐身舰载机——外界叫它“歼-35”或“FC-31海军版”——已经在陆基模拟甲板起降,照片都流出来了。
那玩意儿虽然比F-35C小一圈,但航电、雷达、武器系统全是新东西,而且中国不缺产能,一旦定型,一年能造几十架。
美国现在主力还是F/A-18E/F,平均机龄超15年;F-35C交付慢得像蜗牛,还老出软件问题。
航母数量虽然11艘,但能部署的经常只有2-3艘。
这种情况下,F/A-XX不是“要不要”的问题,是“必须快点出来”的问题。
特朗普政府今年初就放话要“重振海军航空兵”,防长赫格塞斯直接点名F/A-XX“不能拖”。
格鲁曼这时候放出这么个片段,就是在告诉国会:我们有东西了,快给钱。
但别想得太简单。
就算这真是F/A-XX原型,离上舰还远着呢。
舰载机不是陆基战斗机加个起落架就行。
拦阻钩强度、起落架抗冲击、机翼折叠机构、盐雾腐蚀防护、甲板调度兼容性……每一项都是地狱级测试。
F-35C光是为了解决尾钩抓不住拦阻索的问题,就改了三年。
F/A-XX要是真用了全新气动布局,舰上适配可能要十年。
而且发动机呢?
现在宣传都说“超音速巡航”,可美国现役舰载机没一个能超巡。
F-22能,但用的F119发动机,不能上舰——太娇贵,维护复杂,油耗高。
F/A-XX需要全新发动机,比如自适应循环发动机(AETP)项目里的XA100或XA101。
但这两个还在地面测试,离上天都远,更别说上舰。
格鲁曼就算机身搞定了,没发动机也是白搭。
所以也可能,这确实只是个技术测试件。
用来验证复合材料机身段的强度,或者新型隐身涂层在盐雾环境下的衰减率。
军工企业经常干这种事:做个局部模型,吹风洞、测雷达反射、做结构加载,跟最终机型可能只有30%相似度。
但格鲁曼偏偏把它放进Q3业绩视频里,这就不是技术问题,是政治问题。
他们要制造一种“我们领先”的氛围。
哪怕只是半成品,只要让中国、俄罗斯、伊朗看到“美军下一代舰载机已经动起来了”,就能形成战略威慑。
这种心理战,成本极低,效果极强。
你想想,如果中国军方看到这画面,会不会加速自己的隐身舰载机项目?
会不会调整航母部署节奏?
会不会在电子战系统上投入更多?
格鲁曼一个视频,撬动的是整个对手的决策链条。
再说回那个“莲花计划”。
有卫星图像显示,莫哈韦基地去年有架无尾飞翼无人机频繁起降,翼展约15米,机身扁平,没有明显座舱。
外界猜测是舰载无人加油机(CBARS)的衍生型,或者是F/A-XX的无人僚机。
但格鲁曼从没承认过。
现在这个有人机机身曝光,和“莲花”是不是同一体系下的不同分支?
一个负责指挥,一个负责前出侦察或打击?
这种有人-无人编组,才是F/A-XX真正的杀招。
F-35虽然也能带无人机,但它是单座,飞行员负担太重。
F/A-XX很可能设计成双座,后座专门管无人机群。
格鲁曼在F-14时代就玩双座协同,AWG-9雷达的操作全靠后座雷达拦截官(RIO)。
现在换成AI辅助决策、多源数据融合、分布式传感网管理,后座的角色只会更重要。
所以你看那个座舱隆起——说不定就是给后座传感器操作员留的头顶空间。
或者集成大型AESA雷达的共形阵面。
F-35的AN/APG-81雷达很强,但天线尺寸受限于机头直径。
F/A-XX如果机身更宽,雷达孔径可以更大,探测距离直接翻倍。
配合E-2D“先进鹰眼”的战场管理,F/A-XX能在600公里外锁定目标,发射超远程空空导弹(比如AIM-260),根本不用进对方防区。
这打法,就是专门针对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的。
你有东风-21D、东风-26?
