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寸、大功率、大規模……光伏行業進入了“大”時代,逆變器也順勢而為,進入“大”時代。但是在此大背景下,看似風波不驚的逆變器亦有著自己的“困局”。
“越界”的逆變器
如果粗分逆變器市場,其實可簡單地將其分為小機型、大機型。當然大和小都是相對概念。在潛意識中,大家更愿意將用于戶用、中小工商業使用的逆變器稱之為小機型,而用于集中式電站的機型則稱之為大機型。
當然,從前期看來,大型地面電站大多用的是集中式逆變器,因為其具有大容量的優點,在大型地面電站使用能夠相應節省成本,但隨著組串式逆變器功率的提升,組串逆變器市場滲透率越來越高,此時以往的使用規則已經沒有當初的涇渭分明。兩者優缺點明顯,但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現今大多廠商大多會兼備兩種或者多種機型。當然,還有集散式逆變器,其雖兼備了前兩者的優點,但是由于發展起步相對較晚,使用規模并未完全鋪開。
在大機型內部互相“爭斗”的同時,小機型內部并未閑著。功率逐漸提升,滿足越來越多的客戶和項目需求。
原本大、小機型之間本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度,彼此耕耘自己的市場,但是沒人會嫌棄市場大。
逆變器龍頭企業華為、陽光雖都以大型機為主,但在戶用亦有所涉及。
2017年6月14日,晶科能源宣布與華為正式簽署戶用分布式光伏全面合作協議。華為的此舉被看作大機型越界的明顯行為。當然,有業內人士透露,由于價格問題,在2017年晶科并未購買華為數量過多的逆變器,而是從彼時專注戶用機型的固德威、錦浪、古瑞瓦特等廠商購買了為數不少的逆變器。
但華為“染指”戶用卻被“做實”。
自此之后,華為在戶用市場上的顯著動作卻不多,幾乎沒有更多關于戶用報道。然而,在2019年,世紀新能源網在濟南光伏展上從相關工作人員處獲悉,華為將進軍山東戶用市場。同時據業內人士透露,2020年華為志在戶用市場的首位。2020年上海SNEC會議上,華為全球首發戶用光伏解決方案——“家庭24h綠電”,似乎可看作華為在戶用市場上的發力。
而關于陽光電源在戶用市場端的動作其實也并不多,雖然在2017年便有相關報道顯示陽光電源布局分布式發電最早的戶用電站已安全運行15年,且在截止到當時陽光電源已為全球用戶提供數十萬套戶用光伏系統。但業內人士認為,此時的陽光電源并未在戶用市場投入更多的關注度。而2020年,有相關逆變器廠商透露,陽光電源在戶用市場上逆變器價格壓的頗低,搶占一定的市場份額。
而對于另外一家實力逆變器企業上能電氣,其以大機型而知名,而在日前媒體見面會上,在推出250kW新型逆變器的同時表示較為看好分布式市場,而在組串逆變器中,其產品更是覆蓋了2-250kW全功率段產品。至于是否會布局戶用暫沒有明確答案。
當然,隨著大機商的轉“小”,小機商亦開始向大機型發力。僅在今年的SNEC會上,除了傳統的大機型商華為、陽光、上能、特變等推出新品,古瑞瓦特、錦浪、固德威、首航等都推出了1500V逆變器,進軍大機型市場。
現今逆變器市場,已經進入到短兵相接階段,楚河、漢界已被打破。
“憋屈”的逆變器
2020年對于光伏市場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漲價”幾乎成為了中國光伏市場的主基調。但是漲價似乎與逆變器廠商無關。
在SNEC光伏展中,某逆變器廠商無奈表示,大家希望整個產業鏈進行協同合作,進而攤薄漲價幅度,但是逆變器在整個光伏系統中價格所占比重較小,即使降價也是微乎其微,但是到家企業還是選擇了降價,“別人漲價,我們降價。”
相關數據顯示,光伏逆變器在集中式與分布式光伏系統成本占比分別約為 2.6%和 6.3%。
除了無望的漲價之外,產品特質與品牌度也困擾著逆變器廠商。
某實力逆變器企業相關負責人對世紀新能源網表示,雖然現在諸多企業紛紛推出大機型,但是在市場開拓上并不容易。
對于傳統的大機型商來說,需要與競品找到自身產品的標簽和特色,但是現今大機型市場產品彼此差別并不大,很難找到獨具說服力的賣點,因此品牌忠誠度并不高,這也是大機型商的困局。
而對于進軍戶用乃至分布式市場的大機型商來說,由于所面對的市場特性和銷售對象的不同,原銷售團隊并不能很好適應分布式或者戶用市場。該現象對于進軍大機型市場的小機型商同樣存在。市場的差異性決定如果布局另外市場,無疑需要更高的人力成本費用,重新開拓市場,或者從其他企業手中搶奪訂單。
逆變器行業寡頭現象明顯。
華為、陽光為第一集團,其余則為第二乃至第三集團。相關數據表明,在2019年我國逆變器出貨量近52GW,而其中華為、陽光分占30.72%、15.25%,近46%,占有絕對優勢。在此情況下,諸多企業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無疑將要面對激烈甚至慘烈的競爭。
所以現今處于第二集團前列企業的目標是跟隨住龍頭企業的發展步伐,不能差距較遠,而對于后面企業,則將目標定位為二集團的前列。
而在面對市場競爭的同時,價格無疑是較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亦有企業表示,“再降價將面臨虧錢的局面。”
“錢途”的逆變器
那么逆變器會不會有春天的到來呢?