我根本不靠近。
我在第二岛链外就发起攻击。
你舰载机出来拦截?
我的隐身+超巡+超视距组合直接把你压在甲板上。
这不是幻想,这是美军正在构建的杀伤链。
当然,中国也不是吃素的。
空警-600上舰后,预警半径扩展到500公里以上;歼-15D能实施高强度电子压制;红旗-16FE舰空导弹射程超200公里;再加上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美军航母根本不敢轻易靠近。
所以F/A-XX必须更强,必须更快,必须更智能。
否则,优势就没了。
格鲁曼知道这一点。
他们造的不是飞机,是战略平衡器。
但别被宣传带节奏。
那个视频里还有一个镜头容易被忽略:一个固定在夹具上的部件,表面有明显的CG渲染质感,边缘反光太“干净”,不像真实金属。
这很可能是用增强现实(AR)叠加的概念模型,就像B-21早期宣传那样。
军工企业喜欢这么干——用70%真实+30%渲染,既展示进展,又保护机密。
所以这段机身,可能只有一半是实机,另一半是数字孪生。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信号已经发出:下一代舰载机竞赛,正式开跑。
波音那边肯定坐不住了。
他们也在秘密测试自己的F/A-XX原型,可能叫F-47(非官方编号),鸭翼布局,强调高机动性。
但鸭翼对隐身不利,尤其侧向RCS会飙升。
美国海军要的是全向低可探测性,不是狗斗能力。
所以格鲁曼的无尾或常规尾翼方案可能更吃香。
日本高市早苗政府最近也在推动“下一代战斗机”计划,想跟美国合作。
韩国李在明虽然对美态度复杂,但KF-21项目还是依赖美国发动机和航电。
如果F/A-XX真出来了,盟友肯定会争相引进。
这又是一笔大生意。
格鲁曼不仅要赢军方合同,还要赢国际市场。
回到那个视频。
格鲁曼选在2025年10月发布,不是偶然。
三季度财报刚出,军品订单增长,股价需要支撑。
同时,五角大楼正在审议2026财年预算,F/A-XX项目正卡在关键拨款节点。
这时候放点“料”,既能提振投资者信心,又能给国会施压:你看,竞争对手都在加速,我们不能停。
所以,别纠结它是不是最终型号。
它就是一枚棋子,被精准地落在了战略棋盘上。
我盯着那段视频看了十几遍。
每次看,都觉得那两条蛇形尾管在冷笑。
它在说:游戏升级了。
美国媒体总爱拿中国空军说事,尤其一提到歼-20,他们的话就特别多。
国家安全杂志最近又发了一篇,列了所谓“五大缺陷”,说什么短期内根本解决不了,实战对抗会被严重限制。
这话听着耳熟吧?差不多每次歼-20有新动作,他们就要跳出来唱衰一波。
问题是,他们真的懂吗?还是说,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焦虑?
他们说歼-20发动机不行。
没错,早期批次确实用的是俄罗斯的AL-31F,推力不够,搞不了超音速巡航,隐身处理也一般。
跟F-22的F119发动机比,差距摆在那儿。
但中国航空工业从来没打算一直靠进口活着。
涡扇-10系列早就开始铺路了,到涡扇-10C,推力干到了14吨级,喷管还加了隐身处理,红外特征压下去了。
这不是纸上谈兵,是实打实装在飞机上飞了,出动率比以前高得多。
关键的是,涡扇-15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推力18吨,带矢量喷口,歼-20能持续高速飞行了。
美国人总说“短期内无解”,可他们忘了,中国工程师不是坐在那儿等答案的。
高温合金、燃烧室设计、材料工艺……这些卡脖子的东西,早就一个个被啃下来了。
台架试验做了成千上万次,就是为了确保这玩意儿真能打。
再说隐身。
美媒咬定歼-20雷达反射截面大,尤其侧后方容易被发现,还把鸭翼说成“隐身干扰源”。
这种说法太表面了。
F-22和F-35在RCS上确实有优势,但歼-20的设计思路本来就不一样。
它追求的是整体平衡,不是死磕某个单项指标。
鸭翼不是随便焊上去的,风洞里调了不知道多少轮,跟机身形成一体化气动布局,反而减少了额外的反射角。
进气道做了S形弯曲,蒙皮用了特殊复合材料,涂层也不是一层了事,而是多层功能结构。
发动机喷管边缘锯齿化,加上双层屏蔽,雷达波想反弹都难。
体型大?是大,但大不等于容易被发现。
在公海巡逻任务里,歼-20好几次都没被对方雷达抓到。
更别说央视报道过歼-16锁定疑似F-22的事件——你要是真那么隐身,怎么会被三代半平台盯上?