快速增長的光伏市場無疑為逆變器提供了較好的“錢途”。
隨著“30·60”目標的確定,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未來年新增裝機將保持在 50GW 以上。相關機構預測2021-2025 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合計更是有望達到 300GW。申萬宏源相關數據顯示:預計2020-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將分別達到120GW、160GW和180GW。
2017-2019年,全球逆變器TOP10 生產商中均有5 家國內企業上榜,華為、陽光電源更是穩居前列,我國光伏企業在全球競爭力強勁。
而伴隨逆變器市場增長的同時,逆變器的更換為逆變器企業提供了新的契機。由于逆變器平均使用壽命在10-15年,申萬宏源預估按照光伏逆變器超配比1.2:1進行新增需求量測算,同時假設10 年前光伏新增裝機量為當年的替換需求量,預計2020-2022 年全球光伏逆變器出貨量分別有望達到 160GW、222GW、243GW,市場規模分別有望達到 326 億元、405 億元、433 億元,2025 年全球逆變器市場空間有望達到 505 億元。
當然,光伏市場具有相對較好的前景,但是隨著同質化競爭的日趨嚴重,逆變器企業不論是在經濟實力、研發能力,甚至市場開發能力上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屆時逆變器企業稍有不慎,或者將面臨著“掉隊”的結局。
同時,隨著光儲市場的興起,又為相關企業提供了追趕了機會,雖然已有諸多逆變器企業紛紛涉足儲能逆變器,但是如果抓住大的機遇,未嘗不能實現彎道超車,雖然很有難度。但是困局或因此而解?
“越界”的逆變器
如果粗分逆變器市場,其實可簡單地將其分為小機型、大機型。當然大和小都是相對概念。在潛意識中,大家更愿意將用于戶用、中小工商業使用的逆變器稱之為小機型,而用于集中式電站的機型則稱之為大機型。
當然,從前期看來,大型地面電站大多用的是集中式逆變器,因為其具有大容量的優點,在大型地面電站使用能夠相應節省成本,但隨著組串式逆變器功率的提升,組串逆變器市場滲透率越來越高,此時以往的使用規則已經沒有當初的涇渭分明。兩者優缺點明顯,但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現今大多廠商大多會兼備兩種或者多種機型。當然,還有集散式逆變器,其雖兼備了前兩者的優點,但是由于發展起步相對較晚,使用規模并未完全鋪開。
在大機型內部互相“爭斗”的同時,小機型內部并未閑著。功率逐漸提升,滿足越來越多的客戶和項目需求。
原本大、小機型之間本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度,彼此耕耘自己的市場,但是沒人會嫌棄市場大。
逆變器龍頭企業華為、陽光雖都以大型機為主,但在戶用亦有所涉及。
2017年6月14日,晶科能源宣布與華為正式簽署戶用分布式光伏全面合作協議。華為的此舉被看作大機型越界的明顯行為。當然,有業內人士透露,由于價格問題,在2017年晶科并未購買華為數量過多的逆變器,而是從彼時專注戶用機型的固德威、錦浪、古瑞瓦特等廠商購買了為數不少的逆變器。
但華為“染指”戶用卻被“做實”。
自此之后,華為在戶用市場上的顯著動作卻不多,幾乎沒有更多關于戶用報道。然而,在2019年,世紀新能源網在濟南光伏展上從相關工作人員處獲悉,華為將進軍山東戶用市場。同時據業內人士透露,2020年華為志在戶用市場的首位。2020年上海SNEC會議上,華為全球首發戶用光伏解決方案——“家庭24h綠電”,似乎可看作華為在戶用市場上的發力。
而關于陽光電源在戶用市場端的動作其實也并不多,雖然在2017年便有相關報道顯示陽光電源布局分布式發電最早的戶用電站已安全運行15年,且在截止到當時陽光電源已為全球用戶提供數十萬套戶用光伏系統。但業內人士認為,此時的陽光電源并未在戶用市場投入更多的關注度。而2020年,有相關逆變器廠商透露,陽光電源在戶用市場上逆變器價格壓的頗低,搶占一定的市場份額。
而對于另外一家實力逆變器企業上能電氣,其以大機型而知名,而在日前媒體見面會上,在推出250kW新型逆變器的同時表示較為看好分布式市場,而在組串逆變器中,其產品更是覆蓋了2-250kW全功率段產品。至于是否會布局戶用暫沒有明確答案。
當然,隨著大機商的轉“小”,小機商亦開始向大機型發力。僅在今年的SNEC會上,除了傳統的大機型商華為、陽光、上能、特變等推出新品,古瑞瓦特、錦浪、固德威、首航等都推出了1500V逆變器,進軍大機型市場。
現今逆變器市場,已經進入到短兵相接階段,楚河、漢界已被打破。
“憋屈”的逆變器
2020年對于光伏市場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漲價”幾乎成為了中國光伏市場的主基調。但是漲價似乎與逆變器廠商無關。
在SNEC光伏展中,某逆變器廠商無奈表示,大家希望整個產業鏈進行協同合作,進而攤薄漲價幅度,但是逆變器在整個光伏系統中價格所占比重較小,即使降價也是微乎其微,但是到家企業還是選擇了降價,“別人漲價,我們降價。”
相關數據顯示,光伏逆變器在集中式與分布式光伏系統成本占比分別約為 2.6%和 6.3%。
除了無望的漲價之外,產品特質與品牌度也困擾著逆變器廠商。
某實力逆變器企業相關負責人對世紀新能源網表示,雖然現在諸多企業紛紛推出大機型,但是在市場開拓上并不容易。
對于傳統的大機型商來說,需要與競品找到自身產品的標簽和特色,但是現今大機型市場產品彼此差別并不大,很難找到獨具說服力的賣點,因此品牌忠誠度并不高,這也是大機型商的困局。
而對于進軍戶用乃至分布式市場的大機型商來說,由于所面對的市場特性和銷售對象的不同,原銷售團隊并不能很好適應分布式或者戶用市場。該現象對于進軍大機型市場的小機型商同樣存在。市場的差異性決定如果布局另外市場,無疑需要更高的人力成本費用,重新開拓市場,或者從其他企業手中搶奪訂單。
逆變器行業寡頭現象明顯。
華為、陽光為第一集團,其余則為第二乃至第三集團。相關數據表明,在2019年我國逆變器出貨量近52GW,而其中華為、陽光分占30.72%、15.25%,近46%,占有絕對優勢。在此情況下,諸多企業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無疑將要面對激烈甚至慘烈的競爭。


所以現今處于第二集團前列企業的目標是跟隨住龍頭企業的發展步伐,不能差距較遠,而對于后面企業,則將目標定位為二集團的前列。
而在面對市場競爭的同時,價格無疑是較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亦有企業表示,“再降價將面臨虧錢的局面。”
“錢途”的逆變器
那么逆變器會不會有春天的到來呢?
快速增長的光伏市場無疑為逆變器提供了較好的“錢途”。
隨著“30·60”目標的確定,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未來年新增裝機將保持在 50GW 以上。相關機構預測2021-2025 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合計更是有望達到 300GW。申萬宏源相關數據顯示:預計2020-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將分別達到120GW、160GW和180GW。
2017-2019年,全球逆變器TOP10 生產商中均有5 家國內企業上榜,華為、陽光電源更是穩居前列,我國光伏企業在全球競爭力強勁。
而伴隨逆變器市場增長的同時,逆變器的更換為逆變器企業提供了新的契機。由于逆變器平均使用壽命在10-15年,申萬宏源預估按照光伏逆變器超配比1.2:1進行新增需求量測算,同時假設10 年前光伏新增裝機量為當年的替換需求量,預計2020-2022 年全球光伏逆變器出貨量分別有望達到 160GW、222GW、243GW,市場規模分別有望達到 326 億元、405 億元、433 億元,2025 年全球逆變器市場空間有望達到 505 億元。
當然,光伏市場具有相對較好的前景,但是隨著同質化競爭的日趨嚴重,逆變器企業不論是在經濟實力、研發能力,甚至市場開發能力上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屆時逆變器企業稍有不慎,或者將面臨著“掉隊”的結局。
同時,隨著光儲市場的興起,又為相關企業提供了追趕了機會,雖然已有諸多逆變器企業紛紛涉足儲能逆變器,但是如果抓住大的機遇,未嘗不能實現彎道超車,雖然很有難度。但是困局或因此而解?