这背后是中国反隐身体系的进步,不是运气。
美媒只盯着外形说事,却对实测数据视而不见。
他们的雷达可能厉害,但他们的眼睛已经不够用了。
航电系统也被他们说成短板。
说什么传感器融合度低,有源相控阵雷达虽强,但数据处理不如F-35的集成架构,导致态势感知慢半拍。
这话听起来挺专业,其实经不起推敲。
歼-20用的是高度模块化的电子架构,信息通过高速数据总线实时融合,飞行员看到的不是碎片,是完整的战场图景。
雷达探测距离早就突破几百公里,不仅能同时跟踪几十个目标,还能同步干电子战。
你可能不知道,印巴冲突里,巴基斯坦的歼-10CE靠着航电优势,把法国的阵风给干下来了。
而那架阵风,之前在演习中可是模拟过对抗F-22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电子工业的底子,早就不是“能用就行”了。
现在的新批次歼-20,甚至开始试水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过滤干扰、评估威胁优先级。
这不是噱头,是实打实的战场需求倒逼出来的。
美国系统强在生态,但中国系统强在抗干扰——在高强度电磁环境下,后者可能活下来,前者未必。
国家实验室里那些人,熬了不知道多少个通宵,就为了把延迟压到毫秒级。
这种投入,不是一篇杂志文章能抹掉的。
格斗能力?他们说歼-20太大,没矢量发动机,狗斗干不过F-22。
可中国空军压根就没打算让它去玩近距缠斗。
歼-20的定位是远程拦截,靠的是PL-15这种超视距导弹,射程400公里往上,你还没看见它,它已经把你点了。
不装机炮?对,不装。
不是忘了,是为了保隐身完整性。
航展上歼-20飞过小半径转弯、快速爬升,动作干净利落,气动效率比三代机高得多。
新批次还通过飞控软件升级,在超音速状态下也能做高G机动。
现代空战早不是贴身肉搏了,是体系对抗、网络中心战。
歼-20的任务,是在对方进入交战距离前就让威胁消失。
它不需要跟F-22比谁转得快,它要的是让F-22连开火的机会都没有。
鸭翼确实提升了升力,但更重要的是它让飞机在高速状态下保持控制裕度。
这不是缺陷,是设计取舍。
美国人习惯了F-22那种“全能选手”思维,但战争不是奥运会,没人规定五代机必须样样第一。
最后一点,实战经验。
他们说歼-20没打过仗,参数都是纸面的。
这话就更奇怪了。
F-22服役快二十年,真正击落过什么?一个气象气球。
F-35在中东打过,但对手是谁?连防空系统都不全的武装组织,结果还差点被老式雷达抓到。
俄罗斯的苏-57去了叙利亚、乌克兰,可有哪怕一次同代战机空战记录?没有。
那凭什么要求歼-20必须上过战场才算数?
中国空军靠的是什么?大规模红蓝对抗演习。
每年不知道多少轮,模拟各种环境、各种对手,数据实时回传,问题当场反馈,改进方案一周内就能上测试机。
歼-20早就参与过东海、南海的护航任务,全程隐身状态前出,没出过岔子。
这种实战准备,比打几个游击队更能检验体系可靠性。
美军喜欢把演习当实战吹,轮到别人,就说“没真打过”。
这标准,未免太双标了。
其实看下来,美媒的批评根本站不住脚。
他们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中国航空工业这十几年,是从零到一、从弱到强硬生生爬出来的。
歼-202011年首飞,到2025年,已经量产超过200架——不是原型机,是能打仗的作战飞机。
这背后是完整的产业链支撑。
钛合金冶炼、复合材料编织、精密加工、软件集成……每个环节都有自主能力。
美国人卡过脖子,结果呢?卡出了涡扇-15,卡出了国产隐身涂层,卡出了高速数据链。
你越说不行,我们越得行。
这不是赌气,是生存逻辑。
涡扇-15现在已经开始批量装备。
18吨推力,带全向矢量,偏转角度达到15度。
这意味着歼-20的机动余量一下子宽了。
超音速巡航不再是“能飞一段”,而是“想飞多久飞多久”。
配合PL-15导弹,作战半径轻松覆盖第一岛链,甚至能前出到关岛附近。
隐身材料也升级了,新涂层耐盐雾、抗紫外线,特别适合南海那种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
J-20A——也就是歼-20的深度改进型——已经亮相,传感器融合能力更强,雷达孔径更大,还能跟无人僚机协同作战。
这不是科幻,是2025年已经发生的事。
他们总说中国技术是“模仿”,可模仿能模仿出涡扇-15吗?能模仿出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国产化率98%吗?能模仿出从材料到算法的全链条自主吗?不能。
中国走的是一条“学习—消化—创新—超越”的路。
早期确实参考过别人,但很快就开始走自己的设计哲学。
歼-20的鸭翼布局、长机身、大内油,都是针对亚太作战环境量身定制的。
F-22是为了欧洲平原空优设计的,F-35是为了多用途和舰载妥协的,而歼-20从一开始就想清楚了:我要在广阔海域上空,独自完成拦截、压制、穿透任务。
所以它航程长,所以它强调隐身和超视距,所以它不纠结格斗——因为根本用不上。
再说回反隐身。
歼-20自己隐身强,中国配套的反隐身体系也在疯狂进化。
米波雷达、无源定位、多基雷达网……这些东西早就部署在沿海一线。
你以为F-22飞过来没人知道?错。
它的大致方位、速度、高度,可能在它进入领空前就被锁定。
央视那段视频可能没明说,但懂行的人一看就明白:三代半战机能发现F-22级别的目标,背后一定是整个体系在支撑。
歼-20在这种体系里作战,既是矛,也是盾。
它不需要单打独斗,它是一个节点。
美媒还在用冷战思维看空战,以为五代机就是孤胆英雄,可现实早就变了。
发动机的进步是最狠的反击。
十年前,谁敢想中国能搞出18吨推力的军用涡扇?现在涡扇-15不仅推力达标,寿命、可靠性、油耗全在优化。
台架试验数据堆成山,飞行测试飞到工程师眼红。
这不是“尝试”,是“必须成功”。
因为国家等不起,空军等不起。
每一代材料迭代,每一次燃烧室改进,都是拿钱、拿时间、拿人命堆出来的教训换来的。
美国人嘲笑过,俄罗斯人观望过,现在他们只能沉默。
因为歼-20带着涡扇-15升空的那一刻,所谓的“动力鸿沟”已经开始闭合。
航电系统的软件更新更是快得吓人。
以前改一次飞控要几个月,现在通过空中软件加载,几天就能推新版本。
人工智能不是用来炫技的,是用来在强干扰环境下自动识别真假目标的。
量子计算元素?没错,已经在部分信号处理模块试用,不是全机铺开,但方向已经定了。
美国人靠硬件堆生态,中国人靠软件抠细节。
在同样电磁压制下,谁的系统更稳定?答案正在战场上慢慢浮现。
格斗能力的“短板”也被重新定义。
没人说歼-20要去跟F-22玩桶滚,但也没人说它不能打。
PL-10E红外格斗弹配合头盔瞄准具,离轴发射角超过90度,配合隐身突防,打的就是你反应不过来的那一秒。
再加上无人机前出诱骗、电子干扰机伴随支援,近距空战的规则早就改写了。
歼-20的任务,是在你意识到战斗开始前就结束战斗。
这种打法,F-22的飞行员练过吗?他们的训练大纲还是基于“看得见才打”的逻辑,而中国空军已经在练“看不见也能杀”。
实战经验的问题,其实最可笑。
美军天天在全球部署,可2025年的真实威胁是谁?是中国?那他们跟谁打过?没有。
所以他们的“实战经验”也是空的。
中国空军的红蓝对抗,蓝军部队用的就是模拟F-22/F-35的战术、信号特征、电子战模式。
每年对抗几百架次,数据积累比美军在中东打十年还多。
因为环境复杂,对手智能,场景多样。
这种训练,比打几个没防空的游击队有用一万倍。
歼-20在这些对抗中暴露出的问题,早就反馈到生产线和升级包里了。
每一架新出厂的飞机,都带着前一架的经验教训。
这种迭代速度,不是靠“实战”两个字就能否定的。
再往大了说,2025年的亚太,已经不是美国空军说来就来的地方了。
高市早苗在日本喊“强化日美同盟”,李在明在韩国强调“战略自主”,但谁都清楚,空中力量对比正在变。
歼-20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它不需要开火,只要出现在识别区边缘,对方就得升空拦截。
它航程远,一次加油能覆盖整个东海,滞空时间长,配合预警机和地面雷达,构建起一张动态防空网。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嘴上喊“重建军力”,可F-22生产线早就关了,F-35问题一堆,六代机还在PPT上。
时间,正在站到中国这边。
中国航空人最烦的就是被说“抄袭”“落后”“不成熟”。
他们知道,每一架歼-20升空,背后是几万人的努力。
从设计所到工厂车间,从试飞院到作战部队,没人喊口号,但没人敢松懈。
发动机试车时的轰鸣,风洞里的气流啸叫,实验室里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这些才是真实的。
美媒的文章写得再漂亮,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歼-20已经是中国领空的守护者,而且越来越强。
隐身不是涂一层漆就完事了。
智能材料正在上机,能根据雷达波频率动态调整表面阻抗,让RCS在不同角度、不同频段下都保持低位。
这不是理论,是已经装在J-20A上的东西。
美国人还在用固定涂层,中国人已经在搞“活”的隐身了。
航电总线速度提升到10Gbps以上,多源信息融合延迟压到5毫秒内。
飞行员说的话,0.1秒内系统就能响应。
这种细节,不是靠吹能吹出来的。
格斗?真要打,歼-20也不怵。
新飞控让飞机在失速边缘还能可控,配合矢量喷口(涡扇-15版),赫布斯特机动、眼镜蛇这些动作都能做。
但空军不会让飞行员去赌这个,因为代价太大。
现代空战,发现即摧毁。
PL-15的主动雷达导引头能在200公里外开机,配合数据链中继,命中率比F-22用的AIM-120D高。
这不是猜测,是实弹打出来的。
美军自己测试报告都承认,在超视距阶段,PL-15的不可逃逸区更大。
最后说一句,美媒的“五大缺陷”,本质是心理上的。
他们接受不了中国能在高端航空领域追上来,更接受不了可能被超越。
所以他们拼命找茬,放大每个小问题,忽略整体进步。
可战争不看杂志文章,看的是谁能在战场上活下来、打赢。
2025年,歼-20已经做到了前者,正在努力后者。
而那些唱衰的声音,只会越来越弱。
合法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